“你認為自己為什么能夠勝任港交所行政總裁?”這是當年時任港交所主席史美倫給李小加的面試題。而當時李小加回答的是,“我不能勝任港交所的行政總裁”。
眨眼間,這一幕過去11年。
2020年12月31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將正式卸任。對于卸任后的去向,李小加在接受證券時報訪談時風趣地說:“我這還不算徹底退休,還沒到可以回家抱孫子的時候,我自認為還是個中青年,可能會換個賽道再拿個棒子接著跑,只是說干什么現在還不知道而已,所以覺得自己好像還在運動場上。”
回顧李小加任期內十一年間,其不斷推動港交所自我改革,收購LME(倫敦金屬交易所)告訴世界,香港能夠成為世界級的商品中心;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先后推出,將內地的“錢”與海外的“券”以及內地的“券”與海外的“錢”匯聚在香港;啟動上市制度改革,推出同股不同權、允許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開放赴港第二上市,讓港交所再次站上了擁抱新經濟的時代舞臺。
李小加總結過去十一年里的重大改革突破,將其形象的稱為——連水、換魚、跨界、改制。
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
連水——連接中國與世界
祖籍東北的李小加年輕時曾做過石油工人、記者,隨后出國求學,從華爾街的一名律師一路做到了美銀美林中國區總裁、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作為外資投行的老司機,李小加既有本土背景,又有全球視野,這為他出任港交所行政總裁奠定了有力基礎。
2010年1月16日,李小加走馬上任港交所行政總裁后,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公布了港交所《戰略規劃2010年-2012年》,把港交所明確定位為“致力于成為中國內地客戶走向世界以及國際客戶走進中國內地的全球性交易所”,進而配合內地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戰略。
為了讓香港市場更貼近“最大、最主要的客戶”,港交所2011年開始分階段調整港股交易時段,2011年3月7日,港股開盤時間與A股同步。
接著,李小加致力于推動香港資本市場與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并在2013年更新《戰略計劃》時,將其納入核心策略。李小加將此形容成是“連水”,“我一直認為國際市場和內地市場、人民幣和美元及其他貨幣這些市場,沒有理由老是這么割裂開來。”
但市場普遍不看好,認為其中涉及資本管制開放,如境內人民幣兌換成港元交易,非港交所單方面就可一蹴而就。
2014年李小加和時任上交所理事長的桂敏杰,在茶館的餐巾紙上畫出了滬港通的雛形,用港交所和中登結算的閉環,實現了資本管制下的港股和A股的互聯互通。2014年11月17日,港交所大廳喜氣洋洋,“滬港通”正式落地。
雖然滬港通剛剛開通的時候,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但李小加對此卻相當樂觀。他說:我們是負責建橋的,橋建起來,不怕沒有人走。在滬港通落地兩年之后,2016年12月8日,深港通開通,至此,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架構全部完成。
北上資金與南下資金開始為A股和港股市場結構帶來一些長期的、深遠的、有益的改變。
最新數據顯示,互聯互通自開通以來,南向資金合計高達16955.22億港元,北向資金合計達11717.3億元。滬深港通北向及南向交易,2020年前三季度平均每日成交額,分別創下了人民幣900億元及232億港元的新高,并分別于2020年7月7日及7月6日創下人民幣1912億元及602億港元的單日新高。
顯而易見,互聯互通機制促進了兩地市場的交投活躍。
除此之外,債券通也于2017年7月3日正式推出。債券通自推出以來,不論在成交量、外資持有量及登記投資者數量方面均有大幅增長。港交所2020年三季報顯示,目前債券通平均每日成交額達人民幣197億元,第三季度成交額也達到人民幣12753億元,創季度新高。截至2020年9月30日,中國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整體外資持有量上升至人民幣2.94萬億元,合格機構投資者總數增至2171名。
換魚——新經濟改變港股生態圈
在為香港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注入了內地元素后,李小加沒有停下改革的步伐,開始了對港股上市公司結構的改革,而這一切要從錯失阿里說起。
2012年6月,以2B業務為主體的上市公司“阿里巴巴”從港交所退市,謀求集團整體IPO,但彼時的阿里巴巴面臨著同股不同權的架構問題,不符合香港上市規則。
2013年,李小加力主香港允許阿里巴巴以“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但阻力重重。李小加甚至還寫了一篇5000多字的日志,說自己夢到了9個人,大家對香港能否為阿里巴巴IPO開綠燈吵得不可開交。
于是李小加提出了令人深思的問題,香港金融業究竟應該如何迎接新經濟帶來的歷史機遇?在下一波新經濟浪潮中,中國創新型公司將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對于香港而言,丟掉一兩家上市公司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丟掉整整一代創新型科技公司就是一件大事,而未經認真論證和咨詢就錯失了這一代新經濟公司更是一大遺憾。
在其后的幾年,李小加鍥而不舍的發起了兩輪港股IPO改革嘗試,最終在2018年4月30日,修訂后的《主板上市規則》正式生效,同股不同權(WVR)架構公司和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被允許在港股上市,新規還增加《合資格發行人第二上市》章節,“為大中華地區申請人赴港作第二上市提供便利”。這場在爭議中落地的改革,是香港市場近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機制改革。
隨后,大量同股不同權的科技公司與未盈利的生物醫藥公司,如過江之卿紛紛登陸港股,中概股赴港第二上市也迎來一波熱潮。
該等改革帶來的效果,李小加將其形容成“換魚”,“就是說你在水里邊的魚還是要更新換代,不能一直是原有的這樣一些老的銀行、房地產這些股票,這些東西必須變,否則的話你市場沒有任何新的生命力”。
香港市場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在于,股市投資標的欠多元化,極其集中于金融及地產等傳統行業。根據港交所披露數據,過去10年在香港市場上市的新興及創業公司僅占總市值10%(不包括阿里巴巴),相對納斯達克、紐交所及倫敦交易所,三者的數字分別為69%、55%及24%。就全球增長最快的部分行業而言,香港的占比也很低,制藥、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僅占港股總市值3%,醫療保健設備與服務占比1%,互動媒體與服務占比10%(若剔除騰訊則只有0.1%)。
在成交額體現上,2年之前,港股前十大活躍個股中,銀行、金融占據七席,只有騰訊是唯一的新經濟公司。而2年之后的2020年12月11日,港股成交額排名前十的個股中,新經濟企業占據七席之多。
此外,自2018年港交所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以來,港股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地。根據港交所公布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港交所共迎來21家“18A規則”下的生物科技公司,IPO募資額達536億港元,再融資460億港元。
跨界——收購LME,突破品種、地域界限
除了在連水、換魚方面突破,李小加任上主導港交所實現的第三大突破是“跨界”的突破——收購LME(倫敦金屬交易所),“這是一個從股票向商品的跨界的突破,也是從香港向歐洲國際市場的一個跨地域界限的突破”。
2012年6月港交所壕擲167億港元收購LME,以此收購價計算,彼時LME市盈率高達181倍,這是港交所實施的市盈率最高的并購案,市場上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據悉,LME基礎金屬期貨及期權合約交易,占全球基礎金屬期貨交易的80%,掌握全球有色金屬的定價權。李小加曾稱收購LME是“百年不遇的機會”。
他認為,收購LME使得港交所可拓展出股票及金融衍生品以外的商品交易平臺,是強化收入增長的重大機遇。除此之外,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需要加速開放商品市場,促進內地與國際商品市場的互通,以獲取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國際商品市場的參與者也能夠以香港為中介,基于國際最佳慣例和標準,以公平、公開、可持續的方式參與內地在岸商品市場的發展。
這是李小加在構建商品平臺打出的第一槍。他告訴世界,香港能夠成為世界級的商品中心,能夠為中國商品界賓客提供大膽邁向國際的第一站。
在他看來,收購LME就好比是翻新鞏固一棟“大房子”,為房子搭建新的樓層,不僅是適應今天的需求,更是為明天做準備。這些新的業務、地區與資產發展平臺能使香港交易所(386.2,0.20,0.05%)跨越傳統股票業務,讓它在中國資本市場逐步開放的大潮中獲得更加廣闊和可持續發展的平臺。
“我自己看來,這還是屬于單兵種的突 破,還沒有一個全方位的突破。全方位的突破曾經在2019年試了一下,就是收購倫敦交易所,這個收購(沒能實現)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可能也是天時地利人和不在。考慮到現在的疫情等等各個方面,那么我覺得當時是及時抽身,今天回過頭來看的話也是非常正確的。我的后任一定不會在此止步,我也希望繼續突破。”李小加說。
改制——交易體系的突破
李小加任上主導的第四項改革,是關于交易體系的突破。“在第四個突破里面,大概有三個小的改變。第一交易時間改了,第二交易系統改了,第三清算結算的系統,也就是新股結算周期從T+5向T+1的改革。”
為了進一步方便新股上市,李小加在任期的最后時刻不遺余力的主推新股發行結算周期,“我非常高興在我走之前這個事情就推出去了”。
李小加稱,T+5結算周期如果遇到造成市場波動的國際大事發生,就會令新股市場價格反應滯后,影響市場效率。這項改革一旦完成,將會大幅提升香港新股市場的定價效率,尤其大幅減少新股申購的凍結資金,可以消除目前新股發行對于香港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帶來的不必要波動。這也為將來新股發行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創造條件,從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長期競爭力。
交易體系的突破,“是先從邊上做起,最后向交易清算結算的核心慢慢前進。核心我還沒有碰,交易體系碰了,交易時間碰了,清算的制度碰了。但清算的核心邏輯將來還要進一步的改革,還要繼續。”
總結起來,李小加在任上主導的四個大方向的改革,他給自己的評價是:“前兩項全面突破,第三項部分突破,第四項部分突破或者說是像農村包圍城市的突破。”
贏得一個時代
縱觀李小加任內港交所發展歷程,幾乎每次改革都與內地緊緊相關,并踏準了節奏把握到時代的脈搏,引領香港金融業的轉型。從推出互聯互通到支持同股不同權,港交所的改革步伐從未停止,港交所的改革基因,一直驅動著這座交易所,以及這座金融城市,向著更高的維度發展。
亮眼成績的背后離不開李小加對于改革過程中的沖突管理。李小加憶稱,“每一次改革都跟拔牙一樣,沒有一個事情是容易的,要么就要在監管體系上有所突破,要么在既得利益上有重新調整,肯定有人喜歡有人恨。對我來說,每一項改革都很難,因為我們面臨的不是一個線性的矛盾,而是一個多維的綜合矛盾,這種沖突管理我是很喜歡的,到最后總能找到一條受抵抗最小的路徑,英文叫做path of less resistance。”
港交所主席史美倫曾在公開場合稱,“Charles(李小加英文名)在香港資本市場的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確保港交所在迎接未來的機遇和挑戰方面處于非常有利的位置。”
李小加用自己的努力,為香港資本市場爭取到了一個時代。正如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所說,Charles能言善辯,說服力強,也很風趣,實在是位難得的“金融大使”。
雖然卸任,但他依然會留任港交所董事會高級顧問,為港交所未來的發展出謀劃策。“我自認為還是個中青年,只是會換個賽道再拿個棒子接著跑,我還在運動場上。”【責任編輯/常歡】
附:港交所及港股市場十一年成績單
1.自李小加2010年上任以來,港交所上市公司數量及總市值都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12月6日,港股上市公司總數為2524家,總市值超過45萬億港元。
2.2019年度港股IPO籌資額達3129億港元,成為全球最大IPO市場。李小加執掌港交所11年來,五度獲得全球IPO募資冠軍,分別為2010、2015、2016、2018、2019。
3.從成交額來看,2010年港股日均成交額691億港元,2020年日均成交額上升至1242億港元。在李小加的任內,港股活躍度穩步上升。
4.滬深港通開通以來,截至2020年12月11日,北上資金買入A股金額累計達1.17萬億元。
5.滬深港通開通以來,截至2020年12月11日,南下資金買入港股金額累計達1.69萬億港元。
6.自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完成之后,新經濟公司逐漸成為市場的主角。2018年4月港股前十大活躍個股中,只有騰訊一家互聯網公司,而金融股多達七只;2020年11月,港股前十大活躍個股中,金融股只剩下三只,互聯網等新經濟公司達到六家。
7.十一年來,隨著業績的增長,港交所自身的市值也從2010年的1900億港元增長至2020年12月的4893億港元。
8.截至12月6日,港交所2020年的IPO募資額以503億美元排全球第二。
9.截至2020年12月6日,港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為6萬億美元。
來源:證券時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