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曾邀請陳啟宗發表命題演講《成功的現代商人是怎樣煉成的》,演講結束后,學校請他題詞留念,他揮筆寫下:不要太聰明。
本文轉載自“無冕財經”
文章來源:華商韜略(ID:hstl8888)
作者:畢亞軍
如果要問李嘉誠這一代謝幕之后,誰是香港商界的新門面?陳啟宗一定是個必須的答案,甚至沒有之一。
他操持著全球生意,活躍在全球舞臺。更特別的是,他常常在商卻不言商,開口就是人類和世界大問題;他熱衷研究政治政策,但又刻意與權力和官場保持距離。
他曾以歐洲得了癌癥、美國得了心臟病,來表達自己對西方政治的失望,對世界的憂慮;對中國人講究的明哲保身,他也有些不滿:一個社會公民,在有一些事情上,要有道德勇氣。還有:
他可能是中國房地產業最清醒的人。
把握內地打贏翻身仗
陳啟宗從不掩飾自己是靠了內地的經濟發展,才獲得今天的商業成功。
在眾多場合,他都強調,一些香港人放棄內地商機不把握是愚蠢至極。 “錢在內地,有錢不來賺,你是傻瓜、笨蛋。”
畢業于美國南加州大學的陳啟宗,出生于香港富商之家。其父1960年創辦恒隆集團,在香港地產業異軍突起,并于1972年將公司在香港證劵交易所上巿。
1991年,42歲的陳啟宗從父輩手中接過權杖,成了恒隆集團新的當家人。但他當時面對的,卻是相當尷尬的處境。
上市之前,恒隆是香港發展最快的地產公司之一,但上市之后卻連續兩次踏錯節奏,從領跑者淪落為陪跑人。
陳啟宗一上任就把內地作為找回失去二十年的新機會,帶領恒隆重新起跑。
從1992年進入上海開始,他以 集中在“人口龐大城市的最佳地段”發展商業地產項目——恒隆廣場為核心,不疾而速地將恒隆發展成了世界級的商業地產標桿。
至今,僅內地,恒隆就已在上海、沈陽、濟南、無錫、天津、大連、昆明、武漢及杭州,總投資超過千億,發展了近10個以恒隆廣場“66”品牌命名的商業綜合體。
▲武漢的恒隆廣場,圖片來自長江日報。
到2022年6月30日,恒隆地產總資產為2157.31億港元,總負債為686.85億港元,資產負債率僅為31.84%。其中,僅在內地的投資就超過1300億港元。
恒隆之外,陳啟宗家族的晨興集團還在全球主要經濟體投資新興產業,僅在中國內地就投資了搜狐、攜程、快手、小米、商湯科技等企業,賺錢能力甚至超過恒隆地產。
只選好的,只做對的
“只選好的,只做對的”,是陳啟宗不斷對外強調的恒隆理念。
為了做好、做對,他把進入內地的第一站選在了當時剛剛進入新一輪開發的上海,一出手做出兩個至今仍是上海高端商業地標的大項目——恒隆廣場和港匯廣場。
此后幾十年,陳啟宗一直堅守這個策略: 只投頂級地段,只做頂級持有型物業。
頂級地段的頂級物業,在牛市最能漲,在熊市最抗跌,只租不賣更可以對這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紅利從魚頭吃到魚尾。
做最好的,然后將它拿在手里,就是最對,這也是陳啟宗觀察全球地產業發展歷史后,總結出的一個基本規律。
事實也一再驗證著他的判斷。
以上海兩個項目為例,它們不但奠定了恒隆在頂級寫字樓和商用物業開發的江湖地位,同時也為恒隆賺足真金白銀。
其中,港匯廣場的日人流量平均高達50萬,兩個物業的出租回報率都平均接近或超過20%。如今,恒隆早已收回兩個項目的全部投資成本,剩下的幾十年,就是:
利潤、利潤、凈利潤。
陳啟宗追求的好與對,也體現在經營管理素質上。 對公司治理的高標準,在市場表現出的超常理性和紀律性,也是他對“只選好的,只做對的”的核心要義。
恒隆一直被視為香港營運最佳的公司之一。在香港董事學會對港上市公司治理的研究中,恒隆是位列十佳企業的唯一地產公司。多年來,陳啟宗還有一項自豪的業績,恒隆是香港最精簡高效的企業之一,其人效利潤連續多年為同行最高。如:
2010年,恒隆的純利超過港幣230億元,每名員工平均創利約港幣一千萬元。
踏準周期的贏家
陳啟宗一直強調:
從歷史中學習經驗,養成智慧。
恒隆在他掌舵之前的興衰起落,讓他對房地產和經濟周期的關系刻骨銘心,也讓他對把握周期行事保持著超常理性和紀律。
這也是恒隆賴以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如以一年兩年看,恒隆總是很慢,但若以10年20年看,他們又是成長最快的公司之一。 他們慢但不開倒車,別人快進但也很容易就大倒退,甚至歸零。其市值如今大大高過一眾地產巨頭的關鍵,也在這里。
陳啟宗說,機會和陷阱都很多,企業的成功,一定要篤守原則,只按市場行事。
“換句話說,我們比大部分人甚至全部人更加尊重市場。我們認為市況處于低位時才會買,認為市況處于高位時才會賣。”
這限制了公司的擴張速度,但增強了抗風險力,并能將風險變成機遇。無論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還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恒隆都是安然度過,并且彎道超車。
市場低迷時,在恐懼中抄底;市場升溫到一定程度,預感到過熱過頭之危,在別人的貪婪中趁高出售此前低迷時抄到的物業;當危機真正到來,高處貪婪的企業深陷其中,行業再入低迷,手握大量套現資金的他,又在別人的恐懼中貪婪抄底。
30年來,類似的故事,不斷被陳重演。
但他認為, 這并不是因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而是因為自己比別人守紀律。
包括做風險投資,陳啟宗比做地產要大膽,但比通常的風險投資商也要謹慎。
他說, 風險投資不會沒有風險,但也不能明知風險依然去傻搏。十投不可能十贏,但我們要爭取十投八贏。
無論做什么,他總是強調憂患意識并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管理和防備。
這種超常理性,嚴守紀律,也讓陳啟宗在過年這些年的中國地產業拉了不少仇恨。
他曾連續16年出席博鰲地產論壇并發表主題演講,最近10來年,他每年都對內地住宅高周轉模式開炮、潑冷水: 風險一定會爆發,音樂一定會有停下來的那一天。
他說,沒有見過、經歷過市場大周期并活下來的,不是可靠的房地產開發商。
▲陳啟宗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圖片來自網絡。
他警告內地同行:“你們中大概有30%的人未來可能會垮掉,3%的人可能賺到極多的錢。事情的美好在于,大家都會認為自己是那3%的人,但極其危險的是,97%的人最終都不會成為那3%。”
今年9月16日發布恒隆地產的中報中,他再次談及自己不斷警告內地樓市之事。
“本人的訊息始終如一、年年一致……人人都點頭稱是,但聽而行之的則寥寥無幾。他們同意本人的論調,卻不愿加以跟隨。”
同時,也發出無奈與無解之問:
為何會明知風險但卻放任風險越積越大?
活躍國際政商界
戴維·伯恩斯坦(David Bornstein),曾在代表作《如何改變世界——社會企業家與新思想的威力》中,以“社會企業家”來定義一群特殊的企業家。形容他們是: 為理想驅動,有創造力,質疑現狀,開拓新機遇,拒絕放棄,構建一個理想世界的人。
陳啟宗更像是這樣的人。
他曾有句“狂言”:“世上最不值錢的東西就是錢。”意指真正值錢的是時間和精力。多年來,他將這最值錢的(時間和精力),源源不斷地投入到他的理想世界構建中。
陳啟宗常常在商卻不言商。2 014年,華商韜略和北京大學聯合舉辦企業家講座,邀請他作首期演講嘉賓,他自己給自己選了題目:《中國與世界新秩序》。
他連續32年在業績報告中給股東寫信,其大半篇幅談的也是世界政治和經濟形勢。
他常年行走世界舞臺,在世界性報刊雜志發表文章,在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講,分享自己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
面對有人問他,為什么要寫這樣的文章,他則反問: 為什么我不能寫文章。
而且,他講的、寫的都是大問題。
在《中國與世界新秩序》演講中,有香港學生向他提問關于香港的問題,他甚至開玩笑說,香港是小問題,今天在北大最高學府,要談大問題,并指著華商韜略的標識說:比如華商韜略那才是大問題,華商不一定是大問題,韜略是大問題。
對商人們避之不及的,陳啟宗也都積極發聲。而最近這些年,他似乎一直在批評世界。
他說 歐洲已經得了癌癥,美國已經得了心臟病,并多次 “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感到失望。他說自己是一個簡潔明了,面對現實的人,支持民主的人,但 “一人一票”的極端方式,鼓勵每個人都打自己的算盤,社會就會慢慢變成一盤下不動的棋。
最新的恒隆地產中報中,他也大篇幅對中美關系惡化,可能會分化世界,徹底改變全球經濟的組成模式和營商方式,以及烏克蘭戰爭帶給世界的影響表達憂慮。
“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或者誤讀這種不斷在演變的雙邊關系,可能會產生嚴重后果。”
陳啟宗認為,俄烏戰爭會改變世界面貌:歐洲已經成為戰爭的輸家,但 美國可能是最大的輸家,“因為它可以輸掉的最多。”
他說,最重要的不是戰爭本身,而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戰爭作出的反應。西方國家所要承受的痛苦是咎由自取的。
他還預期,美國隨意凍結他國和個人的美元計價資產,會讓很多人采取措施保護自己,把資產調往美國的勢力范圍之外。
對中國將會受到的影響,他則相對樂觀。“長遠來說,中國其實可能會得益。被削弱的俄羅斯將會比以前更需要中國這個龐大的能源、糧食和礦產市場。”
對于美國推行的所謂供應鏈去中國化,陳啟宗也是有擔心但不悲觀。
他認為, 當今世界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復制這40年來,中國在珠三角和長三角所建立的產業鏈系統。“今時今日要建構一個涵蓋眾多國家、語言和文化的新框架,不但會大大降低效率,而且即使真能實現也需時數十年才能達到中國現時的水平。”
所以,他的結論是:
“放眼未來五至十年或很可能更長的一段時間,中國仍會像現在那樣,是最佳的投資地之一。相對而言,可以預期中國會保持社會穩定和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
還有一點很特別是,熱衷研究政治政策的陳啟宗,卻又不喜歡參與政治,刻意與權力和官場保持距離。
他在諸如世界經濟論壇、美國百人會、香港中文大學、哈佛、耶魯、斯坦福、麻省等諸多研究機構、民間團體擔任要職,卻沒有任何官方或政治身份。
不要太聰明
陳啟宗主張絕對尊重私人財產,但也一直宣揚: 錢不留后代,而應完美地獻給社會。他曾給朋友箴言:
“有錢的兒子不成材,沒錢的兒子成材。”
他在各種場合強調: 父母要給孩子的不是財富,而是走向成功的培育。
他說,好的學術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一個溫暖的家,已足夠讓孩子去成為社會的棟梁,把錢給孩子,就是要把孩子變成:
“家庭叫花子”。
讓下一代自立,這也是陳啟宗的父親陳曾熙,留下的經驗和示范。
陳曾熙出生天津富商之家,但他的父親、陳啟宗的爺爺能干卻賭博成性,曾 一夜間輸掉一條大街的產業,最終家道中落。
家庭的衰敗和生活的艱難,激發陳曾熙自力更生,先是遠赴南洋,之后扎根香港創下恒隆的基業。而他去世時,卻把龐大的恒隆股份,交給了舊屬殷尚賢作為遺產信托人,而非留給兒子或弟弟。
“先父去世時我們三兄弟沒有拿到一分錢。我也一直教育我的兒子,他不會從我這里拿到一分錢。”陳啟宗說。
過往二十多年來,陳啟宗和弟弟陳樂宗一起以“晨興”的名義,積極捐助公益慈善項目,并尤其對文教醫療事業不遺余力。
用“晨興”而不是“恒隆”捐款,因為陳啟宗的理念是:“恒隆”是上市公司,錢是所有股東的,不能用大家的錢去做善事,而“晨興”是家里的企業,想怎么捐就怎么捐。
“別人管不著。”
在內地,“晨興”曾先后捐資故宮修繕、上海宋慶齡基金,以及一些救急救災項目。
但其最出名的捐贈還是,2014年向美國哈佛大學捐贈3.5億美元,支持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攻堅人類醫學難題,一舉創下哈佛378年校史上金額最大的單筆捐贈。
哈佛的這筆捐款,也讓陳啟宗至今都備受爭議,批為不愛國。捐款幾個月后,他對這個問題做了回應: 如果有一天,我們被某種疾病嚴重困擾,結果卻被哈佛醫學院拯救,你可能會感謝我這樣的一個捐贈。
捐款爭議之外,陳啟宗的一些言論和做法,也讓他常常不被待見。
歐美同學會100周年之際,邀請他發表演講。看到排在他前面的主講嘉賓演講時,臺下卻交頭接耳,換名片,竄場子,亂哄哄一片的情形,他當場就毛了。
輪到他演講時,他開口就是一句:我今天第一次為中國人而恥。然后痛斥一些留學生出去留學, 國外的好沒學會,但卻把中國的好也丟了,成了莫名其妙的人。
“中國是禮儀之邦啊,怎么你們變成了這個樣子……我今天感到非常慚愧。“
但強調中國文化傳統的陳啟宗,卻不喜歡含有傳統的“儒商”這個詞。
他認為, “儒商”之說,在所謂夸贊一些商人的同時,也貶低了更多商人,暗示他們沒知識、沒文化、沒修養。
在華商韜略邀請他主講的那場演講上,曾有學生問,中國人追求低調、中庸的處世哲學,商人都愛奉行“悶聲發大財”,您為什么不但經常公開發表觀點,還常常觀點犀利?陳啟宗聽完后,也是嚴肅地回應:
低調、中庸,是一種美德,需要繼承與發揚,但一個社會公民,在有一些事情上,也要有道德勇氣。他認為:
在需要正義伸張之時選擇所謂的明哲保身,是社會公共責任的缺失。
還有一件趣事是:
上海交通大學曾邀請陳啟宗發表命題演講《成功的現代商人是怎樣煉成的》。
演講結束后,學校請他給題詞留念,他揮筆寫下的竟是——
不要太聰明。
來源:無冕財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