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團車、理想兩大CEO互“撕”背后 營銷還是鬧?。?/h2>

    團車宣布造車的熱度還未完全消散,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與團車CEO聞偉的一場“口水戰”再次將其推上風口浪尖。

    1月18日,對于近期與李想雙雙頻獲“熱搜”一事,聞偉再次發文回應李想稱“無懼不是盲目,造車不會兒戲”,并附上邀請函邀請李想出席其首次產品發布會。

    隨著聞偉的這次回應,這場鬧劇已經開始變味,同為造車企業的CEO“撕破臉皮”互罵的背后又會是一場營銷嗎?

    李想炮轟團車“騙子”?

    該件事情的始末要從幾天前聞偉的一篇受訪內容說起。

    1月16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轉載了一篇有關團車造車的采訪,在采訪中,聞偉對于自家造車團隊等做出了詳細介紹。

    其稱,團車造車團隊有100多人,可以承擔產品規劃、工程開發等十多項造車內容,范圍涵蓋所有造車流程。而目前“技術路線首選純電,選擇余地比較大。這個團隊做過太陽能、氫能”。

    同時,團車造車周期能縮小到18-24個月,相比燃油車時代國際大廠48個月和國內廠家36個月至少縮短一年。因此,聞偉表示,“第一款車失敗了也沒關系,3個月能再做一款?!?/p>

    而關于第一款車的上市時間,聞偉稱最早可于2022年9月預售,而首車也并不需要研發與設計,可以“從團隊帶來的半成品中進行選擇”。

    在造車資金方面,聞偉也表示,其測算之后的量產所用資金是造車新勢力的幾分之一,“牛創拿到5億美元,我們可能是他的1/10”。

    聞偉直言,對這個團隊非常有信心——“我覺得至少有五成以上的勝算”。而其打算全力以赴(Allin)造車。

    1月16日下午,李想轉載了上述團車造車的文章,并評論稱:“那些指望找到超級救世主的創業者……最后找到的普遍都是騙子,或者大概率自己也是騙子。”同時其還用到了“毫無廉恥”“刷新創業者的底線”等詞匯,最后李想還指出,“創業的本質是:有節奏有耐心的長期成長。”

    被業內戲稱“大嘴”的李想此番言論一出,果然引來不少媒體和業內人士的關注,該事件也很快席卷了汽車圈。

    在李想炮轟的兩個小時后,聞偉也回“懟”道,“沒想到萬里長征的迎面第一槍來自李想先生。除了節奏和耐心您是不是忘了眼光和判斷?馮思翰(大眾中國CEO)被反懟不就是當初看走了眼噴得太早?所以誰也別把自己當先知,也別成為自己最記恨的那撥人?!?/p>

    聞偉說出此番話是源自于李想和馮思翰的一場“私人恩怨”。2020年9月,馮思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評論稱,增程式電動車是一項過時的技術,可能并沒有想象得那么環保,其還指出,這是一種“糟糕的解決方案”。

    作為僅有一款增程式車輛在售的理想汽車,無疑有被“內涵”到,何況李想還經常在公開場合維護該技術,事后一天,李想在社交渠道回應稱,“非常愿意邀請北上廣三大地區的專業媒體,測試理想ONE和大眾旗下最相近的七座版奧迪Q7PHEV車型,進行節能環保的對比測試,用數據說話。”

    團車是不是PPT造車

    李想對團車發出“大概率是騙子”的評論顯然是對其造車實力有所質疑。眾所周知,造車并不容易,不少造車新勢力已經紛紛倒下,李想的評價是否空穴來風?

    公開資料顯示,團車成立于2012年5月16日,2018年11月其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掛牌交易。目前旗下公司業務范圍涉及互聯網汽車銷售、二手汽車交易、汽車租賃等。

    數據顯示,受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沖擊,團車2021年第三季度凈收入6110萬元,同比減少38.9%;三季度新車銷售總額從2020年同期的70億元下降到22億元,降幅為68.6%;而毛利潤從2020年同期的7210萬元下降到4680萬元,降幅為35.1%。

    對于造車所需資金儲備,此前,蔚來CEO李斌曾直言“現在沒有400億可能都干不了”,而小鵬汽車何小鵬也曾表示“200億都不夠花”。因此,即使聞偉聲稱測算之后的量產所用資金是牛創的1/10,即50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17億元),但就團車目前的盈利狀況來看,其造車風險不容小覷。

    而事實上,李想“開懟”聞偉也并不只是僅僅因為資金問題。顯然,聞偉所提到的“100人團隊走完全流程”“3個月能再做一款車”等內容,聽起來也有些誠意不足。

    畢竟同為“新手”的牛創自游家NV在當初僅上市就醞釀了4年之久,而其團隊規模更是多達1000人。至于相對成熟的理想汽車等造車新勢力,其核心研發團隊更是超過2000余人。

    同時聞偉表示,團車造車主要依靠這個團隊,而團車負責產品定位、營銷、渠道網絡。有媒體稱“簡單說就是一方負責造車,一方負責賣車”。這意味著,如果團車本身不參與車輛研發制造,那其也并不算真正入局造車賽道。

    而李想質疑團車“摒棄節奏”和“缺乏耐心”的主要依據或許還有其尚不明確的目標規劃的原因。

    雖已決定進行造車,但聞偉透露,“團車目前具體如何差異化還沒想好”,“品牌定位、品牌理念也還沒有確定”,因為“這些都跟目標市場有關,但品牌的目標市場也還沒有確定”?!矩熑尉庉?慶華】

    來源:國際金融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團車、理想兩大CEO互“撕”背后 營銷還是鬧???
    新能源車賽道再迎新選手 團車造車能力遭同行質疑
    被李想質疑的團車網回應了,這家汽車交易平臺也要進軍造車
    團車聞偉:造車不會兒戲,首次產品發布會邀請李想出席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