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創始人兼CEO李想發微博質疑其造車觀點后,團車網也公開回應了,想象中的火藥味并沒有蔓延開來。
1月14日,美股上市公司、汽車交易平臺團車網進行了一場小范圍媒體溝通會,講了講自己決定造車的事情。
這當中有一些言論引起了外界關注。例如,“這個(造車)團隊可以做2000萬元以上的車,也可以做5萬元以下的車”、“我們第一款車失敗了也沒關系,3個月能再做一款”等等。在聞偉的言語中,公司招攬的造車團隊已經非常成熟。
這種“團隊幾近無所不能”的發言遭到了李想的批駁。1月17日,李想在微博發言,“那些指望找到超級救世主的的創業者,那些指望能通過打開任督二脈無所(不)能的創業者,最后找到的普遍都是騙子,或者大概率自己也是騙子……創業的本質是:有節奏有耐心的長期成長。”
第二天,聞偉回應,“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新勢力之所以新,是前人的積累和后人的無懼。無懼不是盲目,造車不是兒戲。”回應并未針對李想提出的觀點進行解釋,姑且可以看作是一場表態。
拋開這場意外的隔空對話不談,一家汽車電商平臺,究竟準備如何進軍造車領域?
簡單而言,團車希望未來三年做出兩款車,首款車型會是一款純電動車,預計在10萬元至20萬元區間,計劃2022年暑期面向市場接受預訂并完成量產,最早交付時間點在2023年6月,最晚在2023年年底。團車的現有業務將有可能服務于造車業務,但在體系上兩者會相互獨立。
通過聞偉的觀察,新能源汽車市場對于新入局者還有兩年的窗口期,只是這里已經不存在可以像“蔚小理”一樣三年磨一劍的機會。他也很清楚,團車雖然有覆蓋一線到縣域的線下銷售網絡,也有場景營銷和數字營銷領域的優勢,但這些都不足以成為新能源汽車新勢力。
因此,放棄從0到1,選擇與成熟團隊合作,是團車有機會從中分一杯羹的進擊路徑。
由于上市公司的保密性要求,團車僅介紹合作的核心團隊由100余人構成,有超過20年的從業經驗,“而在他們的背后會有更強大的資源作為支撐。”
據介紹,團車未來的造車業務將分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為汽車的設計到生產流程,由合作團隊主導;第二板塊為品牌及營銷,將由具備優勢的團車負責;第三板塊為用戶運營,團車表示會優先參考造車新勢力。至于采用直銷還是代理商模式,團車暫未公布抉擇。
從聞偉的表達看來,團車的造車路線會相對謹慎。為了避開可能的失誤,團車會盡可能選擇成熟的方案、供應鏈及技術,在品牌和營銷領域發揮長處,這也意味著團隊不會冒然在技術和產品方案方面進行創新。
聞偉表示,他未來的個人精力將全部付諸于造車,給自己設立的第一階段KPI為累計銷售10萬輛,“算成功的一個里程碑。”盡管選擇all-in,聞偉也考慮過失敗的后果,認為成功的概率在五成以上。
相較于早期小鵬看重運營、理想看重產品,聞偉對于自己的定位是理解消費者。這也符合他眼中目前最大的挑戰:鎖定準確的目標市場。
同雷軍一樣,聞偉也把造車視作自己人生最后一次創業,沒有退路可言,但造車消息發出后,市場的反應卻沒有那么正面。
“我知道大家對這件事情一定有很多質疑,現在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足以去做那么多工作了,這是我必須承認的。”聞偉說,“但如果沒有經過全盤考慮,我不會去做造車這件事,因為今天看來,依然是九死一生。”【責任編輯/林羽】
來源:界面新聞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