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關于馬斯克提出的“第五大交通工具”Hyperloop,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銳觀察】公共交通會以怎樣的新形態呈現?Hyperloop給出了他們的答案,并且可能會出現在不遠的未來。

    與Hyperloop類似的想象,可以追溯至20世紀初,一些人對未來的交通運輸狂想,只是當時囿于各種因素,使得這樣的項目帶有濃郁的科幻色彩。1972年時,Rand Corporation在研究報道中寫道:“原理相當簡單,電磁懸浮以及在疏散通道中推進汽車”,目標是打造非常高速的交通系統,簡稱為VHST(Very High Speed Transit System)。這個交通系統最終是由一系列的真空密封管組成,埋在地下,在幾分鐘、幾十分鐘內,就可將乘客運送至各地。這么多年來,該想法始終僅停留在人們的腦海中,從未付諸實現,直到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等的著手實踐,才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第五大交通工具”

    “超級回路”旅行膠囊模擬圖

    “超級回路”旅行膠囊模擬圖

    “超級回路”旅行膠囊模擬圖

    2012年,Hyperloop這一名稱由馬斯克提出,初期也僅僅是一個概念和想法。在2013年8月,馬斯克卻正式公布了Hyperloop的初步方案,開始接受公眾的反饋信息。馬斯克已經聲明,不會就Hyperloop申請專利,他會推動Hyperloop成為開源項目。按照描述,Hyperloop是一個全新的超高速運輸系統,它是“協和式飛機、軌道炮和空氣曲棍球臺的結合體”,該運輸系統包括低壓鋼管和鋁制膠囊式車身,艙體內部由氣體提供保護,最高運行時速將超過每小時745英里(1200千米/時)。

    這是什么概念?它會比高鐵快三到四倍,平均速度會達到飛機的一倍。乘坐這樣的交通工具,從紐約到費城,只需要10分鐘時間,從舊金山到洛杉磯,僅需不到30分鐘就可到達。整套系統低摩擦、低耗能,通過太陽能電池板就能供給日常的用電,乘客搭乘的“豆莢”艙,也不用像飛機一樣,需要按時間來搭乘,而是隨到隨走,無需預訂座位,一年可以運載1500萬人次。一旦成真,世界上所有最快的高速鐵路與之相比,全部會黯然失色。換句話說,乘客可以在陸地上體驗“飛行”。按照馬斯克的設想,它會是繼飛機火車、汽車、輪船之后的“第五大交通工具”。

    不過,雖然馬斯克提出了Hyperloop,但他本人對此卻分身乏術,因為,他還要運營特斯拉(Tesla)汽車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的業務。此前,有消息人士已經透露,Hyperloop將由其他公司掌舵,而馬斯克會有所參與。

    三個團隊

    在馬斯克公布Hyperloop的初步方案后,有三個團隊出現了。第一個是馬斯克組建的團隊,他們將在德克薩斯州建造一條用于測試Hyperloop的軌道,以便于其他公司測試。

    乘客在站臺右側候車區候車,貨物從中部裝卸

    第二個團隊叫Hyperloop Technologies。由知名的天使投資人、Uber的主要投資人謝爾文·皮什威爾(Shervin Pishevar)主導,這個團隊被媒體形容為是“全明星陣容”,其匯聚了來自硅谷和華盛頓的超級巨星,其中大部分與馬斯克關系密切。例如皮什威爾就是馬斯克的密友,也是他第一時間鼓勵馬斯克將Hyperloop的設想公之于眾。他的Sherpa Ventures主導了Hyperloop Technologies的種子輪融資。每當有新的進展,這支團隊都會向Musk匯報,也會簡單告知奧巴馬總統。不過,Hyperloop Technologies的想法有所不同,他們決定將項目的重心放在貨物運輸上,讓這個高速運行的“貨倉”既可以在路面上行駛,又可以潛入水底。

    第三個團隊成立于2013年9月,名為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HTT)。它是美國加州一個初創企業融資平臺JumpStartFund的子公司。JumpStartFund的CEO德科·阿赫伯恩(Dirk Ahlborn)說過,當馬斯克提出Hyperloop計劃時,公司便迫不及待的希望能夠在Hyperloop計劃中大展拳腳,隨后邀請了前SpaceX項目主管MarcoVilla博士和美國土木工程協會的PatriciaGAlloway為Hyperloop計劃提供技術咨詢。

    HTT方面提供的規劃圖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記者也就Hyperloop項目的一些問題與HTT公司方面取得了聯系,該公司人士告訴了記者一些最新進展:“我們將在2016年的第二季度,在quay valley建設8公里的whole scale hyperloop”,“我們在之后幾個星期,會有一些新聞發布”。

    據HTT方面介紹,Hyperloop有著超過400名專家的團隊,工程師都以兼職形式工作,其中很多人來自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空中客車、Space X、特斯拉、雅虎、Salesforce等機構和企業,這些工程師們會依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分成不同的工作小組。每一名工程師身懷絕技,而這些小團隊也包括了線路規劃、車艙設計和成本分析。“同事”間的交流大多是通過電子郵件驚醒,每周會定時舉辦項目進展討論會。此外,HTT還與美國頂尖的學院和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及贊助關系。

    從概念到細節

    有這么多高人參與和推進,Hyperloop也取得了一定進展,它從最初的概念,演變成了點滴細節。Hyperloop將會通過點A至點B之間的低壓管子加速裝滿乘客的“豆莢”——每個大約2米寬。這些“豆莢”并非行駛在鐵軌或輪子上,而是被安裝在鉻鎳鐵合金制作的滑板上。這種滑板質地很薄,可以經受高壓和高溫。滑板上有小口,可以吸入空氣形成一個氣墊,這極大減少了該系統的摩擦力,在“豆莢”的前部有兩個像協和噴氣式客機那樣的噴氣口。一個電動渦輪壓縮機會壓縮前部進入的空氣,然后送入滑板和“豆莢”。在滑板中有磁體,還有電磁脈沖,可以讓“豆莢”獲得最初的推動力,然后由發動機推動車艙前進。據稱,其能耗很少,全部來自太陽能發電。

    每個“豆莢”最多可載28名乘客,班次是2分鐘/班,每個船艙在航行中的距離為23英里。按照這個運力計算,Hyperloop每小時能裝載 840 名乘客。船艙的高速是得益于管道內的低壓環境,按照馬斯克的預想,管道的壓力只是火星上的1/6,管道內將會保持真空。有趣的是,Hyperloop對乘客的體型有要求——乘客的尺寸最“寬”不能超過 4.43 英尺,身高也不能超過6.11英尺(1.86 米),乘坐時,將采用半躺的姿勢。

    乘客可以在旅行屏幕裝置中選擇不同的仿真虛擬環境,比如海底世界

    Hyperloop艙配有電視機,乘客可以在旅途的過程中看電影或辦公

    商務艙的環境很奢華,總共可容納8人

    在“豆莢”內部,由于艙內比較狹窄,又沒有窗戶,設計師利用艙頂的虛擬現實屏幕,播出一些類似藍天白云的畫面,乘客也可以在旅行屏幕裝置中,選擇不同的仿真虛擬環境,比如海底世界等等。艙內并配有電視機,乘客可以在旅途的過程中看電影或辦公,營造出一種開放感,從而消除乘客的幽閉恐懼癥。此外,Hyperloop還提供商務艙,總共可容納8人,甚至包括私人辦公區。

     

    這些“豆莢”將試圖到達超音速的速度,“在管子頂部將會有更多表面區域(用于太陽能電池板)。”馬斯克曾形容,“這類似于乘坐飛機旅行,將會有初始加速,一旦你達到既定速度,就會完全忽略這樣的高速。”

    與飛機不同,Hyperloop不會浪費能量爬到高海拔,而是把所有動能用到加速,最大速度后就會放慢,減速時能源就開始再生,因為Hyperloop能夠自己補充能量,在系統中裝上太陽能電板后,獲得的能量將超過整個系統消耗的能量。

    現在,設計團隊正在努力研究,如何讓汽車也能“坐上”Hyperloop

    “相對于空氣,車艙的前進速度剛好低于音速。管道內充滿暖的順風空氣,‘豆莢’可以高速前進,不會突破音障”。“整體設計就像是獵槍槍管那樣,在大部分旅程中管道是并排的,回路的兩端密封。管道至于相隔50—100碼的柱子上,乘客艙時速可達800英里。艙可以運送乘客,也可以運輸汽車。采用高架結構,可以避免占用過多土地。管道可以沿著I-5高速公路(美國I-5公路連接洛杉磯和舊金山)建設”。

    超回路路線的5號州際公路部分。初期路線顯示為黃色,彎曲半徑為紅色

    Hyperloop票價將比乘火車或者飛機更加便宜,撞機事件將更加罕見。“它不會從天空中墜落或者像火車一樣脫軌。”據稱,Hyperloop的能耗不到民航客機的1/10,噪音和廢氣污染接近于零。由于管道是密封的,因此可以在海底及氣候惡劣地區運行而不受任何影響。Hyperloop建造的主要費用將來自于建造“管子”,在加州的路線主要與州際公路5號相平行,并貫穿整個鄉村。“豆莢”將非常輕量化,使得“管子”能夠搭在地面的橋塔上,從而減少建造費用,提高地震安全性并緩解通行權問題。

    改進與質疑

    Hyperloop聽起來很浪漫,可是實施起來,存在的難度將遠超特斯拉和Space X。首先,Hyperloop的雛形有許多不完善之處,比如,在馬斯克的設想中,車艙的門朝上開啟,但是JumpStartFund的CEO阿赫伯恩卻認為,因為列車會行駛在低氣壓環境中,所以車艙需要厚實而牢固的艙門,這等于是說,馬斯克的這個設想,是不合理的。于是HTT團隊采用了名為“bubblestrategy”的設計思路,車艙配備有開放的車門和車窗。當乘客上車后,“豆莢”便自動套入“管道”外殼中,實現了封閉的車艙環境。外殼配備有空氣壓縮機和其他必須的配置,免去了開啟厚重車門的能源浪費。

    如果說這個只是Hyperloop落地的一個小小的插曲,真正的難題和疑問還在后面。按照發明家John Gardi的猜想,Hyperloop的風阻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會讓其難以維持每小時600英里的高速運行。在John Gardi的設計中,“管子”內部也會出現摩擦。Gardi認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測試解決,方法就是把空氣全部抽走,為交通器制造一個真空環境。但馬斯克曾說,Hyperloop不會在真空環境下運行,但如果讓空氣柱以超音速的速度運行,是需要巨大能量的,這就與低能耗相互矛盾了。

    Hyperloop的構想遇到的質疑的聲音很多。比如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教授約翰·漢斯曼(John Hansman),《財新周刊》曾援引他的話說,Hyperloop現有設計并未充分考慮航空動力學的各種復雜問題,Model S采用的鋰電池(馬斯克曾稱,Hyperloop將沿用特斯拉Model S電動車所采用的電動馬達,)恐怕也不能提供足夠的能源。

    除了內部結構,Hyperloop線路的修建也是個問題。有專家稱,超高的車速會讓轉彎變得極為困難。乘客只能承受十分之一個重力加速度的離心力,如果Hyperloop的速度為每小時600英里,那么它就需要一個40英里的轉彎半徑,過多的環線在這個項目中是行不通的,那么,Hyperloop將如何解決在美國西海岸漫長的地震帶高速行駛的問題呢?

    技術問題只是其一,有媒體曾報道,在HTT分解的清單里面,技術、環境、資金、社會接受程度和政治因素都榜上有名,每一個因素都可能左右Hyperloop的最終形態,或者成為阻礙,不是每一個人都愿意并且有能力支付這個成本……【責任編輯/鄭希】

    本文為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關于馬斯克提出的“第五大交通工具”Hyperloop,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