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果鏈企業放棄蘋果?為啥給蘋果打工賺錢會這么難這么累?

    01 糾結的果鏈企業

    據36氪的報道,根據《工商時報》報道,蘋果代工廠“仁寶”決定不再承接Apple Watch和iPad,服務蘋果的團隊已經解散,人員轉移到其他產品線或事業部。仁寶退出后,訂單給到了立訊、比亞迪和鴻海。仁寶對此回應,不對單一客戶做評論,僅強調與現有客戶合作關系不變。

    仁寶算是蘋果老牌供應商,2015年就開始為蘋果代工iPad,2019年接手Apple Watch訂單,僅僅三年后,他們就選擇撤離。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很簡單:蘋果代工不掙錢,代工長期毛利率只有3%-4%,總經理翁宗斌表示過,今年要務就是要提高毛利率。

    四年前,仁寶和另一家代工廠廣達因為蘋果訂單大打出手,當時他們沒想到這是塊燙手山芋。仁寶2017年時就開始為蘋果生產Apple Watch,但最新款的產品一直握在它的對頭廣達手中。后者是家臺灣老牌代工廠,主要做筆記本電腦代工。Apple Watch 2015年上市后,都是廣達獨家生產。

    廣達將蘋果訂單盯得很死,2018年Apple Watch 4爆火,廣達全負荷生產也不愿意分出一杯羹。后來需求太大,他們實在難以應付,由蘋果出面拉來仁寶,才分走了部分Apple Watch 4組裝。

    而據鈦媒體的報道,今年4月份,受疫情影響,江蘇昆山市實行全域靜默。這個消息引起了蘋果產業鏈的劇烈反應。因為在這個并不算起眼的縣級市里,布局著包含富士康、和碩、緯創和立訊精密等在內的蘋果主要供應鏈伙伴的加工工廠。

    產業鏈資料顯示,這些公司幾乎包圓了蘋果的iPhone組裝業務,分機型來看,iPhone13被富士康以及和碩瓜分,占比分別為68%、32%;iPhone 13 Pro被富士康和立訊精密瓜分,占比分別為60%、40%;而價值量最高的iPhone 13 Pro Max則為富士康獨供。

    為了每年實現自身的可觀增長,擁有強大議價能力的蘋果往往將利潤留在自家后院,而傾向于壓縮供應商和代工企業的利潤空間。尤其近兩年,在疫情導致的芯片、線材、五金等原材料價格上漲,這些成本壓力往往由果鏈企業承擔。

    根據央廣網報道,2021年在30家國內“果鏈”上市公司中,只有10家公司的凈利潤實現同比正增長。

    02 為啥給蘋果打工會這么難這么累?

    看到蘋果產業鏈的這些公司,讓人感覺真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少企業因為給蘋果代工成功崛起,但是同樣也因為給蘋果代工被困于蘋果產業鏈中,被迫忍受著低收入等一系列問題,為啥給蘋果干活不僅可能不賺錢甚至還賠本賺吆喝呢?

    首先,果鏈雖好但是實際上還是代工企業。果鏈企業似乎是一類大牛企業的代名詞,這些企業在自身的代工領域中有著較強的能力,能夠滿足蘋果的市場要求,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蘋果選為了供應商,由于蘋果本身產品的供應數量龐大,市場需求穩定,一旦一家企業能夠成為果鏈公司,往往就意味著可以拿到幾乎手軟的訂單,可以有穩定的利潤來源,也正是如此這些年我們看到了眾多公司借助果鏈的地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成為了超級巨頭,大家最熟悉的富士康就是果鏈中的佼佼者,其成功自不必說。

    然而,果鏈雖然“香”,但是蘋果可不是省油的燈,由于蘋果龐大的市場體量讓蘋果在產業上下游獲得了幾乎壟斷的話語權,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的果鏈企業其實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就以剛剛宣布退出果鏈的仁寶為例,據鈦媒體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蘋果實現了凈利潤250.1億美元,同比增長6%,毛利率43.7%,營業收入927.78億美元,同比增長8.59%;仁寶的凈利潤則是21.57億美元,同比下滑18%,毛利率僅為3.6%,營業收入2678.58億元新臺幣,同比下滑1%。

    其實,這就是果鏈企業的一個縮影,表面上看給蘋果做代工是風光無限,但是實際上蘋果給企業留的利潤非常低,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不給蘋果做代工很難有那么大的體量訂單能夠出現,但是要給蘋果做代工卻必須要忍受低利潤的狀態。歸根結底,這些果鏈公司實際上還是代工企業,其賺的就是產業鏈微笑曲線最低端的辛苦錢,大頭都被蘋果拿走了。

    其次,蘋果還特別喜歡用養狼戰略。我們認真分析蘋果的邏輯就會發現,蘋果是一家把《孫子兵法》用的出神入化的公司,他們的每一招都非常精妙,比如說蘋果雖然一方面扶持果鏈公司,但是另一方面卻不斷養狼,扶持一家公司的同時,為了避免果鏈公司一家獨大挑戰蘋果的產業話語權,于是一定會扶持另外一家公司來當備份,由于蘋果本身的優勢,這些被扶持的公司往往會非常樂意給蘋果當槍使,以前扶持東山精密而降低鵬鼎控股份額、與立訊精密合作而降低對富士康的依賴、包括踢走歐菲光等舉措無一不是如此。

    這就形成了一個“圍城”,果鏈里面的企業瘋狂內卷目的是避免被蘋果淘汰出局,而果鏈外面的企業不斷壓低自身的價格目的是為了擠進果鏈之中來獲得一杯羹,這實際上陷入紅海競爭的是中國的各家果鏈內部或外圍的公司,而坐收漁翁之利的卻是蘋果本身。

    這最終的結果就是蘋果可以借助自己在果鏈的優勢不斷養狼,然后壓縮供應商的利潤空間,甚至利用供應商難以與其對抗的優勢,從而將成本轉嫁給供應商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

    第三,果鏈的企業到底該怎么辦?說實在,庫克不愧是玩供應鏈的行家里手,其采用的手段非常毒辣,可以說是把中國代工企業的人性把握得妙到毫巔,但是前有歐菲光被蘋果踢出局從而元氣大傷,后有仁寶自己主動退出傷不起,實際上給我們的是足夠的啟示,果鏈雖然很舒服,但是卻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蘋果隨時可以換掉你去用其他的供應商,你自己只能不斷壓縮成本來迎合蘋果,避免被換掉,這無疑就是“飲鴆止渴”的過程。

    對于當前的果鏈企業來說,可能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想方設法提升自己的優勢,要找到機會“反客為主”,只有打破蘋果對于自身代工的控制,從而不斷用技術研發提升自己的市場影響力,樹立自身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蘋果的掌控之中保住自身。

    其實,無論是蘋果的果鏈企業還是其他的代工企業一定要明白一個問題,這就是當前的市場已經不是三十年前的市場,靠代工的路將會越來越窄,只有及時轉型的企業,才有可能在未來獲得足夠的發展空間。

    因此,給蘋果打工的辛苦活要做,但是也要給自己留有余地,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責任編輯/AMY】

    來源:江瀚視野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果鏈企業放棄蘋果?為啥給蘋果打工賺錢會這么難這么累?
    歌爾股份突然閃崩跌停 果鏈是把雙刃劍
    為什么有“果鏈”,卻遲遲沒有“特鏈”?
    日經:蘋果將部分iPad產能從中國轉移至越南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