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水滴籌等平臺開啟收費模式:捐款者稱“無法接受”

    如何造血,如何獲得公眾信任,如何轉變增長模式?

    在未來很長時間里,互聯網籌款仍將是中國社會的剛需。

    根據國家醫保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13.64億,參保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雖然近年來在報銷比例和疾病覆蓋范圍方面有所進步,但基本醫療保險仍然存在給付額低、無法有效解決大病重疾高額醫藥費用等問題。

    以水滴籌、輕松籌、愛心籌等為代表的個人求助平臺為大病患者家庭帶來希望,但與此同時,伴隨一個新生事物的,也有成長的煩惱。

    2014年,廣東湛江一家煤氣爆燃導致4人嚴重燒傷,傷者家屬在網絡上發起籌款,快速籌集到了146萬元的救命錢。也是那一年,廣東一位7歲男童遭父親用煙頭燙致滿身傷疤,雙手感染壞死面臨截肢,在網上求助快速籌集到46萬元治病善款。

    這些網上個人求助籌款項目出自輕松籌。這家公司在2014年9月成立,從大病眾籌起步,圍繞健康保障拓展業務,給一些病患家庭帶來了希望。

    彼時的中國,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體系尚未完全建成,雖然一些省份試圖推進大病保險,但效果并不理想,仍存在保險給付額較低、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的保障額度存在不少限制等問題。對于大病重病救治所需的龐大的醫藥費用而言,無異于杯水車薪。而另一方面,大病方面的商業保險因其高額保費也讓普通家庭無法承受,造成商業健康險的覆蓋率很低。由此, “一人病、全家貧”的現象普遍存在。

    在旺盛的需求催生之下,一大批網絡眾籌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據第三方數據顯示,2014年,通過網絡籌款成功的公益項目總計299個,公益眾籌全年籌資額超過1272萬元,逐步成為在線募捐的重要途徑。同時,新浪微公益、騰訊公益和支付寶e公益三大公益平臺,以及淘寶公益店鋪共募集善款4.28億元,較上年增加42.7%。

    業界普遍認為,2014年我國開啟了公益眾籌元年。不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要追溯到成立于2007年的的施樂會(浙江省金華市慈善總會旗下)。

    彼時,施樂會為求助者和捐助人之間搭建平臺,承諾“每筆善款,100%到達受助人的手中”。

    創立初期,施樂會志愿者無償走訪受助家庭,自費搜集受助人的材料,在施樂會平臺上進行募捐,之后再將籌得的善款送給受助人。

    這種模式最早借助了互聯網,但對于受捐人志愿者仍需要至少上門拜訪兩次(一次是為了了解核實情況并拍攝照片等資料,另一次是送錢),差旅費全部要自掏腰包,成本較高,很多志愿者因無力承受而最終被迫放棄。

    2012年3月,施樂會開始探索“有償社工”的模式,即兩名社工一起走訪受助對象并先行墊付善款,然后將受助對象的照片和證明公布在施樂會平臺,進行募捐,走訪所需經費及報酬從善款中出,最高不能超過15%。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一些有償社工為了完成目標金額,不得不“瘋狂募捐”,進行信息轟炸。

    另外,隨著求助對象越來越多,求助信息過多,很容易被淹沒,導致很多人的籌款效果并不好。

    在這個背景下,施樂會在2014年開始收取求助信息“置頂費”,立即引發詬病。有求助者反映,10余萬元善款,除掉置頂費用,真正到手的還不到1萬元。其后不久,施樂會相關籌款產品在質疑聲中被迫下架。

    同年9月,輕松籌應運而生,和施樂會不同的是,它幾乎將全部流程搬到了線上,這樣不管是對于求助者還是平臺,都大大降低了成本。

    2015年,依托病友社區慢友幫,愛心籌上線。2016年,水滴籌上線。和當時已經存在的平臺不一樣,水滴籌上線之初就開創了大病籌款零手續費模式,后來者居上,發展速度迅速超過輕松籌等平臺。

    2016年7月,美團創業團隊第10號員工沈鵬自立門戶,殺入互聯網籌款領域,推出后來家喻戶曉的水滴籌。在此之前,輕松籌業務再次拓展,推出了健康互助業務,愛心籌也發展得如火如荼。

    水滴籌一上線就提出了“零服務費”理念,為用戶提供免費服務,項目籌款全歸用戶所有,就連第三方支付平臺扣除的0.6%渠道手續費,都是由水滴公司自行墊付。而在當時,包括輕松籌在內的平臺都會收取2%左右的手續費。

    水滴籌的“零收費”幫助它迅速贏得了大量的用戶和口碑,還迫使其他平臺紛紛跟進,讓“0服務費”成為行業慣例。

    此外,水滴籌平臺組建了專業的籌款顧問團隊,從申請、發起、傳播、審核、提現各環節給予用戶一對一指導。

    2016年7月,美團創業團隊第10號員工沈鵬自立門戶,殺入互聯網籌款領域,推出后來家喻戶曉的水滴籌。

    這些措施讓水滴籌從一眾互聯網大病籌款平臺中脫穎而出,很快就坐穩了互聯網籌款平臺的頭把交椅。

    在競爭中,互聯網籌款平臺形成了如今“一超兩強”的行業格局,以水滴籌為代表的超級品牌,輕松籌和愛心籌為代表的兩強品牌占據了市場主導地位。

    行業報告顯示,在行業認知度方面,三大品牌占有率達到85%,而水滴籌一家獨占64%。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約有3.94億用戶通過水滴籌向近240萬名大病患者捐贈了累計超過484億元。

    輕松籌官網上的最新數據顯示,已累計幫助253萬個家庭,累計籌款超過255億元。

    但與此同時,水滴公司連年虧損的財務困境也讓管理層和股東開始反思,“零服務費”是否還要繼續?如果開始收費又會帶來什么后果?

    權衡利弊之后,水滴公司決定于2022年年底試點收費,先在徐州、百色、臨沂、遵義等10個城市試點展開。除此前第三方收取的0.6%支付渠道費之外,水滴籌將對每筆籌款收取3%的平臺服務費,單個項目服務費上限封頂5000元。

    水滴籌公司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平臺收取服務費不以盈利為目的,僅為了保障平臺持續健康運行,經過內部仔細核算,決定收取少量服務費,以覆蓋平臺部分運營成本。”

    無獨有偶,多家大病籌款平臺也都在今年開始重返收費模式,比如輕松籌向捐款人收取1-3元不等的支持費。而360大病籌平臺也在原捐款額之外,提供了1元或2元的助力金選項。安心籌提現時,平臺扣除2%的手續費。

    輿論普遍認為,互聯網籌款免費時代已終結。而面對收費,捐受雙方表現出不一樣的態度。

    “沒太注意,對于大病患者家庭來說,只要是能籌到救命錢,沒有幾個人會在乎這幾千元的手續費,畢竟在籌款過程中,患者幾乎沒有成本。”一位籌款發起人告訴《中國慈善家》,每一位大病患者所需要的治療費都在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上限5000元的手續費并不算高。

    而在捐款者當中,收取手續費的做法讓很多人質疑,不少人表示“情感上無法接受”。

    收取服務費對籌款效果有何影響,仍需時間檢驗。不過南都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徐永光認為,適當收費并無不妥,前提是公開透明,將規則講清楚。

    而對于互聯網籌款平臺的運營方,同時要面對籌款者的需求,以及投資人的期望,如何在商業和公益之間做好平衡,是一個仍在學習過程當中的課題。

    很多互聯網籌款平臺運營公司將自己定位為社會企業。所謂社會企業,就是用商業的模式來解決社會痛點問題。

    “社會企業首先是個企業,賠了錢就得關門。”徐永光說,合理的商業模式能讓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變得可持續。

    公開數據顯示,在2018年至2020年間,水滴籌的凈虧損分別為2.092億元、3.215億元、6.639億元。2021年,水滴公司營收達32.059億元,同比增長5.9%,但虧損達15.74億元。

    2021年5月,水滴公司還是克服各種困難,在紐交所低調上市。上市第一天,它的股價便遭遇破發,最低時一度下跌37%。

    “我們這幫人對賺錢的欲望不高,也沒有什么動力。直到在2021年上市后發年報,結果發現公司全年虧了十幾個億,引發了我們的一些思考——作為一個企業應該是要讓社會越來越好,但讓企業可持續發展,就應該有合理的盈利模式,而不是不停地融資。”沈鵬說。

    輕松籌的日子也不好過,去年就因為“暴力裁員”而受到輿論關注,雖然輕松籌官方稱因業務調整,對項目外包團隊進行了優化,該部分屬于業務外包,但“資金吃緊”的消息不斷被傳出。2017年1月,輕松籌獲得2800萬美元的C輪投資后,再未出現輕松籌融資消息,與此同時,市場估值也急劇下降。

    目前,籌款平臺均面臨相同的發展困境,一方面持續增加的籌款項目,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監督和審核;另一方面,平臺的造血功能有限,加之公眾對收費的不理解而將不滿延伸到平臺,影響捐款和保險業務。

    另外,由于行業缺少法律及規章制度的約束力,導致同行之間惡性競爭長期存在。從2019年的“掃樓籌款”事件,到2020年不同籌款平臺員工之間的打架事件,再到2022年各自為政的收費風波,無不顯示著平臺之間惡性競爭的市場亂象。

    “要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續費,對行業發展來說并非壞事,但不能讓收費的方式五花八門,這樣會加劇社會的不信任。”徐永光說,任何一個行業,價格都應有協調機制,不能是亂收費。如果沒有行業規矩,必然會出現惡性競爭,受損的是整個行業。

    目前,有的平臺收取“支持費”,有的收取“服務費”,有的收取“手續費”。有不少網友也表示,收費名目過多過雜,給人的感覺是平臺變著法賺錢,這會影響平臺的整體形象。應該規范平臺收費標準或者費率,按一定比例收取費用,避免“捐款1元被扣3元”的不合理現象。

    “在缺乏行業自律的情況下,惡性競爭難以避免,從業者各有各的想法,都想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多客源,最后變成價格戰,甚至同行之間的惡性事件。”一位籌款平臺負責人向《中國慈善家》坦言,應該由相關行政部門出面,把收費標準統一起來。

    個人求助平臺的運營模式不難理解,即平臺抽取部分服務費用或通過籌款為保險銷售業務引流,通過保險銷售盈利。

    在這個模式中,公眾的信任顯得尤為重要。但近年來,由于對籌款人資格審核不嚴、平臺之間出現惡性競爭等,在公眾中形成一場針對個人求助平臺的信任危機。

    此前,朝陽區法院在審理一起個人籌款案件時表示,對籌款真實性的審核義務,必須由平臺來承擔,不容推卸。建議籌款平臺加大資源投入,健全審核機制;完善籌款發起人、求助人家庭財產公布標準、后續報銷款處理方案及贈與撤回機制;完善平臺發起人、求助人醫療支出、社會救助、家庭財產信息填報欄目,切實履行嚴格形式審查義務。

    北京朝陽區法院作為基層司法機關,就曾建議民政部協調推進個人大病求助行為的立法,建立健全部門規章,促進互聯網個人大病求助有序開展。該法院還建議引導個人大病求助平臺集體加入自律公約,建立自律組織,規范流程、完善管理。

    “互聯網籌款平臺將過去中國人信仰的守望相助,通過互聯網激活,并從熟人社會搬到了陌生網友之間,必然出現信任痛點。”徐永光認為,只有通過法律、他律、自律、互律,才能破解互聯網籌款平臺的信任危機,化解商業與公益之爭。

    法律是根本,只有按照法律框架行事,才能實現良好的治理。他律是基礎,是通過社會監督來約束平臺的行為,進一步做到公開透明。互律是指平臺之間的相互監督,平臺之間對運作方式基本了解,正是這樣一種了解,才使得行業內部的互律變得有效,并且通過互相學習促進,使行業發展得更好。不管是商業公司還是公益組織,都應該始終把誠信、公信力放在首位,作為生命線來守護,真正做好自律。

    早在2018年,在民政部的指導下,愛心籌、輕松籌和水滴籌三大網絡籌款平臺在北京聯合發布《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倡議書》和《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公約》,承諾將對平臺進行技術升級改造,包括明確告知用戶大病求助不屬于慈善募捐,加強求助信息前置審核,建立失信籌款人黑名單等多項措施。

    一位參與者告訴《中國慈善家》,當時很多籌款平臺不愿加入上述公約,原因是“怕受到相關條款的束縛”。但只要有一家不加入,而它一旦出現審核不嚴、詐捐、甚至跑路現象,受損的將是整個行業。

    2020年,在民政部的主導下,《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公約》2.0版發布,算上新增的360大病籌,也只有4家公司加入,而市場上互聯網籌款平臺多達數十家。

    對于互聯網籌款平臺而言,其業務的核心是保險經紀,這不僅是公司的終極發展目標,當前也扛起了平臺營收的重任。

    “賣保險,正是水滴公司盈利的核心所在。”沈鵬坦言,水滴保是一個全國范圍的保險經紀公司,也是一個互聯網保險平臺,它聯合多家保險公司打造一些高性價比的健康險賣給需要的人。

    沈鵬進一步解釋說,水滴保也有一定的公益普惠屬性,傭金不高,定價便宜,性價比高,薄利多銷,讓更多的人多一份保障。

    水滴公司2021財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業績報告顯示,2021年通過水滴保產生的首年保費達到163.63億元,同比增長13.4%。截至2021年12月31日,水滴公司的平臺上提供364種保險產品,其中與保險公司獨家定制的產品貢獻超過90%的首年保費。

    水滴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兼水滴保總經理楊光表示,2021年第四季度是水滴保業務模式升級的第一個完整季度,通過轉變增長模式,有效運營現有用戶,提升長期科技創新的能力。

    輕松籌也通過輕松保搭建互聯網保險銷售平臺,先后與國內多家專業保險公司達成合作,單款保險產品購買轉化率達13%,單月規模保費突破3億元。此外,去年年底,輕松籌前瞻布局“直播+公益”的新興模式,借助互聯網的影響力,讓更多人關注公益事業,為自己引流。

    “面對監管和政策的不確定性,這些嘗試也充滿著不確定。互聯網籌款平臺的造血功能,最終能不能成功現在還很難有定論。”一位不具名的學者告訴《中國慈善家》,目前能確定的是,給公司帶不來收益的籌款業務,在很長時間仍將是社會剛需——對于普通人來說,大病重疾仍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負擔。

    “讓大部分國人都能買得起一份保險,當他萬一得大病時有保可依,就沒那么焦慮了,甚至也就不需要籌款了。”沈鵬說,他對于未來的愿景,是有一天不再有人需要水滴籌。【責任編輯/常琳】

    來源:中國慈善家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水滴籌等平臺開啟收費模式:捐款者稱“無法接受”
    違法銷售保險產品遭處罰百萬 水滴上市半年市值蒸發超八成
    水滴破發,輕松“犯愁”
    一問水滴:籌款資金池重走P2P老路?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