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一問水滴:籌款資金池重走P2P老路?

    開好車的不一定是好人,組織善事的也不一定是慈善機構。

    北京時間5月7日晚,水滴公司登陸美國紐交所。上市當天,水滴創始人沈鵬在采訪現場再次強調,水滴籌不是慈善機構,而是為外界提供的籌款工具。在此前深陷“掃樓籌款” 風波時,這位美團10號員工也曾發表長文,表示水滴是商業公司而非公益組織。

    互助去保險化,眾籌不是慈善。

    從《慈善法》的角度來看,個人社交大病籌款不等同于公益慈善。可問題在于,當用戶在朋友圈看到那些令人潸然淚下的照片和故事時,他們又是否明白自己的行為屬于個人救助,而非慈善?

    慈善機構需要接受全面監管,包括更公開信息披露和獨立審計等。那么,不屬于慈善機構的水滴籌又該由誰來管?這是一個灰色地帶。在這里,或許有資金池,或許有合規風險,還可能有更多的欺騙。

    資金池“原罪”?

    資金池,一個互聯網平臺繞不開的魔咒。

    從ofo小黃車,到互聯網電商,再到長租公寓,似乎只要和資金池沾了邊,最終都難逃爆雷的宿命。當然在諸多涉及資金池的案例中,最臭名昭著的還是P2P。甚至可以說,正是P2P的崛起,將資金池模式與違法犯罪捆綁在了一起。

    那么,是不是只要涉及資金池就屬于違法?實際上,資金池本身只是一項金融工具,銀行、保險等正規金融機構均在運用。但對于互聯網平臺而言,非持牌機構設立資金池,便涉嫌非法集資或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回到水滴籌,水滴籌是否構成資金池?對于這個問題,水滴方面曾多次對外回應稱,平臺不設立資金池,所有用戶捐助善款,均由指定金融機構專戶管理。同時,近期水滴籌推出“邊籌邊取”服務,平臺求助項目發起七天內提現率已有所提高。

    不過,上述說法并不能真正證明水滴籌不存在資金池問題。所謂的“邊籌邊取”,在申請提取善款時依舊需要經歷審核。這也意味著,即便審核時間縮短,依舊會有大量資金在平臺賬戶上滯留一段時間。

    基于30天的籌款周期,水滴籌似乎逃不開“資金池”的質疑。平臺天然的期限錯配基因,讓水滴籌在運營時不得不與龐大的用戶資金相接觸——即便水滴籌不想運用這筆資金,但這筆資金終究也會躺在水滴籌的賬戶上,無論是專戶還是企業賬戶,都沒有實質區別。這更像是互聯網公司的“原罪”。

    事實上,對于資金池風險,水滴籌在此前的招股書中也有所提及。在招股書中,公司提到,無法正確管理眾籌平臺中的捐贈者和互助計劃參與者所捐贈的大量現金,是水滴所面臨的風險之一。如果平臺向銀行發送了不正確的指示,則可能會錯誤地提取或轉移資金,這可能會引起糾紛和索賠。

    存管還是托管?

    “與金融機構合作,平臺并不觸碰資金。”這是水滴籌否認自身存在資金池的另一種說辭。

    根據水滴籌披露,該公司已與平安銀行達成協議,平臺上產生的所有愛心贈與款項都會打入銀行主體的專戶,從而實現“專門管理”、“專門使用”。在水滴籌官網頁面,亦標有“資金專管”字樣。

    然而,對于“資金專管”所涉及的含義,水滴籌官網卻并沒有進行明確說明。

    就這一類業務而言,更常見的兩個名詞分別是“資金托管”和“資金存管”。傳統金融學認為,資金托管模式下,托管方有義務監控資金的流向,根據指令進行交易,且定時發布托管報告證明資金未被挪用;而如果僅是存管,存管方不具備上述義務,平臺僅需在存管方開設賬戶仍可自由支配資金。

    在此前的招股書中,水滴籌曾對其“資金專管”有過如下描述:

    “We have entered into agreements with a commercial bank to act as acustodian bank and manage the different accounts.The bank follows our i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withdrawal or transfer of funds.If we send incorrect instructions to the bank,the funds may be mistakenly withdrawn or transferred,which may give rise to disputes and claims against us.”

    水滴籌已經已經與一家商業銀行達成協議,以充當托管銀行并管理不同的帳戶。銀行在提取或轉移資金方面遵循平臺的指示。如果水滴向銀行發送了不正確的指示,則可能會錯誤地提取或轉移資金,這可能會引起糾紛和索賠。(根據釋義,上文中的“custodian bank”應翻譯為“托管銀行”。)

    同時,即便水滴籌在托管時設立了投資人和借款人的獨立賬戶,也不意味著用戶捐助的善款絕對安全。平臺依舊可以通過虛構交易和借款人的方法,將投資者的資金轉移到自身賬戶。對于這一類行為,無論商業銀行還是第三方支付機構,都可以說是防不勝防,也不愿意深究。

    下一個P2P行業?

    無論沈鵬承認與否,水滴籌乃至整個大病眾籌行業,都越來越像P2P行業。

    資金池、銀行托管,承諾不觸碰資金……水滴籌的運營模式與P2P平臺何其相似。兩者之間最大區別,恐怕只在于P2P平臺以高收益誘惑投資人,而水滴籌則以感人肺腑的故事打動用戶捐款。

    “0手續費”、“非盈利”,這些標簽讓公眾在提到水滴籌時,先入為主的認為這是一家“慈善平臺”。用戶出于善意在平臺上捐款,卻被平臺當做商品在資本市場上販賣,最終成就了水滴的上市夢。

    而在不貢獻營收背后,水滴籌在水滴公司內部的定位也逐漸變得尷尬。

    據公開數據,從2018年到2020年,水滴籌和水滴互助對水滴保首年保費流量貢獻占比分別為:85.1%、35.4%和16.6%。

    而借助“公益”賺來的商業流量乏力后,水滴的銷售及營銷費用開始逐年遞增:1.85億元、10.56億元和21.31億元。2020年,水滴營銷費用占總營收比例已達70.36%,這不禁讓人懷疑其后續盈利能力。

    同時,流量壓力下,水滴籌的動作也開始變形,掃樓籌款、和輕松籌在多家醫院搶生意等新聞出現在了公眾視野當中。許多用戶反饋稱,自己只是點擊瀏覽了水滴籌的相關信息,隨后便接到了水滴籌工作人員的電話,詢問其是否需要籌款。這種瘋狂的推廣模式,也很難不讓人想起P2P行業。

    對于水滴,資本市場的反應是真實的。上市首日,水滴開盤報10.25美元破發,較之12美元的發行價格下跌14.6%,隨后跌幅收窄至7%左右,截止收盤,水滴跌幅進一步的擴大至19.17%,報9.7美元。

    濫用人們的善心去賺錢,或許比利用人們的欲望割韭菜更可恥。【責任編輯/林羽】

    來源:新浪金融研究院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一問水滴:籌款資金池重走P2P老路?
    五天市值蒸發一百億,水滴有點“愁”
    水滴籌IPO敲鐘:市值300億
    水滴赴美IPO!創始人年僅33歲騰訊持股22%!年入30億靠啥賺錢?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