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造車還未“上線”就被曝“下線”。
3月15日晚間,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社交媒體上爆出猛料:蘋果汽車團隊已經解散了一段時間。如果想在2025年量產Apple Car,需要在3~6個月內進行團隊重組。
如果郭明錤的爆料屬實,那就意味著蘋果無法在宣傳已久的2025年限前完成Apple Car的量產。此前,郭明錤預計,蘋果將在2023年到2025年間推出Apple Car。
蘋果造車團隊解散的消息令網友大呼意外。因為就在上個月,蘋果一項關于汽車天窗的專利還曾被曝出。據外媒報道,這項關于汽車天窗的專利采用了可調節的透明玻璃,以調整汽車天窗的透明度。另外,此前蘋果關鍵供應鏈廠商也證實,蘋果計劃在明年9月發布首款Apple Car。
造車團隊員工相繼離職
今年1月,蘋果汽車團隊軟件工程項目主管Joe Bass離職。此前,他已經在蘋果汽車項目上工作了7年時間,算是元老級人物。隨著Joe Bass的離開,蘋果一年前的汽車管理團隊幾乎全部離職。
根據彭博社報道,蘋果從去年開始陸續失去自動駕駛與汽車的核心團隊成員,并且高管團隊還迎來了一次大換血,包括領導汽車機器人技術團隊的戴夫·斯科特(Dave Scott)、領導自動駕駛汽車安全和監管團隊的杰米·韋多(Jaime Waydo),和幾年前幫助創建蘋果原始汽車團隊并在項目開發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本杰明·里昂(Benjamin Lyon)。
有報道稱,截至2021年6月,蘋果自動駕駛汽車團隊的高級管理人員不到12名。
在過去幾年中,蘋果為汽車團隊招募了許多知名人士,包括負責驅動系統和制造工程、汽車內飾和外飾,以及自動駕駛軟件的前特斯拉高層管理人員,該團隊還包括其他汽車行業的資深人士和開發過蘋果關鍵產品的高管。
據悉,在啟動造車計劃之初,蘋果就動用了龐大的資金向克萊斯勒、福特、特斯拉等多家車企挖掘高端人才,浩浩蕩蕩地組建了一支人數規模多達1000名員工的造車團隊。有統計數據顯示,蘋果汽車團隊有近1/4的員工來自特斯拉。
蘋果也因為四處“挖人”吃了不少官司。2014年末,黑莓高級副總裁塞巴斯蒂安·馬里洛爾(Sebastien Marineau)加入蘋果汽車團隊,任核心系統副總裁。加入蘋果之前,他是車機底層系統QNX的負責人,該系統在超過1.75億輛車上運行。
黑莓對蘋果的“挖人”非常憤怒,決定以競業協議限制及未能提供合理的辭職通知為由,對馬里洛爾提起訴訟,“強迫”他在黑莓多工作了半年,這場官司也被視為美國大公司間高管爭奪戰的經典案例。
多次調整汽車業務戰略方向
2014年,特斯拉在最黑暗的日子請求蘋果CEO庫克以600億美元的價格將其收購,但是后者拒絕會面。隨后,蘋果秘密啟動造車計劃——泰坦計劃。但在不久后,泰坦計劃從造整車改為自動駕駛軟件研發。戰略的調整導致團隊開始裁員,據統計,2016年8月到2017年初,有大量負責硬件研發的員工離職。
直到2018年,特斯拉副總裁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回歸蘋果汽車團隊,與其他高管一起推進泰坦計劃。此后,他引進了幾位特斯拉的前高管,負責自動駕駛軟件、汽車內外設計,以及傳動系統,這時蘋果汽車團隊的人數大約在2000~2500人之間。有傳言稱,蘋果再次調整戰略,開始整車制造的研發。
或許因為造車沒有明顯成效,2019年1月,蘋果汽車團隊再次裁掉200多名員工。2020年,Apple Car重啟招聘,一年發布了300多個職位,希望能填補泰坦計劃的空缺。同時,通過收購公司縮短造車進程。2020年初,蘋果嘗試收購電動汽車公司Canoo,希望獲得該公司的電動汽車平臺,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2021年,蘋果再次四處尋求合作,向上下游供應鏈中的多家企業拋出橄欖枝。但在整車廠側,蘋果與現代暫停合作,和日產商討無果。曾與蘋果傳出合作消息的國內的一級供應商寧德時代與比亞迪,也拒絕做其電池供應商。
搖擺不定的戰略,以及高管內斗讓蘋果汽車遲遲無法問世。如今,蘋果造車還未“上線”就被曝“下線”,也在意料之中。【責任編輯/常琳】
記者|段思瑤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