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美股】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集體訴訟

    2021年3月,韓國對沖基金經理比爾黃運作的家族投資基金Archegos Capital創下“史上最大單日虧損”。Archegos通過借入資金對一些上市公司進行集中持股,總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隨著所持部分股票大跌,其3月份出現爆倉,從而引發了銀行的追加保證金通知。

    隨后,銀行強行平掉了比爾黃的持倉股票。截至2021年3月26日,Archegos Capital合計虧掉1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84億元),并導致騰訊音樂、愛奇藝、唯品會、跟誰學、百度等多只中概股遭到血洗。在3月24日到26日,3天的時間內,包括騰訊音樂、百度、跟誰學、高途,愛奇藝等一批中概股幾乎都遭到前所未有的拋售浪潮,3天累計跌幅在30%~50%不等,投資者也因此損失慘重。

    當時,Archegos基金爆倉引發市場巨震,還拖累了多家國際知名投行,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野村控股、瑞士信貸集團、德意志銀行等都有很多上述個股的倉位。據了解,包括瑞信集團、野村控股在內的貸款銀行在此次事件中損失超過100億美元,并引發內部調查和高管被迫離職。

    野村公司當時預計,公司或因此次多只明星股大跌蒙受20億美元虧損,瑞士信貸也表示可能會面臨巨大虧損。受消息影響,野村控股股價隔夜重創14.07%,瑞士信貸股價跌逾11%。根據此后的報道,瑞士信貸集團的最終損失高達55億美元,而野村控股則損失29億美元。

    但同樣重倉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當時股價卻僅僅是微跌,幾乎并未受到影響。據CNBC等媒體報道,當瑞士信貸和野村證券這兩家主要經紀商宣布虧損非常嚴重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經完成了拋售頭寸的工作。據一名知情人士說,高盛成功賣出了與其Archegos追加保證金通知有關的大部分股票,幫助公司避免了這一事件中的任何損失,摩根士丹利也在幾天內出售了150億美元的股票,避免了重大損失。

    多家外媒報道的一份客戶郵件顯示,高盛在3月26日出售了價值105億美元的公司股票,其中包括百度、騰訊音樂、ViacomCBS和Discovery。摩根士丹利則在幾天內出售了150億美元的股票,避免了重大損失。也就是說,在這短短的關鍵時間,兩家機構合計出售了255億美元的股票,折合人民幣超1600億元。

    根據報道,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之所以成功逃過一劫,是因為提前知道了比爾黃的基金因為保證金不足要被強平而搶先出手,但由于高盛和摩根的大幅拋售也導致股價暴跌,讓其他投行以及眾多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

    正因為如此,有投資者在美國紐約聯邦法庭起訴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指控這兩家華爾街投行機構在Archegos資本管理出現爆倉事件期間大單拋售行為涉嫌內幕交易,因為Archegos可能無法追加保證金屬于未經披露的信息。

    最新的消息顯示,美國羅森律師事務所近日宣布,已經代表高途、唯品會、騰訊音樂的投資者向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提起集體訴訟,并將代表投資者向上述兩家投行索賠。

    除了投資者在積極起訴以求挽回部分損失外,美國證監會也介入了對Archegos 爆倉事件的調查。另外,在上述事件中蒙受巨虧的野村證券也有新的動作。

    據彭博10月28日消息,野村控股將創設一個新的部門來管理風險,這家日本最大券商在Archegos 爆倉事件后尋求提升風控。野村周四發布聲明稱,從11月1日起,野村證券的結構性金融和解決方案負責人Shohei Takahashi將擔任這個名為集團風險控制總部的部門主管。【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新浪美股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美股】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集體訴訟
    美國五大科技巨頭財報來襲 天價估值能否撐得住將接受考驗
    【美股】突然全球“死機”:互聯網巨頭大跌3000億!芯片股也狂跌
    美股大跌 五大科技股市值自峰值蒸發逾5000億美元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