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安度過為期一個月的日凌之后,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恢復科學探測,并將在11月初進入遙感軌道,開展火星全球遙感探測。在火星地表運作的火星車“祝融號”在繼續執行任務的同時,也將與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車號”探測器合作進行一次測試。
10月27日,歐洲航天局空間業務中心在社交媒體上宣布,歐空局的“火星快車號”探測器與中國的“祝融號”火星車將在11月進行5次通信測試,并向地球傳回數據。這也是歐空局十年來首次有機會在火星軌道實際測試火星快車號的數據盲收能力。
歐空局空間業務中心發文介紹稱,5次通信測試的窗口是雙方團隊協調選定的,“火星快車號”團隊確定了環繞器飛越祝融號著陸區的時間段,然后再由“祝融號”團隊選擇了5個契合火星車任務的窗口。
歐空局空間業務中心推文截圖
火星車向地球發回在火星地表獲得的大量科學數據時,通常會先與火星軌道上的環繞器開展中繼通信,再經由環繞器的器地通信向地球發送。如中國的天問一號環繞器就具有中繼通信能力,向地球發回祝融號取得的科學數據。
在此次與歐空局開展的測試中,歐空局在火星軌道上的火星快車號探測器將扮演這一中繼通信的角色,在約10分鐘的通信窗口中接收來自祝融號的數據并將其發回地球。不過,由于祝融號和火星快車號之間的通信系統并不兼容,此次通信測試的過程也將稍有不同。
據歐空局介紹,通常來說,環繞器在飛過地面巡視器上空時,會向巡視器發送一個“你好”的信號啟動器間通信;巡視器隨后會發送一個響應信號,讓環繞器知道已收到信號,并開始交換數據或接收指令。
但在此次通信測試中,祝融號無法接收來自火星快車號的信號頻率,不能響應后者的“呼叫”。因此火星快車號此次將會單向“盲收”祝融號發送的數據。
歐空局表示,在火星快車號飛過祝融號所在地區上空時,它將打開無線電收聽設備,一旦檢測到祝融號發出的信號,就立即將其鎖定并開始記錄數據。雙方共將進行5次通信測試,每一次通信窗口大約持續10分鐘。
火星快車號搭載的Melacom通信系統在設計之初就具備了這種檢測特定信號、盲收并檢驗數據的功能,且在地球上進行過充分測試。但由于歐空局的火星著陸器登陸失敗,在過去十多年里,他們始終沒有機會實際在火星軌道上使用該功能。因此歐空局表示,此次測試將是一個很好的檢驗火星快車號盲收能力的機會。
5次器間通信測試的窗口將分別安排在北京時間11月7日20時07分至20時17分,11月17日3時34分至3時44分,11月19日4時27分至4時37分,11月21日5時20分至5時27分,及11月23日6時13分至6時22分。
文章稱,這5個通信測試窗口是雙方團隊協調后選定的,火星快車號團隊首先確定了航天器飛越祝融號著陸區的時間段,然后再由祝融號團隊選擇這5個契合火星車任務的窗口。
在每一次測試開始前,歐空局將提前一至兩天把指令上傳至火星快車號。歐空局表示,為更好評估數據盲收功能的表現,在首次測試中,祝融號到火星快車號之間的數據傳輸將以相對較慢的每秒8千字節速度進行,隨后的測試中數據傳輸速度將逐步提高到每秒128千字節。
歐空局預計,祝融號發送的數據將在器間通信窗口關閉約兩小時后抵達地球。火星快車號會把接收到的數據中繼傳輸至德國達姆施塔特的歐洲空間業務中心,隨后再轉發給祝融號團隊進行分析研究。
對于中國在航天任務中開展的國際合作,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曾表示,國家航天局愿意與發達國家、航天大國進行合作,也愿意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合作。中國愿意與其他國家共享航天技術,促進全球的合作和發展。【責任編輯/安寧】
來源:觀察者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