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身上下都是拳,挨著何處何處擊。
隱退A股江湖,江湖依然有哥的傳說。
4月12日,已從A股退市的樂視網收到北京證監局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因連續十年財務造假,外加欺詐發行等違法行為,樂視網被處以2.406億元罰款,樂視網實控人賈躍亭被罰款 2.412億元。
說到樂視網,就一定繞不開它的創始人賈躍亭。作為PPT融資的始祖,他曾名震江湖無人不曉,以夢想為名揮舞著鐮刀,生態化反瘋狂擴張,半個娛樂圈為他助威,最終卻只剩“下周回國”的傳說。
即便沒有這一次巨額罰款,賈躍亭客居美國這幾年也從未在網絡上銷聲匿跡。賈老板和“行業冥燈”羅永浩老師一起,一直在為大家同步更新大型連續劇《真還傳》,成為吃瓜群眾們的日常談資。
可是你要以為他們過得很慘,那就太naive。2021年,這兩大“梗王”突然都要起死回生了。
就在羅老師近期自曝爭取年底還清債務的同時,賈躍亭創辦的法拉第未來汽車(FF)——也就是當年拖垮樂視的燒錢之王,竟然也看到了賺錢的希望。
4月5日,法拉第未來向美國證監會遞交了上市申請,預計五月完成SPAC上市,估值高達230億人民幣。
眼看著賈躍亭曾經吹的牛居然真的快實現了,國內韭菜們也找回了激情。已經退市去了股轉系統的樂視網,也重現曾經“創業板一哥”的風光,到今天已經連續26個漲停,對比著年后的大A股表現,令股民看了沉默,基民看了流淚。
讀者們看到這里可能腦中有著大大的問號,即便美國對科技公司很友好,特斯拉也是在交付了第一代產品Roadster之后才能上市。FF一輛車都還沒造出來,怎么都能上市了呢?
這里就要提到不死鳥賈躍亭的新玩具——SPAC。
SPAC全稱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俗稱空頭支票公司。他們上市時會募集一定的資金,不過和普通上市公司用于經營有所不同,SPAC更類似于信托基金,募集的錢最終將投向一家公司使其變相借殼上市。
是不是聽得云里霧里,我們以賈躍亭創立的法拉第未來FF公司為例:
造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作為知名的燒錢行業,2014年4月FF成立,賈躍亭先通過樂視網套現百億資金投入造車,隨后在2017年12月獲得了10億美元的A輪融資,2018年六月再次獲得了恒大的8億美元融資。
盡管看似獲得了大量的融資,相比于他們的燒錢速度,幾百億人民幣實在是杯水車薪,至今FF沒有造出一臺量產車。不僅如此,在FF發展歷程中,高管離職,停工裁員的新聞屢見不鮮,公司每日都在發愁資金的來源。
那FF為什么不選擇IPO上市融資呢?
這的確是一個可行的選項,美國對于新經濟產業和虧損公司都允許上市,但上市流程依然耗時耗力,平均上市周期都在9個月以上,對于面臨生死時速的FF并不是一個能容忍的時限。
即便FF千辛萬苦拿到了上市批文,能融多少資也需要和投行們討價還價。而就沖著FF燒了幾百億,至今一輛車沒造出來,何時能量產依然懸而未決的狀態,投行就算想要編故事找股民買單,也難以自圓其說。
因此為了盡力能讓股票都賣掉,投行們唯一的選擇就是主打性價比,拼命向公司壓低發行價,讓公司們在流血上市融不夠錢,和放棄上市融不到錢的兩難之間做選擇。
不僅僅是初創企業,行業獨角獸們也都經歷過類似的血淚史,共享出行巨頭UBER因為監管的不確定性備受投資者質疑、民宿領軍者AIRBNB因為疫情收入暴跌,在上市臨門一腳上被投行們大砍了一刀,被迫流血上市,而投資大佬孫正義最為看中的共享辦公龍頭WEWORK直接因為公司和投資者就發行定價談崩而放棄IPO,最終改道SPAC。
而SPAC則不同,SPAC公司上市時募集了多少錢,只要合并條件合適,大概率就能拿到這么多錢,同時上市速度比IPO快1/3,中介費用也相對IPO便宜點,高效便捷,極其適合初創公司。
面對IPO需要流血上市,投資方不理不睬的現狀,SPAC便是FF當下的最優解,FF需要資金,SPAC公司需要項目,兩方一拍即合,攜手聯姻真乃天作之合。
那么SPAC作為成長期企業的大救星,到底有何魔力讓股民們趨之若鶩呢?
和中國基民對熱捧坤坤,蔡經理一樣,美國散戶對于投資大佬們也有著狂熱的迷信,可是以前想跟著投資大佬賺錢,除了看看大佬出的書,聽聽大佬們電視臺采訪,一年一度去參加巴菲特的股東大會外,渠道并不多。
而SPAC相當于投資界大佬們排成一排,讓股民們“選角”,無論你是按照顏值還是業績,挑中哪個就帶走哪個,還有比這更裝X的事兒嗎?
還記得年初GME散戶大戰華爾街事件中為散戶發聲的Chamath Palihapitiya嗎?
他在電視臺力挺股民發言是這樣的:“2008年股災,有的人一套十多年,有的人失去了房子和車子,現在散戶們找到了個機會抱團買GME,你們居然就叫囂法律管控,憑啥機構這么多年違法操作,大家連眼皮都不眨一下?憑啥他們做空了140%也可以不被追責,而我們要承擔責任?”
GME事件并不是他第一次帶散戶飛,這位大佬的驕人歷史可以追溯到2017年,當年他發行的SPAC公司,最后經過兩年運作令人類商業太空飛行第一股維珍銀河借殼上市,上市后三個月不到股價暴漲四倍,所有人賺的盆滿缽滿。
以往,這種投資機會只對于投資圈人士開放,然而SPAC給了普通人一個機會,只要一千美元起,頂級人士為你理財。
關鍵和基金發行不同,SPAC的初始投資人甚至沒有虧本的可能。
一份SPAC一般發行定價為10美元,包含了一個正股和一個權證部分,正股比較類似A股的可轉債,你可以持有到到期選擇連本帶息贖回,也可以選擇轉換成股票繼續持有。
由于SPAC公司的目的是收購潛在公司,因此本身沒有任何業務,因此股價的漲幅完全取決于公司的合并進展,同時為了讓投資者安心投資,公司資金都會依照監管存在專用的信托賬戶,直到完成并購或者到期清算歸還投資者本金,不會出現挪用等情況。
換句話說,你投入的錢要么還你本息,要么變成重組后的股票。
那么如果你不喜歡大佬給你選的標的呢?也沒關系,你可以市價拋售或者選擇要求大佬贖回,保證你的利益不受損失。
更加厲害的是,你買的SPAC還白送你11.5美元行權價期權,只要SPAC價格上漲,你就可以行權,獲得雙份的收益,而由于沒有成本,即便到期成為廢紙也不會損失一分一毫。
試想一下,一個你啥都不用干,等著大佬替你投資,賺了都歸你,沒賺我保底的理財,實在是太棒了。天下竟有這等好事?
SPAC真正的贏家會是你?
那有的讀者可能會奇怪,投資者除了出錢啥都沒干,大佬們鞍前馬后尋找標的公司,為何愿意讓我們一起白嫖收益呢?
正如之前提到布林肯們并不會在意那點漲幅一樣,(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上一篇布林肯的文章——其實是上好幾篇,何師傅殺紅了眼中間插更太多了。),對于中介和投資人而言,SPAC前期的漲跌幅根本無足輕重。
比起辛辛苦苦坐莊抬拉股價從中獲益,SPAC從制度上做到了真正的空手套白狼。
絕大部分SPAC公司章程設計中的最大特點便在于其對發起人的激勵,一般SPAC的注冊資本均為25000美元,而SPAC上市一般會以10美元/股公開發售80%的公司股份。
換而言之,假如SPAC上市募集了1億美元資金,SPAC創始人保留持有的20%的股份市值將會自動膨脹至2500萬美元,而他們的成本僅為區區5000美元,漲幅5000倍!刺不刺激?
當然為了保障投資者的利益,在SPAC公司找到合適的標的合并上市前,創始人空手套白狼的20%股份將會被限售,但只要最后成功找到公司合并上市滿一年,發起人這20%的股份便可以隨時套現。
比起前期SPAC股價波動的蠅頭小利,這才是大佬們真正的財富密碼。
就像剛剛提到的散戶之友Chamath,他的SPAC處女作Social Capital Hedosophia Holdings Corp,最終幫助維珍銀河借殼上市,成為目前唯一一家公開上市的人類太空商業飛行公司。
而這單SPAC業務給他的回報也極其豐厚,截至目前便已套現3億美元,同時依然間接持有6.2%的公司股份。
維珍銀河合并上市的成功經驗,直接讓他選擇關閉自家掌管20億美元的風投機構,專心做SPAC,一口氣又發行了五家,其中兩家已經找到了合并對象,另外三家盡管還沒有官宣合并對象,依然均有著20%以上的漲幅。追星的散戶們充分享受到躺賺的快感。
你以為這位外號“張麻子”的人是散戶之友嗎?實際上,他正是完美實踐了《讓子彈飛》里割韭菜的最高技巧:“得先讓豪紳出錢,帶著百姓捐錢。豪紳捐了,百姓才跟著捐。錢到手后,豪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賬。”
而投行一開始則對SPAC態度表現的并不積極。畢竟比起IPO業務平均7-9%的一次性費率,SPAC業務不僅5.5%的承銷費率較低,并且在付款條件上也很苛刻:SPAC上市時只付2%,剩下的3.5%需要并購標的成功后再付,如果兩年后沒有找到借殼標的,剩下3.5%的收入也就一并打了水漂。
因此盡管SPAC的上市流程相比IPO耗時短,內容也沒那么復雜,但是畢竟賺的錢少,頂級投行們對SPAC的態度不溫不火,視如雞肋。早期的SPAC承銷商都是一些中小券商。
然而形勢比人強。2017年開始的SPAC熱逐漸改變了行業格局,高盛,大摩,瑞信等頭部券商逐漸發現,IPO變得青黃不接,SPAC盡管收費不高,但流程短效率高,可以以量取勝,為投行們打開新的利潤增長點。
試水了多筆SPAC上市,在承銷費收入上嘗到甜頭后,高盛敏銳地意識到,SPAC利潤這么高,我上我也行啊,干嘛只賺點承銷費?
2018年高盛便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單SPAC——GSAH,憑借著自身行業內廣闊人脈和高超的談判和資源整合能力,最終選擇了全球領先的數據中心解決方案提供商維諦技術有限公司(Vertiv),并于2020年成功合并上市。
作為回報,目前高盛持有新公司約5%股份,折合當下市值4億美元,累計獲利8萬倍。
在第一單成功后,高盛于2020年6月發行了第二單SPAC,募集了7億美元,換而言之,只要最終高盛找到合并標的成功上市,高盛的5000美元直接變1.4億,賬面回報率高達2.8萬倍。
在耀眼的財富效應下,大家紛紛躋身SPAC的大潮,SPAC發起人也從傳統的投行精英逐漸跨界。
說唱明星Jay-Z、女子網球傳奇選手塞雷娜·威廉姆斯、NBA名人堂成員沙奎爾·奧尼爾紛紛下場成立自己的SPAC,意在從中分一杯羹。
中國人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個商機,無論是中信資本,弘毅投資等知名機構,還是李嘉誠之子李澤楷,PE大佬方風雷、胡祖六,甚至是一度鋃鐺入獄的管金生,紛紛下場加入SPAC的游戲大潮。
有韭菜不割,傷天害理啊!大佬們默默地傳遞著這樣的訊息。
所有人都不會受傷的世界真的存在嗎?
試想一下,SPAC讓需要融資的企業快速上市拿到了融資,SPAC創始人牽線搭橋拿到了20%股權,散戶收獲了不會虧本前提下投資初創期公司獲得超額收益的機會,各方中介更是中介費收的盆滿缽滿,誰都不會受傷的世界居然就這么在金融市場誕生了?
這樣的圣母世界,連《進擊的巨人》作者也畫不出來呀。(關于進擊的巨人可恥地爛尾,何師傅作為漫畫迷下次專門開更吐槽)。
可是天上不會掉餡餅,回想一下巴菲特的“名言”——如果你在牌桌上玩了半小時還沒看出誰是傻瓜,你就是那個傻瓜。
今天何師傅就來解析SPAC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投資幻覺。
名人效應并不一定靠譜
很多SPAC的發起人,都是各行各業有頭有臉的人物,讓人以為只要他們專注自己的領域,就很容易成功。
比如布林肯就說自己會專注軍工、國防類項目,給散戶一種懂得都懂,就差明說的錯覺。
但實際上,法律規定SPAC上市時不能已有特定的潛在投資標的,絕大部分SPAC也真的是如其所言,上市時并沒有圈定任何標的。比如中國人的首單SPAC上市案例和睦家,SPAC方在選擇和睦家前,已經和其他8個項目組進行過溝通,全都失敗了。
所以說,散戶對于自己手中SPAC的投資方向,其實幾乎一無所知,在信息盲盒里只能聽天由命。
如果說項目管理人是投行出身,找項目還能比較靠譜,大鯊魚奧尼爾的SPAC,即便他能慧眼識珠找到適合的標的,你真的相信他能搞好經營嗎?
長期主義的幻覺
SPAC發行時,創始人總會描繪一幅美好的未來圖卷,只要投資了我家的SPAC,你就會把握這個產業的新機會,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
正如巴菲特所言,只有等到退潮才知道誰在裸泳,能夠長期屹立不倒的畢竟還是少數。
正如A股去年底成長股狂潮給散戶帶來了無腦買入核心資產持有10年的信仰,SPAC也給美國韭菜植入了買SPAC等于買未來的思維盲區。
斯坦福大學和紐約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合并的47只SPAC中,大概有97%的對沖基金在SPAC交易完成前就已高位套現。
那么剩下來的人都是誰呢?除了幾乎0成本的創始人外就是散戶們了,而和對沖基金一定不會虧錢不同,散戶們接盤對沖基金的價格則不太好看。
Churchill Capital Corp IV原本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SPAC,股價日常在發行價10元浮動,但是當市場傳出特斯拉競爭對手LUCID將通過他借殼上市的消息后,股價短時間內飆漲六倍。
在這段時間內,10元成本的對沖基金們紛紛將SPAC份額賣給散戶接盤,不知道60元接盤的散戶們會不會相信LUCID是下一個特斯拉,他們遲早會解套呢?
保護投資人的條款陷阱
別看SPAC現在正是當紅炸子雞,但是正如前文所說,其實體量大,知名度高的好公司,根本沒必要通過SPAC上市,讓人白嫖自己20%股權。
這個市場上,可供SPAC收購的優質公司,是非常稀缺的。
因此,兩年后,面對幾百家快到期的SPAC,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經注定。理論上,很多找不到收購目標的SPAC,應該選擇解散,給散戶退錢。
但是對于發起SPAC的大佬來說,他們恐怕不甘于這么做。別忘了,他們手里的20%股權,成本才只有5000美元。隨便收購一家爛公司,哪怕市值跌個99%,他們都是賺的。
因此在大限之日前,創始人們為了自身利益而非散戶利益,一定會使勁渾身解數,哪怕再爛也好,也要找一家公司倉促上市。
有人說散戶有權反對啊,這里就要提到SPAC制度更精巧的一個設定了。
SPAC合并的確需要股東大會審議,但是議案一般只需要50%支持率即可通過。創始人自己控制了20%,只要再取得30%的支持,即可為所欲為。
這30%,可以來自機構投資者。聽懂,掌聲。
我們來看一個實際的例子:
2020年2月10日,一家叫做Boxwood Merger Corp.的SPAC,就自己的收購計劃發起全體股東投票,93.9%的股東都投下了贊同票。
然后高能的一幕來了。收購計劃剛一通過,絕大部分流通股股東反手就把股份賣了,放棄了未來“發財”的機會。怎么回事?
SPAC制度中最大的反直覺條款便在于此,即便同意議案,投資人依然可以要求贖回。
這些選擇贖回的人,其實往往就是機構股東。他們明知道收購目標很差,將來要虧錢,卻先假裝同意收購,讓散戶以為有得賺,然后趁股價還在高位,提前套現離場。(此處再回味一下讓子彈飛的臺詞,得先讓豪紳出錢,帶著百姓捐錢。豪紳捐了,百姓才跟著捐。錢到手后,豪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賬。是不是經典?)
比如在Boxwood Merger Corp.這個案例中,他們的贖回價格是10.23美元,仍然高于10美元的發行價,還是賺的。
而等到普通散戶發現這事,股價肯定已經在暴跌,他們成為唯一給大佬免費股權站崗買單的炮灰。
SPAC創始人和機構投資者一起,完成了一場瘋狂的割韭菜盛宴。
不過對于賈躍亭而言,美國韭菜們的死活已經無關緊要。憑借著SPAC的上市,還清中國政府的2.41億罰款,對他可謂是小菜一碟。
要是美國人瘋狂再繼續個一兩年,把FF炒成另一個特斯拉,賈老板還清國內所有欠債也不是不可能。
但正如年前的A股基金發售狂潮一樣,一切事物都會盛極而衰。SPAC這個泡沫,終究會有破滅的一天。到時候,賈老板會不會在美國也人人喊打?
等到那一天,賈躍亭再躲回中國,復刻一波“下周回美”,讓美國韭菜也感受一下PPT大神的魅力,這劇本可就太有意思了。
關于賈躍亭的故事,是資本市場里的一部長期連續劇,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戲里唱的是什么,神髓永遠是一句:“收割散戶”。
所以何師傅奉勸看熱鬧的散戶朋友們記牢,下次看到有人給你描繪“充滿愛與正義的完美世界” 時,一定要看看清楚,ta帶的是什么私貨?
我可沒有特指辛巴、胡祖六那幾個人啊,我指的是所有人。【責任編輯/江小白】
來源:觀察者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