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特別報道】反華科技報告背后的硅谷精英們

    “讓中國芯片落后美國兩代”

    與其說這是一份人工智能行業的研究報告,倒不如說是渲染“中國技術威脅論”的大字報。在這份長達756頁的文檔中,“China”一詞出現的頻率高達608次。

    報告警告,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正迅速崛起,并且將在十年內超越美國。

    為什么美國人眼中的中國有這么大的威脅?NSCAI擺出了他們的“證據”:

    來自中國的AI技術已經“滲透”進美國,并“干涉”到美國的民主(NSCAI在此處對TikTok事件進行了一番含沙射影);

    中國在AI上“跨越式”開發了新一代技術抵消了美國的技術優勢(尤其是AI技術在軍事方面的應用);

    2017年起,中國制定了一系列AI技術方面的目標,并從全世界吸引人才、技術和投資;

    華為、BAT、科大訊飛、商湯等“國家冠軍”(National Champion)公司主導的AI技術,已經占領了國外市場,并且還試圖主導制定AI開放方面的全球化標準;

    想了解更多關于《最終報告》的內容,我們建議你移步這篇文章體會一下。

    報告建議美國國會,對中國實施設備出口禁令。一些美國本土芯片制造商,如應用材料公司和泛林集團,已經受到禁令管制。而ASML、尼康等海外公司,美國國會應“拉攏”它們,實施“推定拒絕”政策,即原則上不向中國出口光刻機。

    最終目的是:讓中國的芯片技術落后于美國至少“兩代”。

    如果你對美國的芯片行業現狀感興趣,這篇文章里會有更加詳細的描述

    那么,這份對華如此不友好的報告,到底是誰在主導?

    NSCAI官網顯示,起草者除了本屆美國政府官員、研究者,還有一向重視中國市場的美國科技公司高管,但他們是——

    變色的硅谷精英

    美國國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員會(NCSAI)組建于2018年8月13日的特朗普政府時期,由《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批準成立。

    NCSAI的目標是,“推動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滿足美國的國安和國防要求”。美國軍事媒體“國防一號”(Defense One)認為,NCSAI的建議很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影響美國政府的人工智能戰略

    此前,NCSAI已經陸續提交4份報告,不斷吁請國會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在2019年11月,NCSAI向美國國會提交的上一份報告中,已經指出了中國對美國AI領導地位構成了巨大威脅。

    那么,又是誰在左右NCSAI的意見呢?

    NCSAI由15名委員組成,在本輪線上會議中,這15人投票一致通過這份報告。

    NCSAI委員會名單 | 圖片來源:《最終報告》

    《最終報告》被15位委員一致通過 | 圖片來源:BBC

    這篇處處針對中國的研究報告出自他們之手,而想要卡住中國芯片脖子的也是他們。報告扉頁顯示:委員會中除了有高校和研究所的學者,和前任的美國國防部副部長,還有來自科技公司的高管,包括谷歌、亞馬遜、甲骨文,甚至微軟。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

    這些人中最具話語權的,莫過于NCSAI主席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他的另一個身份是Google的前CEO、具有特別投票權的Alphabet大股東。

    這位視中國如大敵的Google前CEO,曾是一位堅定的中國擁護者。

    2010年8月、谷歌退出中國5個月后,施密特公開表示自己是“進入中國市場的支持者”,他認為即使要受到諸多管制,留在中國市場也是更好的選擇[3]。

    但對于中國人才,施密特卻一度持相反態度。

    “前些年,我一直對中國抱有偏見。”施密特曾對BBC記者表示,“他們(中國人)沒有創新,但卻善于抄襲。”

    到2017年,施密特的觀點發生了轉變。在當年11月舉辦的人工智能及全球安全峰會(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Global Security Summit)上,他發表演講稱,“相信我,中國人很棒。如果你還持有任何偏見或顧慮,認為中國的教育制度不會培養出我說的那種(優秀)人才,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施密特一方面對中國贊不絕口,另一方面也提起了戒心。

    同年7月,國務院頒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將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在2030年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施密特警告稱,如果美國政府不立即采取行動,中國將在人工智能領域超越美國。

    2018年,在眾議院前任軍委主席、“中國威脅論”支持者麥克·索恩貝里的提議下,施密特成為NCSAI的主席。從此,施密特有了更大的平臺。

    埃里克·施密特已卸任CEO,但NCSAI的另一位委員,才即將迎來人生巔峰。

    亞馬遜云(AWS) CEO:安迪·賈西

    安迪·賈西(Andy Jassy)是亞馬遜云計算業務(AWS)的CEO。2021年2月2日,貝索斯宣布擇期辭任的同時,欽定賈西為亞馬遜的接班人。

    在媒體面前,謹言慎行的賈西從未說過中國半點不是。不過,他執掌下的AWS,卻是中國云服務產業發展的“受害者”。

    AWS一直視中國為重要市場,不過其市場份額卻一直少得可憐。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在2020年4月發布的數據顯示,AWS占有全球云計算市場45%的份額,在云服務行業具有絕對優勢。

    根據Canalys的數據,2019年第三季度,AWS以8.6%的市場份額,在中國云計算市場中排名第三,不足排名第一的阿里云的五分之一[7]。同年第四季度,AWS市場份額再度縮水,被百度云超越。

    AWS早在2013年便進入中國,但其市場份額一直陪跑。究其原因,也是中美兩國技術差異在縮小

    Canalys稱,阿里云、騰訊云和百度云都在依靠AI功能開拓市場,如阿里云推出了能夠加速機器學習任務的AI處理器,而騰訊云啟動了“AI加速器”項目,扶持了一系列AI創企[7]。IDC中國公有云服務研究員諸葛蘭也認為,阿里、騰訊、百度、華為、浪潮等企業都紛紛結合自身優勢,不僅明確了重點行業縱深發展戰略,并且借助合作伙伴生態布局不斷拓展細分行業市場[8]。

    芯片供應對于云服務至關重要:云服務的基礎是躺在數據中心里的運算芯片和存儲芯片。某種程度上說,限制中國同行的芯片供應,也許對AWS是件好事。

    AWS是亞馬遜的未來。AWS想在中國市場打翻身仗,靠一份反華技術報告恐怕只會適得其反。

    甲骨文聯席CEO:薩弗拉·卡茨

    甲骨文是有名的親共和黨公司,2016年12月,硅谷高管們曾在紐約與特朗普會面。不久后,甲骨文聯席CEO薩弗拉·卡茨(Safra Catz)就加入了特朗普的過渡團隊[9]。

    作為一家企業軟件巨頭,甲骨文曾在中國獨占鰲頭。后來遭到與AWS類似的狀況,逐漸失去中國市場,被阿里巴巴等國內公司取代。

    早在2008年,阿里巴巴提出“去IOE化”(IBM大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中國科技公司從傳統的大型機、數據庫開始向云服務轉型。這是新理念、新架構對舊有IT架構的革命性的升級,但在傳統領域,甲骨文在中國仍然有龐大的客戶群體,根據甲骨文2020財年年報,甲骨文在亞太地區年營業收入達到64.7億美元,占全球總營收17%。

    今天甲骨文的“站隊”,對他們現有的客戶來說,可能更難以接受。但我們需要正視:這些傳統領域的中國企業,往往對國際風向更加敏感,

    2019年5月,甲骨文敲定了中國研發中心的裁員計劃:首批裁員900人,占中國研發中心總員工的56%。而這次裁員的原因,卻是其老板的個人意愿。

    在2018年10月接受福克斯采訪時,甲骨文創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表示,“中國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們不會讓中國培養出比美國還多的工程師。”

    這樣一家不愿給中國培養更多工程師的公司,一旦發現中國人的肥肉,還是會垂涎三尺,比如2020年,甲骨文對TikTok表現出的濃厚興趣。

    在CEO薩弗拉·卡茨(Safra Catz)的推動下,甲骨文在2020年9月14日與字節跳動達成協議,欲通過成為后者的“可信技術提供商”,將TikTok收入囊中。

    根據《華爾街時報》的報道,卡茨在次日接到了來自特朗普的電話,通話內容談及甲骨文后續將如何改善TikTok在美國的業務。

    5天后,卡茨又稱:“作為協議的一部分,TikTok將在甲骨文的云上運行。而甲骨文有100%的信心,保證全美乃至全球TikTok用戶的隱私數據安全。”

    雖然有美國鷹派參議員反對兩公司的合作,不過特朗普顯然記住了他與甲骨文的“革命情誼”,拍板同意了這筆交易。

    這項交易最終因中國的壓力而中止,但甲骨文的逐利又反華的形象算是深入人心。

    微軟首席科學家:埃里克·霍維茨

    自1993年起,霍維茨在微軟歷任首席研究員、杰出科學家、技術研究員主管等職位,最終在2020年3月,成為微軟歷史上第一位首席科學家,領導公司先進技術的研發。

    幾乎與霍維茨的職業歷程同步,微軟于1992年在中國設立代表處,此后影響力不斷擴大。根據百度統計份額,到2020年5月,Windows系列操作系統在中國的滲透率高達91.11%[18]。而微軟Windows和設備執行副總裁特里·邁爾森(Terry Myerson)在2016年也曾表示,微軟想在3年內實現10億Windows 10裝機量的目標,也離不開中國市場[19]。

    微軟也一直表現出重視中國市場的姿態,比如位于北京中關村的微軟亞洲研究院,是微軟在美國本土以外規模最大的基礎研究機構;微軟在今年3月1日剛換掉大中華區董事長兼CEO柯睿杰(Alain Crozier),取而代之的是華人侯陽。

    年收入超過20億美元的中國市場,只占微軟年度總收入的1.8%

    別看微軟在中國市場聲量甚大,但數據表明,微軟與AWS同病相憐,都是在中國費心費力卻賺不到錢。2020年1月,微軟總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曾表示,[20]。

    不過,近幾年,微軟在中國的業務有加速之勢。2021年1月,微軟公司副總裁、中國區COO鄒作基發文稱,Microsoft Teams在中國的活躍用戶增長了500%,Microsoft Azure上季度在中國區實現了75%的數據服務業務增幅。

    Google、AWS和甲骨文參與起草反華報告,無非是破罐破摔,因為它們都是敗走中國市場的硅谷失意者,但微軟參與其中,就過于匪夷所思了。

    這場對中國芯片“卡脖子”的計劃,根源上說,是中國科技公司,騰訊、阿里乃至剛剛起勢的字節跳動,對科技圈“舊秩序”的顛覆。而這些MAGA的舊秩序們,在尋求通過行政力量的干預,去限制中國企業的競爭力——百度、阿里等公司都已經開發出智能云服務的AI芯片,今天,老家伙們想讓它們造不出來。【責任編輯/江小白】

    (實習生二木木阿、錢錢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放大燈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特別報道】反華科技報告背后的硅谷精英們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硅谷面臨“出逃危機”
    【周五早報】拜登當選,對硅谷是件好事嗎?
    硅谷印度工程師越來越多,把種姓歧視也帶來了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