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句話,已被中國互聯網扭曲,這表現在用舊體制框住新事物,就像清朝時用騾馬拉火車

    【IT時代周刊編者按】謝文此篇小作,原標題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晚清時鐵路的引進遭到撻伐,來與20年前互聯網進入中國時的情景進行對比,欲說還休,其中的種種時代況味與輪回,也讓了解這段歷史的人們嘆息再三。聯想到中國互聯網長期以來的嚴重失衡,公共服務屬性被長期壓抑,誰又能說,此間情形不是當年李鴻章被迫下令以騾馬拉火車的翻版呢!

    互聯網引入中國20年來,引發了全方位的社會變革,促進了社會的現代化,但與此相關的各種辯論和政治博弈綿延不絕,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能夠勉強與此媲美的莫過于清末官場關于是否引進鐵路的大辯論與博弈了。

    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第一條鐵路。數年后,中國極少數書刊開始介紹鐵路這一新科技,但無人言及中國是否跟隨潮流。其后50多年里,外國駐華使節和外國企業多次向清朝政府建議修建鐵路,但一律被嚴辭駁回。各租界內先后修建的展示性鐵路,或者被勒令停止,或者被清政府購買后拆毀。

    1881年,為了唐山煤礦運煤需要,李鴻章采取先斬后奏的手段,修建了中國第一條實用性鐵路——唐胥鐵路,全長區區9.7公里而已。但這引發了朝廷內保守勢力和衛道士們強烈不滿,要求取消鐵路的奏章鋪天蓋地。作為妥協,李鴻章下令取消火車頭,改用騾馬拉火車。

    在反對修建鐵路的陣營中,曾任清朝駐英公使的劉錫鴻以過來人的資格,上《仿造西洋火車無利多害折》,洋洋灑灑七千余字,若翻譯成現代漢語恐怕要超過3萬字。折子力陳在中國修建鐵路的“不可行者八,無利者八,有害者九”共計二十五條大罪,轟動朝廷內外,影響巨大。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四條:

    1.修鐵路不合中國國情,政治體制,經濟水平和文化傳承均不支持鐵路的修建運營;

    2.修鐵路有礙國家安全,鐵路建成外國軍隊可以長驅直入;

    3.修鐵路破壞社會穩定,風水改變,祖陵震動,人口流失;

    4.修鐵路有利于外國人賺錢,國人吃虧,道路運輸,水運等競爭不過鐵路。

    無奈形勢比人強。幾年后中法戰爭開打,面對船堅炮利的現代軍隊,清軍后勤運輸吃重。權衡利害,清廷才明白鐵路有利于軍隊行動的好處不僅僅是對外國一方有效,萬般無奈地開放鐵路修建。但此刻為時已晚,鐵路促進社會現代化的綜合效應還來不及充分顯現,清朝在第一條鐵路建成的30年后滅亡,而導火索恰恰是反抗國進民退的四川保路運動。

    1967年互聯網雛形問世,到70年代后期已在美國出現公共網絡服務。此時正值中國文革內斗,國人無緣以聞。直到改革開放進行了15年的1994年,中國才開通了第一條互聯網公共服務線路。經過20年的努力,超過一半的國民成為網民,網絡業涌現出一批有人才,有技術,有資金,有品牌,有核心競爭力領軍公司,網絡數據流開始逐漸吸納社會的物質流和資金流,成為中國加速走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從互聯網引入中國的第一天起,反對引入互聯網,壓制互聯網發展,閹割扼殺互聯網本質的力量一直在社會各個層面存在,千奇百怪的鼓噪聲不絕于耳,近來更是走火入魔,動作不斷。其實,歸納起來,反對互聯網發展的理由和130多年前以劉錫鴻為代表人物的反對修建鐵路的說法大同小異。如果把他的折子換個主題詞,內容稍加翻新,就是一篇大氣磅礴的《仿造西洋互聯網無利多害折》,也許二十五大罪還可以增加幾條。

    在一定意義上,互聯網和鐵路一樣,在不同歷史時期起到引導和加快社會的商品流動,人員流動,資金流動和信息流動的作用。如果說鐵路是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扮演國之動脈的角色,那么互聯網在一個國家信息化進程中起到的作用更重要,堪稱國之命脈。類似鐵路或互聯網這樣人類歷史上的大創新一方面拓展了社會發展空間,增強了社會變革的力量,創造了生產與生活的新方式;另一方面勢必會威脅,沖擊,摧毀原有社會體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鐵路或互聯網也必然會導致各種新問題,需要在發展中積極而不是消極地加以應對。

    最壞的一種應對方式就是不去改變不適應鐵路或互聯網發展的舊體制,而是削足適履,用舊體制框住新事物,像清朝那樣用騾馬拉火車,或者像某些人鼓吹的將互聯網搞成不聯網。對各種互聯網服務搞繁復的準入許可,對網民的信息發布和交流搞單邊黑箱式的監控審查,對網絡業的創新搞花樣百出的限制壓抑,對通行全球的網絡服務搞封鎖關閉,其背后的邏輯都可以在清末關于鐵路的大論戰中找到根源。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唐太宗李世民的警句世代傳頌,但不同立場的人卻可以從同樣一段歷史中獲取不同的教訓。如果嘴里說的是“興”,心里怕的是“替”,那么無論怎么重視歷史經驗,也不會弄明白世代興替之道,只會采取消極抵抗的辦法對待新生事物。這樣下去,什么樣的新興,振興,中興都不會實現。

    【IT時代周刊編后】謝文在文中回答了“為何中國互聯網會嚴重失衡”的原因。互聯網自由反傳統的天然屬性,是現如今保守勢力與衛道士的眼中釘、肉中刺,國外的種種創新服務,要么換一種面貌在國內出現,要么就被直接封殺。久而久之,“娛樂互聯網上的中國”也就應運而生了。所以說,在這樣的環境中,再談“建設世界一流互聯網某某”,實在是十足的諷刺。【責任編輯/劉佳慶】

    謝文,知名IT評論人,曾任雅虎中國總經理。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句話,已被中國互聯網扭曲,這表現在用舊體制框住新事物,就像清朝時用騾馬拉火車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