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零跑汽車“電力不足”,拾起“增程式”大旗能實現領跑嗎?

    文 | 深潛atom

    在超越特斯拉的道路上,零跑汽車暫時拐了個彎,在理想汽車的身后拾起了“增程式”這面大旗。

    11月,零跑汽車發布了上市之后的首個財報。與大多數造車新勢力同行一樣,零跑汽車也面臨著越賣越虧的困境。

    據財報顯示,第三季度收入42.88億元,同比增加38.8%;虧損13.4億元,同比擴大86.11%;汽車總交付量35608輛,同比增加186%。第三季度毛利率為-8.9%,比去年同期的-44.5%有大幅改善,但仍未轉正。而與“ 蔚小理 ”10%-20%的毛利率水平相比較,依舊處于虧本銷售之中,產品缺乏競爭優勢。

    △關鍵財報業績

    對零跑“燒錢沖銷量”的這樣一份成績單,資本市場顯然是不滿意的,11月15日,零跑汽車在港股汽車股整體繼續大漲的情況下,逆勢下跌,收盤時下跌1.9%,收于20.60港幣,較上市發行價每股48港元下跌超50%。

    △11月15日股價

    雖然成功上市,但很明顯,用低端車型撐銷量、虧損擴大、毛利為負的依然沒有證明自己的造車能力和未來前景,此時的零跑亟需新的故事、新的武器來扭轉局面。于是,零跑將寶押在了目前頗為火熱的增程式領域。

    在財報溝通會上,零跑汽車官方正式宣布全面擁抱增程式路線,按照計劃,今年第四季度,會發布C11的增程版,有3-4個車型;明年三季度會發布C01增程版,定價會比純電版便宜,主要目標城市是三四線城市;零跑C平臺未來所有車型都會同時推出增程版和純電版。

    那么,押注增程式,能讓在新能源賽道真正領跑嗎?

    零跑汽車“電力不足”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到底面臨著哪些難題,以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困境?三季度的財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觀察窗口。

    今年前三季度,交付量分別為21579輛、30394輛和35608輛,累計交付94628輛。相較于2020年的8050輛,2021年的43748輛,跑出了一個完美的加速度。但銷量的增長,并沒能為帶來盈利上的好轉。

    2019年~2021年,年營收分別為1.17 億元、6.31 億元和31.3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9.01億元、11億元和28.46億元,3年累計虧損超過48億元。

    背后原因在于,零跑汽車的在售車型結構仍然偏低端。

    △T03

    在今年三季度以前,銷量支柱是最入門的T03.在6萬級電動車市場中憑借著價格優勢讓起步晚還走了超跑彎路的通過“低價策略”支撐到了上市。

    然而,過去新能源電動車的盈利方式除了汽車銷售,還可以依靠出售雙積分,零跑T03吃到了這部分市場紅利,但隨著雙積分價值的驟降,隨后而來的補貼下滑以及電池、芯片成本上漲,電動車的造車成本不斷提升,即使T03的價格從6萬漲到7萬,但其盈利空間仍然非常有限。

    零跑科技高級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敬華在財報溝通會上坦誠,零跑T03作為一款A00級小車,很難做到正毛利。為此,試圖通過推出中高端車型,實現銷售結構的調整,并帶來盈利的改善,同時提升品牌力。

    從今年三季度的銷售表現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三季度,總交付量為35608輛。其中,T03交付量為17790輛,占比已經下降到50%以下;之后是增長較快的C11.交付量為17257輛,以及今年9月開始交付的C01.561輛。

    不過,橫向對比其他造車新勢力,C11和C01的銷量表現尚未展現出被期待的競爭力。上市已經一年多的C11.月均銷量3800多輛,僅處于中等水平;而寄希望“沖高”、甚至完成超越特斯拉的C01在第二個交付月——10月的交付量只有1303輛。

    對于一輛新車,我們或許不應該如此苛責,但是新能源汽車賽道的競爭已經明顯開始提速。小鵬G9和理想L9的對比,已經明確預示著,對于造車新勢力來說,每一款新車都是來給企業“續命”的,如果短期內無法靠C01快速完成銷量結構切換,并帶動整體銷量增長,那么很可能也會被湮沒在這條賽道上。

    更現實的數據是,10月交付量僅為7026輛,環比下滑36.4%。從今年4月份首奪新勢力第一,到跌出前五,六個月時間里,體會了一輪過山車的感覺。

    內外承壓下,需要找到一條走出“賣越多虧越多”的“捷徑”。這個捷徑便是,被大多數人調侃為“落后技術”卻又賣的十分不錯的增程式。

    為什么是增程式

    一直以來,在新能源汽車續航選擇上有兩大路線之爭——增程和純電。

    新能源汽車大致分為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增程式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四類,因為動力不夠純粹,“油電混用”的混動和增程式都被視為過渡類的新能源車。

    但隨著原材料、銷售等成本不斷上漲,加之里程焦慮,混動和增程式成為了主流選擇。

    相比于混合動力系統,增程不需要太多的研發費用,內燃機轉型做發電機,為小電池包充電,電機調取電池電量驅動車輛行駛,既不需要太多的研發成本,小電池包也不需要太高的成本。

    增程動力架構在成本上至少要比純電動車節省20%甚至更多,是企業的利潤來源,主打增程的理想汽車在今年即將扭虧為盈,這是巨大的信號,同時對于用戶來說增程沒有焦慮癥,更適合企業推銷產品。

    對急于將毛利率轉正的零跑汽車來說,選擇成本更低的增程式原因很現實,造車太燒錢,技術研發、市場布局都是大筆支出,成本當然能省則省,先把毛利率轉正,至少實現自我造血、讓投資人看到回本的希望。

    對于三年虧損48億,相對于蔚小理普遍手握超500億資金,現金儲備僅有117.79億元的零跑來說,相比長遠目標,短期獲利顯然更為重要,哪里有機會就奔向哪里去。

    對于選擇增程式的機會主義者,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也放棄了今年9月“不在乎當下如何快速拿到市場份額。我們更注重長跑”的口號,直言不諱“推出增程式車型并不是長遠之計,也就搶占3-5年的增長空間,最終還是會回歸到純電車型”。

    增程式車型還未上市,但消息一出,不少網友給出了正向反饋?!傲闩苓x擇增加一條增程路線,我覺得是很務實的,是走在正確道路上的”“兩條腿走路,聰明”、“零跑大有前途”、“增程式有市場”、“15萬元立馬下單”……

    入局增程式還有勝算嗎

    雖然網上支持的聲音較多,但是一個核心問題,增程式路線雖然是個很好的方向,但并不是車企只要搞增程,就能暢銷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理想ONE、問界是增程式最成功的代表,但嵐圖Free的增程版銷量就很差。所以,增程可以搞,但產品定義仍然是最關鍵的,尤其是,傳統車企、新勢力后面的增程車型會越來越多,市場也會越來越卷。

    和朱江明應該明白,選擇增程式可以緩解毛利率長期為負帶來的運營焦慮癥,但卻不能改變企業發展遇到的本質壓力。

    盲目變道入局,難免加速增程式賽道的內卷,甚至導致車企錯失研發純電技術的先發優勢,等到后續不得不發力純電路線的時候,反而找不到后路。說得直白點,即使理想汽車馬上停售,也并不意味著的增程式就能月銷過萬。

    在深潛atom看來,以“技術自研”作為安身立命之本的零跑汽車,在過去幾年沉溺于“性價比”并沒有打造出自己的技術特色甚至出現哪些技術壁壘。

    以引以為傲的自研芯片“凌芯 01”為例,號稱采用28nm制程,功耗為4W,算力為4.2Tops。相比市場主流產品差距甚大,特斯拉HW3.0自動駕駛芯片,14nm制造工藝,算力為144Tops;蔚來使用的英偉達Orin芯片,算力達到1016Tops,同為國產的地平線征程5芯片,16nm制程,算力128Tops。

    技術的差距暫且可以歸結為時間的沉淀不夠,但是喊出“技術自研”的同時,零跑汽車實際點的研發投入多少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勢頭。

    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上半年,零跑的研發支出分別是3.58億元、2.89億元、7.4億元、5.26億元,合計19.13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306.4%、45.8%、23.6%、10.4%,不僅研發投入要明顯低于動輒幾十億的頭部造車新勢力車企,研發投入占比還呈現出逐年減少態勢。上市后交出的首份財報可以看到,第三季度研發投入占比進一步下滑,僅為 9.42%。

    雖然一直在強調“費用低也可能說是研發的效率高”,但這話怎么聽都像是營銷話術而不是科學真理。

    至于“增程式”能否帶領走出虧損泥潭,是救命稻草還是病急亂投醫,未來,市場會做出最公平的裁決。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零跑汽車“電力不足”,拾起“增程式”大旗能實現領跑嗎?
    售價100萬美元!全自研路線,比亞迪全新高端子品牌將于明年發布
    第300萬輛新能源汽車正式下線,比亞迪引領邁向“汽車強國”
    車賣不動了,奔馳只能向現實“低頭”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