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中國電子云馬勁:信息化是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

    馬勁來到中國電子云的第三年,也是中國云計算產業波詭云翳的三年。

    以阿里云、騰訊云為代表的互聯網云服務商,從行業平均50%左右的增速,跌落至10%甚至同比負增長;以天翼云為代表的運營商云,三大電信運營商在半年報中都交出了超過100%的增速成績;華為云等IT云廠商緊隨其后,專注政企客戶并維持了不錯的增長。創業型云廠商在市場中極力找尋自己的騰挪空間,卻又難以避免燒錢和虧損;海外云服務商努力做好中國廠商出海、國外廠商進入中國的生意。

    云計算產業似乎達成了新的穩態,但這種穩態是暫時的。頭部云廠商并沒有如預期般手握統治力,就必定存在后來者的機會窗口。

    在云計算產業,馬太效應到了一個高點后陷入停滯。IDC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2上半年,IaaS市場以及IaaS+PaaS市場競爭格局呈現一定變化,雖然排名前五的云廠商一直占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在其他競爭對手的強烈攻勢下,前五廠商的集中度比2021上半年略有下降。

    更大的變化來自于頭部廠商之外,云廠商的生存狀態是外在表現,內在體現則是云計算產業重新找尋航向。

    在國內監管條件和技術發展趨勢的雙重限定下,專屬云這種形態一直是云廠商的重要營收來源,即便崇尚公有云的互聯網云服務商也是如此。

    尤其上云主力從互聯網向大型政企過渡,專屬云更受青睞。專屬云不同于私有云的封閉,它帶有公有云最新的技術和理念,專屬云也不同于公有云形式上的租用,它在客戶自己的掌控范圍內,確保客戶心理和技術上的安全冗余。

    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專屬云是企業上公有云前的過渡,這種觀念實際上阻礙了專屬云自身的更新迭代,如果把專屬云視作未來企業恒定用云的一種模式,它又將如何發展?

    馬勁可能是專屬云領域最有發言權的人之一,在阿里云任職期間,它主導了專屬云從無到有的拓荒,隨后又將專屬云發展至一個成熟狀態,他一度認為,專屬云做到了持續更新升級,在相當一段時間保持穩定的迭代,達到了“永遠的V3”版本。

    但是脫身于公有云的專屬云,做大云容易,做小云難,“能上不能下”一直是專屬云的掣肘,馬勁和中國電子云將要發布的專屬云V5版本,就瞄準了這個問題。

    央企/國企云是中國云計算市場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關于專屬云未來的發展,以及央企/國企云將要扮演的角色,鈦媒體也和馬勁進行了一場深入交流。

    中國電子云執行總裁馬勁

    鳳凰嶺與“永遠的V3”

    鈦媒體:從你的視角看,專屬云發展的歷程是怎樣的,以及每個版本的問題在哪?

    馬勁:私有云領域一直以來有很多問題。過去時候做V1.當時是為一個部委客戶做,第一,交付是非產品化的,幾十個人交付了好幾十天,時間很長;第二是管控節點非常的多,達到了100多臺。

    因為它是由公有云改下來的模式,就像一列火車,火車頭非常強勁,但火車頭體積也很大,對大部分客戶來講,一開始建設專屬云,最大的問題就是火車頭太重,它的效率就變低了。這是第一代的時候。

    第二代產品要解決快速部署的問題,當時下定決心采用容器技術,容器要比虛擬機和物理機更輕、更快,管控節點大幅壓縮。雖然比我們想要的依然要重,但還是實現了從一百多臺降到了五十臺左右的管控節點,并且可以半產品化給客戶做交付。

    V2版本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不好升級,所以2017年的時候,我們并行在做的另外一件事情是V3版本,V3版本要解決的是持續升級的問題。

    專屬云當時遇到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專屬云不同于公有云,公有云有很多研發人員可以在背后持續做運維和升級,專屬云交給不同的客戶,不同的客戶可能在用不同的版本,并且不可能在這種對數據高安全要求的場景里拉一個專線,由研發負責運維和升級。

    理想狀態下就像手機升級一樣,一個下載包下來就升好了,這是V3的要求。

    鈦媒體:專屬云版本的升級是如何與你登山的經歷相互對照的?

    馬勁:我在阿里云工作的時候,每年有一次團建,通常選在春天去爬一次北京的鳳凰嶺。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我們四次去北京龍泉寺后面的鳳凰嶺爬山,每年的心情都不太一樣。

    2015年正好是做V1的時候,那一年山上有一段棧道在修理,我們只爬到大概1/4的位置就上不去了。

    第二年(2016年)的時候,棧道修好了,但是我們去的比較晚,又因為客戶有很多的問題,研發leader還在現場處理問題,十點多才開始爬,又爬到棧道那兒,爬上垂直的棧道就下來了,也沒有花多少時間。

    第三年(2017年),V3產品發布的時間點,我們越過了棧道,又向上爬了很遠的距離,爬到了一個山峰,就像V3版本讓我們進步了很多。

    2018年去的特別早,早上7點多大家就到了,那時V3已經經歷了幾個小版本,而且成功的實現了給客戶升級,我們做V3的初衷達到了,客戶可以業務不間斷地升級。

    當時我的內心是有掙扎的,未來的創新不知道從何做起,我就想,這個山到底能走到哪兒,“累死算”,一直走一直走,山就不再向上,而是平著往前走,走到一個亭子,山四周都是很陡的斜坡,沒有再往前的路。

    在那個亭子上我大概站了十分鐘,我就在想,“V3未來的創新是不是就停止了?”剛好那一年微軟發布win10.Win10的新版本要解決不同版本重新付費升級的問題,所以微軟提出來,未來只有一個版本,“永遠的win10”。

    當時我也想,要是能一直持續升級下去就好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可能要保持穩定。所以當時我們也提出來,“做永遠的V3”。

    鈦媒體:加入中國電子云之后,你對專屬云或者“做永遠的V3”,有哪些新的認知?

    馬勁:加入中國電子云工作,我們所面對的客戶越來越成熟,對云計算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只有進步和創新,才能夠持續給客戶帶來更高的價值,否則我們作為一個后來的廠商,永遠無法追上先進的廠商。

    我們在2021年又去爬了一次鳳凰嶺,這次是和中國電子云的團隊。這次很順利的爬到了上次那個沒有更多路可走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我覺得V3不是終點,一定還是要創新。

    有些客戶建了很大規模的云,有些客戶建了一些邊緣場景的云,客戶對成本的要求一直是沒有變的,希望像超融合場景、云場景等,都能夠用一個技術來解決。

    技術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開始它的成本會很低,那么當它的業務成長,需要更多服務的時候,又能夠擴展成一個超大規模的云。

    在過去,大部分廠家做不到這一點,大的就是大的,小的就是小的,通常用兩個產品來解決,沒有辦法解決它的成長性問題。

    我們今天整個技術架構,從設計之初,本身云的底座就是用云原生的技術來構建,它比以前能夠更好的管理節點成本。看起來是一個小問題,但是往往在客戶初始建設的時候,就卡在這個環節。

    今天我們又碰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契機,就是信創,信創時代有更多國產化的系統,有更多的安全的要求,很多的系統又是在新一輪建設過程中,成本問題很突出。

    大的云是一個大的火車,一個火車頭帶著很多的車廂,規模可以達到上萬臺服務器,但是客戶剛開始建的時候,就像一個大巴車,發動機藏在大巴車里面,是一個超融合架構。我們即將發布的V5.就是超融合的體系和大云的體系,純IaaS的產品加上PaaS和安全產品等等,加起來是一個可擴展的架構。

    鈦媒體:“永遠的V3”為什么不再成立?

    馬勁:“永遠的V3”是為了解決持續升級的問題,對于信創工作角度來講,很多時候客戶已經有了自己的云,推進信創工作時會考慮成本,客戶希望一開始驗證的時候,成本非常低,一旦驗證成功了,驗證環境能夠真正成長成一個大規模,包含豐富產品的完整的云,而不是拆了再重新部署一個大規模的云。

    恰好,微軟近年也發布了windows11.從“永遠的win10”到windows11.又有了新的進步,大家對于技術趨勢的看法在某些層面是一致的。

    信創專屬云的思考

    鈦媒體:把“人”視為專屬云產品的一部分,其實是不劃算的,中國電子云怎么看這個事?

    馬勁:我們有兩種業務,首先有一種叫產品交付,完全交付給客戶的私有云模式,人不是產品的一部分,這是非常明確的。我們每一次的新版本在開一個新客戶局的時候,研發團隊自己做交付,研發團隊知道自己的交付是什么體驗,回來他才能更好改進。 交付團隊的效率不是由交付團隊決定的,而是由研發團隊決定的,這是我們的方式。

    另外一個模式是由我們自己投入資產,運營的一朵行業云,產品是一套產品,但是他更接近于公有云的方式,不像公有云那么廣的客戶,聚焦在某一個行業,比如政務云、金融云,我們提供的產品就是服務,這時候“人”是整個服務的一部分,他們做的工作是提升客戶體驗,統計管理,而不是簡單的每天做技術工作,還是要靠產品化。所有效率的提升都來源于代碼。

    鈦媒體:客戶使用專屬云會經歷一個怎樣階段性的變化?

    馬勁:大部分客戶是從IaaS開始用起的,很多客戶上來的需求很簡單,就是IaaS,后來客戶希望用數據庫,有大數據計算的要求,還要有中間件,我們遇到的大部分政府客戶需求,IaaS是基礎。

    行業客戶分得比較細,除了完整的云產品(CECSTACK)之外,我們的大數據模塊、中間件模塊,包括容器的模塊都可以獨立的拆出來,我們管它叫分布式的云,這樣獨立的模塊也同樣可以降低客戶的使用成本,當某一個特定需求只需要用單個模塊的時候,就可以快速地用起來,而我們的云原生底座是同一套,無論用任何一個模塊,將來都可以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云。

    鈦媒體:信創對于專屬云產生了新影響,因為信創部分產生的專屬云創新,和非信創部分的專屬云創新,是否有重合和反復?

    馬勁:技術創新方向是一樣的,借著信創這個機會,有一些創新可能走得更快一點,可以用全新的系統去解決。過去已經建成的系統,很多技術已經形成了,信創是一個更好的基礎,包袱更少一點。

    我們信創的創新還是兩點,第一要解決安全問題,安全要比過去要求要更高,第二是性能問題,信創的基礎硬件性能和世界先進技術有差距,就更需要通過軟硬一體的系統化創新來解決問題。

    鈦媒體:專屬云對硬件的依賴度有變化么

    馬勁:云對硬件的依賴一直是存在的,但現在時代發生了一些改變,越來越多的客戶采購是先去選云平臺,由中標的云平臺廠家去提供自己的硬件型號,再去招硬件的標。

    云廠商對于硬件的定義和話語權越來越提升,這是和過去不一樣的地方,硬件依賴問題沒有以前那么突出了,我們在自己最大客戶的采購過程當中就體現了這一點。

    鈦媒體:云計算產業,大家感覺國企和央企的存在感越來越強了,你怎么看這種方向的變化?

    馬勁:我覺得云計算在中國經過了十年的發展,現在大家建設基礎設施的標準模式就是云,這是跟過去不一樣的,以前要不要用云是一個問題,現在云是沒有問題的,是要一個什么樣的云,怎么更好滿足他的發展,怎么支持好信創等,這是現在這個階段客戶最關心的。

    鈦媒體:央企和國企如何進一步增強技術能力?

    馬勁:國資委提出“全面推進國資國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工作”,技術也是央企對標世界一流企業中,我們很多討論的問題。過去央企在研發投入上的強度相對不高,在信息化領域,很多央企過去的思路是買設備、買軟件,從而提供服務或者是做一些貿易。

    信息化是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所以國資委也提了很多要求,要求央企要加大研發投入,包括從利潤等各種指標考核上,鼓勵央企真正做研發投入。

    包括幾家運營商和中國電子等,在做云這個事情上的研發投入,跟自己比有了長足的進步,投入非常堅決。但是和互聯網公司比,包括一些先進民營企業像華為比,我們的研發強度還是不夠。

    作為一家企業,我們也要選擇自己的成長路徑,從一部分領域做精做專,先切入這個市場,我們的選擇是先把存儲做好,分布式存儲體現了云的所有技術,而且我們趕上了一個創新的機遇,就是機械盤向閃存盤的大規模轉換。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作者 | 張帥)

    來源:鈦媒體APP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中國電子云馬勁:信息化是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
    【視頻專訪】瞄準定制旅游,路書要做旅行社SaaS服務和定制人才黃埔軍校
    GMIC IT時代網專訪 金山云 張宏江:云計算是人工智能的基礎
    【創客100專訪】51社保:獨辟蹊徑的企業服務切入點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