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創業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洪雨晗
編輯丨昝立永
圖源丨圖蟲創意
富士康最失敗的地方在于:似乎沒人對這家號稱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代工廠有什么好印象。
富士康在大陸的三十余載,人們記住了“打工詩人”許立志和十三連跳、記住了在流水線上勤勤懇懇打螺絲的張全蛋、記住了一眼看不到頭的高速公路上緩緩前行的身影……
可要說回這家公司本身實力如何,人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業、微笑曲線底端、護城河是蘋果,仍是不少外界人士對富士康的一貫看法。
那么是否真如網友所言,有超過百萬員工,為鄭州、成都、深圳、武漢等城市創匯頗多的富士康,僅僅是一家位于產業鏈底端且缺乏核心技術的的蘋果組裝廠?
進一步來說,千千萬萬的打工仔們提最紅的桶跑最快的路,可不管代工廠們姓富、姓比還是姓立,如果富士康沒有核心技術,份額在富士康之后,同屬吃蘋果代工飯的大陸蘋果產業鏈代工廠們,有技術、有核心競爭力嗎?
鐵打的蘋果,流水的供應鏈
在端水大師庫克的供應鏈平衡術之下,蘋果系列產品在各個領域都有數家供應鏈企業。同領域競爭的公司多了,蘋果供應鏈的成本自然就能打下來,而國內的果鏈企業競爭尤為激烈。
在機殼/蓋板領域,有瑞聲科技、歐菲光、藍思科技、領益智造、比亞迪;在耳機/聲學領域,有信維通信、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瑞聲科技;在整機組裝領域,除了占據大頭的富士康外,也有比亞迪、立訊精密、歌爾股份。
一代新人笑,一代舊人哭,每次隨著蘋果各類產品的迭代升級,既有新入局者訂單暴漲,一路狂奔上市,也有老伙計黯然轉身,股價腰斬,但這其中,同樣有著強如蘋果也難以制衡的三座高山:三星(屏幕、內存)、高通(基帶)、臺積電(先進制程芯片制造),以及一顆常伴蘋果左右卻常常被人自動忽視的常青樹——富士康。
自從郭臺銘將第一臺iPhone親手交到喬布斯手上,富士康便一直相伴蘋果左右,一直到今天都穩坐蘋果全球最大代工廠的位置。
其中,蘋果2017年發布的iPhone X,富士康更是獨占了九成左右的訂單。盡管近幾年來,蘋果為保障供應鏈安全,在富士康之外扶持了立訊精密、和碩等整機工廠,但今年最新的iPhone 14系列機型,富士康仍舊占據了七成的生產份額。
此次僅因鄭州富士康廠區的影響,知名“果學家”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便預測全球10%左右的iPhone產能將受到影響。
從整個蘋果的產業鏈上來看,勞動力成本只是生產iPhone所需成本中的較小部分,成本大頭自然被臺積電定制的芯片、三星定制的屏幕以及索尼定制的攝像頭芯片等上游核心零部件所占據,因為這些組成iPhone的核心零部件成本遠超富士康等整機組裝廠所需的勞動力成本,所以不少人認為負責最后組裝的代工廠并沒有什么核心技術,而中國更需要的是像三星、臺積電、ASML這類掌握頂尖關鍵技術的科技企業。這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
代工廠們有沒有技術、有沒有核心競爭力?投資人、分析師、媒體們說了不算,只有蘋果說了算。
喬布斯找上富士康的原因很簡單,當時的移動通訊業老大哥摩托摩拉回光返照,推出了智能手機時代前夕的一代經典手機——Moto V3.成為全球手機史上單一型號銷量最高的十款手機之一。
喬布斯很欣賞Moto V3的設計,同時意識到了智能手機是未來消費電子的趨勢,希望摩托摩拉手機能搭載蘋果的系統,但此時風頭正盛的摩托摩拉沒有什么誠意去推動二者的合作。
于是,喬布斯繞過摩托摩拉,找上了Moto V3背后的代工廠富士康。
如果僅僅是代工品質不錯,富士康同樣難以長時間得到蘋果的青睞。靈活的生產線,對精密模具、自動化、各式工業工程和3C供應鏈極強的掌控力,是喬布斯滿意富士康的另一原因。
《紐約時報》曾報道,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問世的數周前,喬布斯發現iPhone原型機的塑料屏幕因為口袋鑰匙的刮擦,表面已出現不少劃痕,如果消費者買下手機一定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喬布斯叫來副手并告訴他們:“我不會賣一只會劃花的產品,我想要玻璃屏,你們必須六個星期內給我搞定。”
數周后,由美國康寧公司秘密研發的康寧“大猩猩”玻璃屏在夜色中被一箱箱運往太平洋彼岸的深圳。
據當時蘋果的一位高管回憶:“廠里的一名工頭立刻叫醒了公司宿舍里的八千名工人,給每名工人發了一包餅干和一杯茶,吩咐他們前往車間。不到半個鐘頭,往傾斜放置的手機外殼上安裝玻璃屏幕的12小時工作班次宣告開始。不到96個小時,那家工廠就已經在以日產一萬多臺的速度生產iPhone了。”
良率、利潤率一對冤家
郭臺銘曾稱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
人才和管理先不論,二流的設備其中有不少蘋果會強制要求或幫助供應鏈企業采購,如可量化“像鏡子一樣亮”的阿美特克白光干涉儀。
而一流的客戶自然更是直指蘋果本身,服務好(甲方指哪打哪,技術分享給立訊也不推辭)、執行快(供應鏈能力強,蘋果啥要求都能改)、規模大(產量跟得上、速度上得來)、產品力不錯(良率、成本有保證)。“富士康最大的護城河是蘋果”的說法也因而頗有市場。
當然,在財報中鴻海集團也有一套專業術語來描述自己的競爭優勢。據鴻海2021年年報,“本公司競爭優勢在于全球布局完整、龐大的產能、垂直整合、量產的速度,以及跟客戶的伙伴關系。”“在EMS(全球電子制造服務)業務,我們積累將近五十年管人、管錢、管物流、管技術的高度專業能力,更是難以模仿的能力。”
來源:鴻海集團2021年年報
在代工領域,產能和良率甚至比技術更加重要,換一個說法,產能和良率就是代工廠領域的“核心技術”,不考慮成本和良率的規模化注定只會曇花一現。
近年來,蘋果產業鏈將部分產能從中國大陸轉移到越南、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區,其中既有富士康,也不乏立訊精密、比亞迪的身影。
不少人認為由于代工行業核心技術的缺乏,以立訊精密、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整機代工廠不久將取代富士康,而大陸代工廠更進一步需要解決的正是良率和規模化代工后的凈利率。
立訊精密能在iPhone上的(代工)總量比例不斷提升,除了庫克的有意為之,更重要的是良率的提高。AirPods本來由臺灣英業達公司負責組裝生產,但因良率不佳的緣故,蘋果在2017年將AirPods訂單轉給立訊精密負責,立訊首先將AirPods的交貨期縮短至不足三天,最后更是將良率提升接近至100%。庫克也大為滿意:“這并不是一間普通的工廠,需要有很高的技術含量。”
在庫克的夸贊之外需要注意的是,立訊精密的利潤率卻沒有隨著蘋果訂單的增長、產能的擴大而增長。
據立訊精密財報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立訊的總營收雖達到632.91億元,同比增長高達92.58%,但毛利率卻為12.74%,同比下降3.37%,凈利率則為4.95%,較去年同期下降1.39%。可以預見,未來,隨著工藝程序更復雜的iPhone Pro系列產品的代工,立訊的毛利率較難保持高位。
代工廠要解決良率和利潤率,不能僅靠向人力成本更低的越南、印度等地區轉移的方式,精益生產和漸進式創新其實是這些看似毫無技術含量的代工企業,保持穩定高良率、低成本和盈利的關鍵。
以富士康在財報中提到的“精密開模技術”“垂直整合能力”為例,模具制造能力是制造業企業保證產量和質量的核心技術。
早年富士康依靠郭臺銘從日本購買的模具設備和請來的專家,長期死磕模具制造能力、精益生產成本,讓富士康能以低成本、好工藝、短交付時間的方式從一眾代工廠中脫穎而出。
同樣的3C產品代工,普通工廠達到98%的良率,做好模具后需要5天出貨(985),而富士康則在同樣的良率下,將出貨周期壓縮到了2天(982)。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過去蘋果賺錢了,大家能跟著吃肉喝湯,如今盤子里只剩下點湯湯水水,而果鏈的一眾代工廠們都在爭食蘋果留下的殘羹冷炙。誰能通過漸進式創新和精益生產的方式不斷提高良率和利潤,誰就能在如今蘋果壓價供應鏈、消費電子的下行周期中笑到最后。
值得深思的是,在不少人認為富士康這類代工廠沒有核心技術、將被中國產業升級的浪潮席卷而過之時,美國早已開始警惕中國代工廠們的崛起。
據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經濟學教授邢予青調查,在iPhone X產品中,中國貢獻的附加值比例為25%,而十年前這個數字還不到3.6%。
《紐約時報》曾評論:“iPhone已從一款在加州設計、中國制造的產品,變為兩國共同的創造。”2017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更是極力拉攏郭臺銘,獲得了其在威斯康星州投資100億美元設廠的承諾,但一直沒有下文。
知乎上有一個很經典的問題時不時霸榜信息流首頁:“為什么現在好多年輕人一萬塊都掏不出來,卻覺得一百萬很少?”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富士康就像這一萬塊,而三星、臺積電、ASML則是人們想象中的一百萬。
經濟學里有個概念叫做“貧困陷阱”,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兩位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與埃斯特·迪弗洛在全球最貧困18個國家和地區調研發現,有很多窮人即使吃不飽飯也要買電視機、買彩票、吸毒、酗酒,明明將積蓄慢慢存起來就有可能讓孩子獲得受教育識字的機會,就有可能換上更好的生產工具(比如耕牛),可恰恰因為貧窮的原因,人們抗風險的能力很差,極有可能因為一場疾病、一次動亂讓辛辛苦苦存下來的積蓄付之東流。
因此,貧困人口無法承擔較長回報周期中可能發生的風險,故而選擇立馬就能帶來高回報的消費,如煙、酒、賭、毒,從而一生都被鎖死在貧困的陷阱里。
所有人都知道,擁有3納米刀功的臺積電、手握EUV光刻機的ASML以及EDA領先的Synopsys重要無比,攫取著半導體產業鏈中最肥厚的利潤,但現階段來說,這些就如同打工人看著北京的萬柳書院、上海的湯臣一品,遠在天邊,還不如腳踏實地做好當下手頭的事情。
代工廠們在蘋果底下賺辛苦錢只是一個切面,中國智能手機產業鏈在庫克的“養蠱”“內卷”中變得更強大卻是不爭的事實。
當華為、小米、OPPO、vivo率先在手機屏下指紋、手機影像功能上創新的時候,背后也有豪威科技、格科微、舜宇光學等看似技術門檻有限的產業鏈企業的支持。這些產業鏈企業從0到1.從低端到高端,從單品類到多品類,逐步積累出了各個細分領域的“一萬塊”。
當我國智能手機上游先進制程芯片、光刻機、EDA被鎖死,便更不能輕視產業鏈下游的整機代工廠、精密器件、模組廠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工廠中千千萬萬打工人用點滴汗與血積累出的中國制造業優勢,不能自負的一句“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而棄之不顧,這些代工廠正是未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由中國“制造”變為中國“創造”的根基。
來源:創業邦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