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雙十一漸變雞肋:消費欲望低迷,商家倍感疲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19號商研社 (ID:time_biz),作者 | 涂夢瑩,編輯 | 駱一帆。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漸顯疲態。

    一份貝恩公司的消費調研樣本顯示,2022年雙十一,單從消費者參與量方面來看,預計與往年相比將有所下滑。其中,有近34%的消費者在前期反饋,預期支出在今年雙十一里會減少。

    90后陳茜,參加工作后幾乎沒落下過一次雙十一,但今年情況開始改變。她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今年自己秉持的原則是“剛需消費”,只買真正需要的東西。

    “和以往相比,我這次‘雙十一’基本沒有花費,去年必需品囤了太多,還沒用完之外。”陳茜表示,今年身邊的朋友也越來越理性,大家還會互相勸導,謹慎“剁手”。

    不僅消費者變得理性,開始“應付”雙十一,廣大商家尤其中小商家同樣如此。

    對中小商家而言,雙十一對業績增長影響越來越弱,但不參加又可能被平臺洗牌出局,參加與否成為一個頗為雞肋的問題。

    “隨著雙十一購物節進入第14個年頭,中國零售商正面對新的挑戰和來自外部環境的雙重壓力。”近日,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楊大坤公開表示,零售商應重新審視自己的策略,將重點從過去的打折促銷調整為培養加深客戶忠誠度,從而在全年保持較好的消費者活躍度。

    不再湊單追滿減

    “剁手”消費的欲望消退,應付雙十一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近日,多名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的消費者都表示,在雙十一的購物欲望逐漸降低,后者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選擇。

    為象征性參加一下雙十一,今年大三的大學生小劉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原本早已打消購買念頭的她,在室友安利下,將一些必需品加入了購物車,額度在500以內,沒有超前消費。

    “以前會提前研究繁瑣的規則,如何利用湊單、訂金和尾款操作達到最完美的優惠力度,在付款的那一刻經常膽戰心驚。”小劉稱,現在,只在購物車下單必需品,不再刻意為湊單而買東西,“狠狠限定購買的預算。”

    與小劉類似,明顯感受到雙十一的刺激正在減弱的李超(化名),今年雙十一的消費也頗為“應付”。

    “今年,身邊的朋友很少會談論雙十一購物的話題,甚至規則都不愿花心思了解。”李超透露,前些年,自己發現雙十一規則變得復雜之后,就產生了一些抵制的心理,漸漸便不再追求節點性消費。今年雙十一,李超僅購買了部分有明確需要的商品,并未刻意參與滿減湊單。

    事實上,為提升消費者體驗,今年雙十一淘寶已修改諸多規則。例如,將購物車可裝寶貝數量上限提升至300個;升級價保服務規則,價保時間從15天延長至27天;增加物流異常訂單托管服務,主動識別并干預消費者的問題物流訂單等。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消費者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今年參與積極性不高,有種應付“消費狂歡”的感覺。

    “雖然很多人都說,今年雙十一規則變簡單了,但也沒有積極參與的念頭。”李超直言,這一次雙十一的消費金額沒超過1000元,感覺就像是象征性購物,有一些甚至是替父母購買的,“購物車都裝不滿,沒挑什么屬于自己的商品”。

    “誰不想多賺點錢”

    消費者消費欲望低迷,中小商家更是倍感疲憊。

    11月3日,一名專做戶外用品品牌的電商運營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今年雙十一,自己主要負責淘系平臺的運營。通過目前數據來看,要完成店鋪GMV目標,難度很大。

    “事實上,這一次平臺對消費者的補貼力度很大,但對商家而言,平臺補貼還是很少,特別是我們這種中小型的商家,基本都是自己貼錢在做。”該人士透露,多數補貼或流量扶持,還是集中于頭部商家,這些商家參與意愿可能大一些。

    “我們測算了一下補貼力度,思考良久,才選擇報名參與。”11月2日,一家主打健康食品品牌的電商運營負責人李莉(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因為其屬于區域性本土品牌,日常線上的基礎銷量并不算高,參與相應的活動,帶來的業績刺激并不明顯。

    據李莉觀察,參與性高的商家,更多是頭部帶貨主播帶貨的品牌。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今年雙十一,淘寶在直播帶貨上傾注大量資源。李佳琦低調回歸,到羅永浩入駐淘寶直播,并拉來在抖音爆火的東方甄選創始人俞敏洪,以及王婉霏ViVi、李誕等達人主播紛紛助陣。

    李莉透露,部分品牌選擇這些熱門達人進行直播帶貨,可獲得可觀銷量,但沒有資金實力推廣的品牌,只能選擇默默參與,應付這場周年大慶,不會付出太多成本。

    從期盼到應付,商家們對雙十一態度的轉變,不光因為后者本身無法帶來更多收益,也源于類似促節數量過多。

    近日,多名電商業內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除雙十一外,如、、抖音、等平臺,均有各類電商節或補貼活動,各類促銷玩法復雜、多變,商家們難免出現疲于應對的情況。

    “事實上,很多商家不喜歡雙十一,更不愿意讓利,誰不想多賺點錢,而不是保本促銷。但如果選擇不參加,銷量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店鋪排名。”上述業內人士坦言,很多電商平臺是賽馬機制,中小品牌商家不得不參加,否則之后可能展現的機會都沒有,“一點流量都沒有。”

    在此背景下,身處雙十一之中的中小商家們,最終也只能和疲乏的消費者一樣,應付了事。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雙十一漸變雞肋:消費欲望低迷,商家倍感疲憊
    三大類目基本盤:邊緣品類能否突出重圍?
    美團外賣“上二樓”,抖音本地生活如火如荼
    直播間9.9元買五贈一,結果買回來個“模型”?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