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必須比時代變化更快”!阿里申請雙重主要上市 還有這些對未來的思考

    “過去這一年,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我們共同面臨著很多的‘時代之問’。我們應對之道的基本原則是‘堅定信心,積極應變,做好自己’。”在7月26日發出的致股東信中,阿里巴巴集團(以下簡稱“阿里”)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如是說。

    變化,成為了張勇在股東信中重點提及的關鍵詞。“必須比這個時代變化得更快”也應聲落地:

    同一日,阿里巴巴(HK09988,股價105.6港元,市值2.29萬億港元;NYSE:BABA,股價101.06美元,市值2739.65億美元)發布公告,董事會已授權集團管理層向香港聯合交易所提交申請,將新增香港為主要上市地。在香港聯交所完成審核程序后,阿里將在香港聯交所主板及紐約證券交易所兩地雙重主要上市。

    阿里集團公告顯示,相關流程預計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其后,阿里在美國紐約掛牌的存托股和在中國香港上市的普通股將可以繼續互相轉換。投資者可繼續選擇以其中一種形式持有阿里股份。

    備受關注的是,阿里作為流通市值超2萬億港元的優質龍頭公司,此次回港雙重上市或具有標志性意義。對香港證券市場亦是一個利好消息。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之前,由于美股中概股存在一些退市風險,大多數公司選擇的是二次上市,目的是萬一美股退市,美股投資人可以在港股實現股票流通。如今退市風險降低,如阿里這樣的中概股謀求將二次上市轉變為雙重上市,從而使得阿里港股獲得獨立的定價權,不再受到美股波動的影響。

    而隨著中概股到港雙重上市,流動性和定價權增強,香港進一步鞏固和增強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將提高港股對跨國資本的吸引力。

    截至發稿,阿里港股報價104.9港元,漲5.32%,總市值2.3萬億港元。

    阿里“應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致股東信中,張勇系統闡述了面對外部變化和不確定性,以及阿里對未來的思考。

    張勇說:“過去這一年,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我們共同面臨著很多的‘時代之問’。我們應對之道的基本原則是‘堅定信心,積極應變,做好自己’。”

    對于“積極應變”,張勇在信中稱,它是指積極適應環境的變化,跳出阿里自身的視角,站在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待阿里、感受阿里、理解社會對阿里的期待,并在社會發展的大勢和經濟的大周期中找準阿里的發展路徑。

    張勇回顧了阿里在過去一年的成績和變化。

    張勇提到,在2022年年初,阿里進一步明確了三大戰略——消費、云計算和全球化,作為阿里面向未來堅定不移的方向和指引。在過去的2022財年,阿里在消費者業務領域完成了國內年度購買用戶超過10億的既定目標。

    他提及,在過去的一個財年,超過1.24億消費者在淘寶天貓年度消費超過人民幣10000元,這些消費者的跨年活躍率高達98%。而本財年淘特超過3億的年度活躍消費者當中,20%從未在淘寶天貓上購物;淘菜菜年度活躍消費者中,則有超過50%首次在平臺上購買生鮮。

    此外,張勇認為,經過多年建設,阿里已經逐步建立起一套分布式物流網絡,形成了規模化的遠中近場的布局。2022財年,菜鳥總收入中的69%來自外部客戶,而最新一個季度,菜鳥日均處理的跨境及國際包裹量也已經超過450萬個。

    同樣在7月26日,菜鳥CEO萬霖在2022菜鳥開放周上表示,面向客戶和消費者,菜鳥今年將重點做好送貨上門、特色行業供應鏈、國貨出海、科技下鄉出海和企業ESG五件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菜鳥多形式力推“送貨上門”已經展開。菜鳥直營配送上門,以前一直服務于天貓超市的訂單,今后也將更大比例承擔起天貓國際訂單的送貨上門;菜鳥驛站在最后100米推出天貓淘寶包裹可選上門,目前在200多個城市上線,以后最快能當日選、當日送。

    此外,菜鳥今年又新增了第3種上門方式——“下單時就可選”,即消費者在下單時便可選擇上門,且不產生額外費用。目前已經在部分城市開始試點。

    至于全球化業務,張勇提到,阿里在全球部分區域和國家擁有多個消費業務的品牌,包括速賣通、Lazada、Trendyol和Daraz等。

    “我們的海外市場年度購買用戶已經超過了3億。在云計算領域,阿里目前已經在全球27個地區提供了云計算服務。”張勇說。

    對于ESG,張勇表示,阿里提出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實現上下游價值鏈碳排放強度減半,率先實現云計算的碳中和,成為綠色云;不僅如此,用15年時間,以平臺之力帶動生態減碳15億噸。“這些都是非常大膽的目標,也是非常嚴肅的承諾。”張勇說。

    雙重主要上市與二次上市有何不同

    在香港聯交所完成審核程序后,阿里將在香港聯交所主板及紐約證券交易所兩地雙重主要上市。

    雙重主要上市與二次上市有何不同?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雙重上市和二次上市都是在兩地上市,雙重上市和二次上市的區別在于,雙重上市是兩地獨立上市,兩個市場的股票不能相互流通,而二次上市是以存托憑證的方式,發行的股票可以在兩地之間流通變現。

    盤和林認為,雙重上市對于港股來說,帶來了更多的投資者和流動性,雙重上市下,港股和美股都是獨立上市,不存在跨市場變現的可能性,有利于維護股票定價主導權,防止跨市場套利。

    廣科咨詢首席策略師沈萌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雙重上市是指在兩個市場都作為主要上市地,同時滿足兩地的監管要求;而二次上市則以第一次上市的市場為主要上市地,主要滿足第一次上市的市場監管,二次上市的市場不做額外要求。

    沈萌認為,在香港實行雙重主要上市,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阿里投資者的潛在風險。

    此外,阿里作為流通市值超2萬億港元的優質龍頭公司,此次回港雙重上市或具有標志性意義。

    盤和林還表示,目前有9家中概股實現了美股和港股的雙重上市,對于港股來說,這些上市公司在港雙重上市并不會吸走流動性,相反,這些上市公司給香港股市帶來了更多投資者,也強化了港股的流動性和定價權。

    “由于港股是開放市場,資本流通是放開的,港股在中概股買賣上限制更少,資本進出更加自由。而與此對應的,當前美股由于種種限制、摩擦,導致中概股的政策穩定性不足,所以很多中概股投資人從美股轉向港股;尤其是其中的中資機構,投資目標市場的轉移,使得港股的流動性增加,中概股帶動新投資人進入港股,促使港股流動性增強。隨著中概股主要投資人轉移到港股,港股的定價能力也進一步增強,過去是美股中概股影響港股中概股定價,如今港股流動性更好,投資者更為集中,港股定價的實際意義要高于美股,所以港股定價權也得以強化。”盤和林解釋稱。

    盤和林認為,流動性增強和定價權增強,隨著中概股到港雙重上市,香港進一步鞏固和增強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提高了港股對跨國資本的吸引力,“這主要還是受益于龐大的內地市場,中概股是過去20年全球資本市場最具成長力的股票,他們和中國經濟紅利掛鉤,受到全球投資人的追捧,正因為如此,這些中概股在港上市并不是消耗港股存量流動性,而是為港股提供增量。”

    事實上,阿里與香港淵源已久。2007年,阿里的B2B業務就曾在香港聯交所上市。2014年,阿里籌劃整體上市時,首先考慮的目的地也是香港聯交所,并開展了相關路演。但由于當時相關規定限制,阿里最終轉赴紐交所上市。

    2014年,赴美上市前夕,阿里公開表示:未來條件允許,我們將回歸國內資本市場,與國內投資者共同分享公司的成長。

    2018年,香港聯交所啟動上市制度改革,這也為包括阿里在內的大量國內互聯網公司在港上市創造了更有利條件。2019年11月,阿里在香港二次上市,紐約依然作為阿里的主要上市地。

    自2019年在港上市以來,阿里大部分流通股已轉至香港注冊。據統計,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阿里集團股份于香港市場的日均交易量約7億美元,于美國市場的日均交易量約32億美元。

    “越是在不確定性陡增的時代,越要積極尋求真正有價值的變化。”張勇在致股東信的最后表示,阿里的過去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阿里的未來發展路徑,也和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走向高度契合。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創新和創造誕生于阿里,服務于社會。【責任編輯/安寧】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阿里申請香港紐約雙重主要上市 或助港股形成“水大魚大”之勢
    “必須比時代變化更快”!阿里申請雙重主要上市 還有這些對未來的思考
    阿里巴巴:全年技術相關成本費用超1200億
    【中概股】阿里大回購釋放了什么信號?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