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為什么寧德時代的研發費用比小米還低?

    “寧德時代一年的研發費用,比互聯網行業公認最沒有技術含量的小米集團都不如,還什么硬科技呢。”

    這個既黑了寧德時代,也黑了小米的質疑來自一位前證券分析師的朋友圈,2021年,寧德時代的研發費用約為77億元,小米研發費用達到132億元,差不多是寧德時代的1.7倍。

    一時間,“寧德時代研發不如小米”的詞條被送上熱搜。

    作為新能源車賽道的頭號舵手,寧王的地位在過去幾個月屢遭挑戰,比如上游原材料的大面積通脹,比如下游客戶扶持二供的心機。

    但在寧德時代之前,中國幾乎不存在汽車工業的核心零部件公司。同時,面對松下、LG、比亞迪的群狼環伺,寧德時代在這種高烈度的競爭中長期保持著全球30%+,國內50%左右的市場份額。

    說他沒有硬科技,很難令人信服。

    相比之下,高端化已經成功了好幾次的小米,在實打實的高端機銷量上始終難以逾越蘋果和三星的高墻;發力研發廣撒網的舉措至今收效并不是特別好,自研芯片澎湃S2據傳經歷五次流片失敗,隨后轉向了相對容易的ISP與快充芯片領域。

    既然如此,兩家公司略顯懸殊的研發費用,到底是怎么回事?

    01

    兩種盈利,兩種研發

    兩家公司在研發費用上存在的巨大差距,核心原因還是兩種不同的業務模式。

    中泰證券新能源首席蘇晨將這兩種模式總結為兩條路線:價格差異與成本差異。簡而言之,小米投研發是為了讓消費者支付更高的溢價,寧德時代則是為了降低客戶采購的成本。

    小米是一家toC企業,無論是手機還是AIoT產品,想要在定價上更進一步,核心是擁有“人無我有”的技術優勢,獲取超額利潤。比如模范生蘋果,依靠人無我有的A系列與M系列芯片,創造了硬件業務高達38.4%的毛利[2],饞哭一眾內卷的同行。

    與之對應,蘋果始終保持全球第一梯隊的研發投入,過去五年,放眼全球消費電子廠商,能在研發費用上與之媲美的只有華為。通過高額的研發成本,讓自己的產品與對手形成代際差距,這是消費電子產品形成價格差異的先決條件。

    技術突破越是底層,創新越貼近核心零部件,需要的研發開支就覺多,對應的溢價空間也就越高。小米雖然在SoC的研發上進展不佳,但搞搞鏡頭和屏幕還是可以的。發布會上,一億像素、120hz高刷屏、高算力芯片等字眼輪番轟炸,也是為了讓消費者感知到產品的差異化。

    寧德時代這類toB的電池廠商則截然相反,一方面,圍繞鋰和鈉的基礎電化學體系在上世紀60年代基本成型,電池已經發展成典型的標準化產品。另一方面,下游整車廠追求的是性能指標、穩定性與成本的平衡,其中成本指標尤其敏感。

    因此,成本差異路線的核心是“人有我優”,在行業競爭對手的產品與技術拉不開差距的時候,通過將成本做低,變相擴大利潤空間。

    例如在電池行業,幾乎不存在所謂“高端動力電池”的說法,即便是產能排滿、一芯難求的寧德時代,電池平均價格也只比二線電池廠高20%左右。原因就在于電池標準化程度極高,底層技術創新目前已經極其緩慢。

    相比在電池技術上攻克諾貝爾化學獎級別的難題,電池廠商更實際、也更符合商業邏輯的做法,是在良率爬坡、庫存管理、產能擴張做文章,把總生產成本做到最低。

    所以,單獨的研發能力很難代表電池企業整體的“硬科技實力”。對于制造業公司來說,生產環節的效率提升,零部件技術上的know-how積累,比造的出來賣不出去的高端科技更重要,付出的隱形成本也更高。

    這也是為什么單看研發費用,寧德時代這樣的超級龍頭會落后于小米。但如果說小米“最沒有技術含量”,顯然也不客觀。

    02

    高科技,不是做出來就行

    橫向對比其他科技公司,小米研發投入非常高;但在一眾消費電子企業里,小米只能算墊底水平。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 公布的中國企業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排行中,除了華為高居第一,OPPO、vivo、小米這些羅老師口中的“方案整合商”,也大多位居全國前列(第六、第十六,第四十八)。

    而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發明專利授權榜單上,聯想甚至連續五年進入TOP10。

    2021年,小米年度研發支出高達132億,背后研發團隊規模15000人,公司旗下實驗室數量高達123間,誕生的年度技術,包括隔空充電、四曲瀑布屏、液態鏡頭、GN2 超大底傳感器、澎湃 C1 與 P1 芯片、CUP 全面屏等各個方面。

    這是消費電子行業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即便是行業內研發投入墊底的公司,絕對值也能吊打其他行業。

    原因在于,消費電子公司的研發,往往不是做一個新技術那么簡單,而是不但要做,還要比其他人做的更好,才能商業化并獲得超額利潤。

    以手機為例,一部手機的每一個零部件,都能找到全球最頂級的供應商。比如屏幕有三星、京東方、TCL;閃存有三星、SK海力士、西部數據;內存有三星、美光、SK海力士;SoC有高通和聯發科。

    如果零部件都來自供應商,那么自然會成為“方案整合商”,沒有任何差異化,也就沒有溢價空間。正如前文所述,高端手機的溢價來源往往是“人無我有”的技術——想要賣的更貴,就要有比高通和聯發科更好的SoC,而蘋果和華為恰恰是這么做的。

    想要在頂尖水平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自然意味著研發投入的無底洞。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小米流片試產五次,最終失敗收尾的16nm澎湃S2。

    正常情況下,一個芯片的研發成本,主要由EDA/IP的軟件支出+研發人員工資+流片這三大板塊構成。

    軟件支出,一年保守預計4000萬;SoC設計,需要至少百人規模的研發團隊研發至少兩年時間,工資開支在億元規模;最后一大項臺積電16nm流片,一次大約400萬美元,5次流片失敗,也就意味著至少一億的成本付諸東流。

    也就是說,一款失敗的澎湃S2,保守預計研發費用在三億人民幣左右。以小米手機1189元的均價,5%的毛利計算,小米至少要賣掉五百萬部手機,才能填上澎湃S2的研發支出。

    即便成功上市銷售,一旦遇到性能或功耗翻車,銷量萎靡,公司的現金流往往都會受影響。華為當年強行上馬K3V2,固然有“自己做的降落傘自己先跳”的豪情萬丈,也是因為有運營商業務這個現金奶牛為手機業務兜底。

    所以,在SoC攻關成本太高的情況下,國產手機開始在一些邊緣零部件上加大研發投入。但問題是,即便是邊緣零部件,研發成本也非常高。

    比如手機模具開模一次大概要花200萬,從設計之初到最終定型,大約需要十次的反復修改開模,總費用2000萬打底;拍照方面,小米的相機部門有足足兩千研發人員,11 Pro搭載的GN2圖像傳感器,研發費用高達兩億人民幣。

    而僅僅一款業內看來最基礎的充電芯片澎湃P1,小米也投入了上億的開支。

    所以再提到研發投入的問題,用小米對比其實一點也不合適。畢竟在2米26的姚明面前,1米88的庫里也是小個子。

    03

    看得見的投入,看不見的研發

    與小米在“實驗室”里猛砸鈔票的直觀投入不同,寧德時代的研發其實可以被看作兩個部分:一是寫進財報的研發費用,二是擴大化生產中產生的隱形成本。

    但看研發費用,寧德時代過去五年的投入也不算低,占營收比值始終維持在6-8%之間,直到2021年下游需求的爆發式增長,才使這一比例下降至5%。

    與LG對比,寧德時代的研發費用也更高。從絕對值上看,LG化學電池業務2020年研發費用24.2億元,寧德時代同期研發費用則為35.69億元;與寧德時代近年來較為穩定的研發費率占比對比,LG化學電池業務的研發費率占比則一路走低[3]。

    在招攬研發人員時,寧德時代出手極為闊綽,公開信息顯示,寧德時代電池研發崗位的年薪已經給到30萬以上,比國內大多數企業高出50%[4]。過去一年,寧德時代去年研發團隊急速擴張80%,達到10079人。

    每年數十億的研發費用與萬人規模的研發團隊,撐起了寧德時代的技術布局,其技術圖譜包含了高比能、循環壽命、充電技術、電池安全、溫度控制與BMS等諸多方面。

    但除此之外,寧德時代的很多“研發工作”,其實是很難體現在財報里的。

    電池生產,是一種連續的極限生產。簡單來說,生產一塊合格的電池很容易,但在同一條產線上,以同樣的標準成產百萬乃至千萬塊一樣的電池,難度就增加了成百上千倍。

    和芯片制造一樣,在電池生產中,機器的運行公差、溫度濕度的環境變化,甚至是廠房外面有飛機火車經過,都會對生產出現影響。日本地震與德克薩斯暴雪造成僅僅數日的停電,直接停沒了半導體工廠一個月的產能。

    連續極限生產的三個難點:工程放大、連續生產、良率提升。這些難點只能以“干中學、學中干”的方式,在產線上逐漸摸透隱藏的know-how。

    如同馬斯克所說,“基于新技術的大規模生產比生產原型車困難100倍[5]”,汽車成品尚且允許公差存在,但電池的誤差很可能導致安全隱患發生。而對于一座30GWh的電池廠而言,1%的良品率差距都會造成近2億元的損失。

    寧德時代每組電池的缺陷率是多少呢——十億分之一。

    這些看不見的提升,讓鋰電池的成本一降再降,最終傳導到了消費端的繁榮。這是寧德時代最硬的科技。

    04

    尾聲

    “寧德時代沒有研發”并不是一個新奇觀點。

    很長時間里,主流輿論對“高科技”的認知集中在新技術的突破、科研成果的獲取、尖端環節的攻克,往往忽略了一個技術在實驗室里的成果,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再頂尖的科技,如果驗收評審后就束之高閣,靜靜地躺在實驗室里,反而是對一個產業最大的傷害。

    因此,對制造業的大多數細分領域來說,生產環節的良率提高、工藝迭代中的成本優化、消費市場的需求驗證,反而是最應該不計成本投入的地方。而這些在生產線上一點一滴的積累,恰恰是無法在財報里體現的。

    面對中國制造業在高附加值領域的薄弱,怒其不爭的豪情是好事。但一個產業的發展,最需要的是實事求是態度,和對產業規律的尊重。【責任編輯/古飛燕】

    參考資料

    [1]米美聯手急的不只是董明珠,更是中國創造,中國家電網

    [2]蘋果刷新紀錄:單季凈賺346.30億美元,毛利率38.4%,礪石商業評論

    [3]中國動力電池戰隊打響全球鋰電競技賽:寧德時代和它的海外競爭對手們,錦緞

    [4]寧德時代人均為14.42萬,鋰電行業2021薪酬PK,電動驛家

    [5]馬斯克:Model Y新制造技術遭遇挑戰 難度增加100倍,金融界

    [6]獲評“全球燈塔工廠” 寧德時代引領電池行業高質量與可持續發展,中國財富網

    來源:遠川研究所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為什么寧德時代的研發費用比小米還低?
    “寧王”澄清:期貨損失十億傳言不實,二號人物沒有減持股票!
    寧德時代再遇“黑天鵝”?期貨投資損失傳聞擾動股價,公司急澄清
    負面消息再起,寧德時代傳半年報將計入巨額期貨損失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