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臺灣,要“買下日本”

    臺資收購日企的趨勢,仍在逐年擴大。

    自2016年鴻海收購夏普以來,現在已將其范圍擴大到汽車行業。隨著電動車需求將呈現爆炸性成長,中國臺灣企業利用過去收購日本經驗獲得啟發,再度當成擴大規模的跳板,做為尋求生產自己的電動汽車的捷徑。

    這引起了日方的警惕,有日本分析師稱“如果日本過于松懈,技術可能會被臺灣人取走甚至追上”。

    臺資企業2010年代就開始收購許多日本制造商,當時日本遇到金融危機,最有名鴻海收購夏普,這也是外企第一次收購日本大型公司。

    之后,鴻海2018年收購東芝個人電腦業務;聯電2019年并購與日本富士通合資12寸晶圓代工廠三重富士通半導體;華邦電子公司新唐2020年并購日本松下半導體事業;2020年鴻海以夏普為平臺,從蘋果供應商Japan Display手中收購液晶面板工廠。

    近幾年,日本消費電子產業競爭優勢下降,而亞洲代工企業在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后,也不再滿足于“生產基地”的角色,迫切希望向產業鏈上游進發。恰逢夏普、東芝經營不善陷入巨虧,鴻海和美的事實上扮演了資本“救助者”的角色。

    伴隨新興國家中產階級生活水平的提高,亞洲資本對日本金融、房地產、食品出口等高端服務業的興趣日漸濃厚。在近年的大型并購案中,包括多起亞洲資本對銀行、商業地產和大型商社的入股和收購。

    包括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內的全球制造業都面臨著轉型升級的課題。東芝等日本家電企業雖然在制造環節的優勢不再,但其技術和品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仍有較高附加值。兩者對接,既有利于日本家電行業加快非優勢部門的出清轉型,也有助于海外代工企業的技術升級。

    據了解,中國臺灣汽車市場規模不到日本十分之一,由于池子太淺,難以培養大公司,相反地,像鴻海、臺積電這種大公司較有機會跟日本吸取經驗。

    比如鴻海,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制造商,已與2,360家供應商合作,準備在2023年將其電動汽車業務推向高速發展。近100家供應商位于日本,其中包括日本電產去年宣布已開始與鴻海商討成立合資公司。

    日本一家領先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高管表示,鴻海在汽車生產方面沒有積累的專業知識,因此急于從日本方面獲得技術。

    也有其他企業也在采取類似舉措。聯電4月宣布將與日本電裝株式會社(DENSO)合作開發車用功率半導體,計劃DENSO 設計晶片、聯電在日本三重縣廠量產。

    DENSO 也入股臺積電熊本廠投資,合作領域包括自駕系統晶片。

    熟悉海外并購案的日本專家也指出,與中國大陸企業相比,日本企業對臺灣地區企業的警惕感淡薄。

    專家在此基礎上警告:“即使展開合作,也不應向對方提供絕對尖端的技術。只要讓對方進入董事會,技術和客戶信息必將被拿走。如果展開合作,應堅持讓其接觸收益,但不讓其接觸技術這一原則”。【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南風窗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臺灣,要“買下日本”
    臺灣組建AI芯片聯盟,臺積電等56家公司加入,主攻三類芯片
    臺灣科技業營收下滑7%,大陸廠商成其主要支撐
    壓力異于常人的“爆肝”操勞,臺灣科技界短短兩個月內4位高管殞命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