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周末人物】脈脈CEO林凡:別誤會,我們不是大廠的敵人

    溫文儒雅的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對公司最近,以及長期遭到的非議和攻擊都心知肚明,但他似乎不以為意。比如:脈脈是不是互聯網大廠最討厭的公司?

    “我非常理解大家的想法。”2022年3月6日下午,在接受網易科技《潮頭》欄目采訪時,他面對脈脈點評機制推出后外界爆發的大量質疑和批評,大都應答輕松,甚至數次開懷大笑。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今年2月——在絕大多數人印象里與招聘無太大關聯的脈脈,迎著春招高調推出點評機制,并喊出了一句噱頭十足的口號:“脈脈將正式開啟招聘的點評時代。”隨后,林凡發了一條熱情洋溢的朋友圈展望未來,稱公司點評遠不完美,但在正確趨勢上。當然,他還順帶cue了一下某友商:BOSS直聘。

    過去兩年,當各大互聯網公司的低調習以為常,久未發聲的脈脈卻忽然跳將出來,好像要用“口水戰”打破沉寂——很難說,這算不算互聯網職場八卦“策源地”的脈脈一種高端營銷,又是不是掌管這一切的林凡存心為之。

    值得玩味的是,受到大量爭議的脈脈近期正式做出了回應。林凡將人們的爭議劃歸為三類:一是有關客觀性,二是關于謠言,三是水軍控評。但脈脈還有一些真正的“痛點”問題,擺在世人面前——

    比如:人們質疑脈脈的點評機制,到底可不可信?如果可信,為什么有媒體爆料,用戶可以填上不實信息,掛上“馬甲”在脈脈隨便發言?

    比如:人們在脈脈上發表職言,到底安不安全?如果安全,前兩年拼多多員工為何被辭退?脈脈到底有沒有堅守住信息安全的底線?

    比如:對點評機制信心十足的林凡,為何要提及體量規模比自己大得多的友商?脈脈的小葫蘆里究竟賣的什么藥?

    再比如:脈脈推出的點評機制到底能不能改變中國招聘市場?如果能,那脈脈為何多年來一直沒有做大?

    談及此類相對尖銳的問題,林凡多數時間能保持輕松,應答如流。但偶爾,他回答也會卡殼,陷入思索。但他始終真誠:談到定位和轉型,他承認了早兩年的誤判,并將自己寫的《我用10個億“買”來的教訓》文章當做反面案例呈現。

    無論如何,從2012年正式創業至今,林凡和他的脈脈融資共計3億美元,并已走過十年。盡管林凡稱投資人對脈脈沒有壓力,脈脈的商業邏輯已經跑通。但人們依舊好奇:脈脈上市計劃為何一直擱置。

    最后,聊到脈脈哪些地方還可優化,林凡總結道:“今天我們最重要的事情,是業務成長的速度變得再快一些。”

    以下為網易科技《潮頭》欄目采訪脈脈創始人林凡實錄:

    一、脈脈,互聯網大廠們最“討厭”的公司?

    《潮頭》:脈脈近年被稱為“互聯網大廠最討厭的公司”,尤其點評機制推出后,有觀點稱,脈脈對究竟是給公司制造麻煩,還是在解決問題?

    林凡:大家能這么想,我是非常理解的。客觀來講,在做大量溝通之前,很多企業認為我們就是在制造麻煩,但我們跟企業真正一對一坐下來溝通,會發現大部分是誤解。

    我說一下我的邏輯。首先,企業爆發的問題是不是客觀存在的?制造麻煩還是在解決問題,核心在于:是我們讓員工去產生了這樣的負面,還是公司本來有負面,員工只是缺一個渠道去表達?如果沒有脈脈,難道員工不會發微博、上知乎上?不會在B站上發個小視頻黑你嗎?都有可能。

    其次,在脈脈還有身份認證,有公司身份認證的用戶發言相對更負責,可信度更高。我們實際在這幫助企業做了信息篩選和過濾。因為脈脈現在效率比較高,很多人都在脈脈上表達觀點。但你不能認為這是我們在制造麻煩。

    什么才是解決問題的態度?如果我們有事不怕事大,要讓全世界知道,這才是推動事情沖突的上升:脈脈為什么要做一個同事圈,只有認證的員工才能討論?如果我們想要事大,做個廣場所有人發言就好了。我們希望大家在同事圈內部討論,我們跟企業的溝通希望家丑不要外揚。

    所以,去解決問題是我們的初心,但企業問題被暴露時,確實很多人是會有誤解的。所以我們也在不斷的跟大公司們溝通,也不斷的在跟媒體溝通。

    《潮頭》:比起麻煩,人們更討厭告訴他麻煩的人。那么,脈脈有沒有一套輿情監督機制,可以對企業進行一個內部預警?

    林凡:基本上都是企業在做這樣一個事情,不少公司的CEO基本上都是脈脈的用戶,都在刷脈脈,看看公司內部的情況,然后他們也帶動高管團隊、hr團隊都對脈脈非常的關注。

    二、吃瓜群眾,到底能不能掛上馬甲去脈脈發“謠言”?

    《潮頭》:一些媒體質疑稱——自己用拼多多信息在脈脈注冊了一個賬號,可以輕松逃過了審查,掛上馬甲就可發言。你怎么看?

    林凡:其實,這些人是用拼多多公司信息注冊,個人沒有認證。脈脈的認證用戶和非認證用戶的使用權限是不同的。非認證用戶無法進入同事圈,無法做公司點評。當然在所有社區的發言也不會有“公司身份標簽”的背書,信任度會打折扣。

    掛上馬甲的賬號并不在脈脈的點評系統里,而是在社區里。當然,從社區角度來說,我們會考慮進入門檻,會邀請大家都進來,填上公司和職位。在社區討論時,我們確實沒有強制去做一個認證:如果你就非說你是拼多多的員工,也是可以的。但不會有系統顯示的公司身份標簽,就像微博不加V的用戶一樣。但這個問題也讓我們觀察到,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們的產品。我們允許你還是可以這么寫,但在發言的時候,我們會提醒別人“這個人的身份未必是真實的”。但在我們認為比較重要的產品上面,比如同事圈、點評機制,會需要郵箱等認證的限制。

    《潮頭》:以后點評機制會有強制認證?

    林凡:點評是肯定強制的,點評和同事圈都是強制的。

    《潮頭》:會不會影響用戶發言自由度?

    林凡:我們現在認證的比例大概是百分之七十幾,大多數人都在認證。

    三、脈脈點評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

    《潮頭》:脈脈點評機制所有爭議,核心聚焦兩點:第一,點評機制對企業來到底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第二,點評機制到底能不能解決招聘市場的頑疾?

    林凡:是不是真需求是個很好的問題。我做產品很多年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判斷:如果你推出來一個功能,有人罵,這就是一個真需求。為什么?隨便舉個例子:你會去罵一個委內瑞拉推出的政策嗎?你不會的,因為他對你沒影響。當對你有影響的時候,你才會去挑這個制度和事情的問題。

    假設一下,今天罵脈脈的人,其實很多是行業或者企業的人。但是用戶怎么看待呢?如果你去看一下微博的評論、脈脈社區的討論,很少看到用戶在罵這個功能。用戶一般都在討論,如果(脈脈點評)能更準一些,如果能更多一些,那就更好了。用戶會有一些期望值。

    另外,如果沒有需求,用戶就不會做出這個(點評)選擇。如果用戶不需要看點評就可以去找一個工作,對他來講不會有影響,那對友商也不會有影響,對企業也不會有影響。所以我們判斷:但凡有一個產品功能出來以后有爭議,有人給你提建議,有人批評就是好事。

    《潮頭》:所以你認為越有爭議,別人罵得越猛,產品就越好。

    林凡:當年淘寶被很多人罵假貨,拼多多假貨,京東次日達到不了等等——許多功能在互聯網有非常多的爭議的時候,其實代表大家確實有這個需求,所以大家關注這個需求。

    《潮頭》:有觀點稱,脈脈的點評機制業務還沒成熟就輿論造勢,牛吹太大才被攻擊?

    林凡:分兩層。一是我們也看到了很多用戶對點評機制的質疑,但是質疑的背后不是我們真的有問題,而是我們的很多做法別人不了解。比如他們對身份認證的規則,以及我們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憑空想象做了一些質疑。

    二是,新產品推出一定是不完善的。任何一個產品,包括以前我們看消費端電影的點評,餐館的點評,在購物的點評等等,都是長期完善的一個過程。我們自己知道現在尚不完美,但是今天需要跟大家一起來共創這個事情,今天有很多的用戶給我們的反饋,我們覺得很有道理,接下來會去持續的完善和改進。

    因此,如果沒有大家這么多的疑問、質疑,有的時候我們可能還得一點一點地去改。但我們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給用戶提供一個好的產品,所以我們很歡迎所有人的這種監督批評,我們就馬上去做,動起來就去把它改好。

    《潮頭》:你先前回應中說,招聘市場幾十年沒有改變過根本局面?

    林凡:我們感覺脈脈點評做好了,肯定能解決招聘市場的頑疾。但做好點評,我覺得還得有兩三年。甚至,我們今天引領了這個事情(點評),一年半載后可能有很多友商也會跟進。現在我們看到,友商們內部也在開各種各樣的會議,在討論點評機制。曾經,友商也提過跟老板直接聊,所以今天很多公司都在跟老板直接聊。如果做的事情方向對了,就會帶動整個行業。

    《潮頭》:所以上次評機制出來之后,你朋友圈還cue了一下某友商。

    林凡:是的。

    四、脈脈點評機制,真能幫助人們找到喜歡的公司?

    《潮頭》:如何用主觀的點評,去抹平企業與個人客觀存在的信息差?

    林凡:舉豆瓣做個類比。電影好不好看,人們喜不喜歡看是一個非常主觀的事情。但豆瓣把評價電影的維度劃分得比較清楚,比如科幻片、動作片、文藝片等很多不同的維度。我之前說大家求職會有信息差,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因為大家都沒有用維度來思考問題。

    人們選擇企業有很多種不同維度。有人看這個企業錢多不多,有人看個人能不能成長。還有人說:我就是摸魚的,但是我非常看重團隊的氛圍。如果我們提前做好關于公司各個維度的主觀點評,就會告訴用戶在具體場景下,這家公司感覺是好還是感覺不好。

    所以我認為所謂的標準化、客觀化,最后在脈脈的上面只做兩件事情:第一是把企業的維度梳理清楚。第二,我們盡量讓每一個人主觀的內容和文字評價,留在這個平臺。

    《潮頭》:現在豆瓣,一些網友看點評的時間超過看電影。

    林凡:是的。有很多豆瓣上特別高分的文藝片,我看完以后都難受的要死,我為什么挑了一個這樣的片子看。我發現適合看豆瓣的分數從5分到7分,再高分我也消受不了。我是來休息的,我是來看爆米花電影的。

    《潮頭》:馬云說,員工辭職就兩個原因,一是錢沒給夠,二是干委屈了。

    林凡:其實比這多一些,但是這大面上也是對的。

    《潮頭》:抹平企業和個人信息差,達成用人方和求職方利益最大化的最好方式,你覺得就是脈脈的點評機制?

    林凡:對,我覺得就是。有不同的公司評價維度,以及每個維度下你能夠體會到別人的感受,基本就能夠把信息差大幅度減少。

    《潮頭》:為消除信息差,脈脈點評是否會建立企業和個人的直接聯系通道?不是投遞簡歷。

    林凡:當然。我們現在已經建立這個通道,企業的企業號跟點評的用戶可以去做一個溝通。并且,現在如有不實的謠言,企業可以實名澄清,他既可以點對點,也可以點對面溝通。接下去我們會再觀察,如果有更多用戶的反饋,我們就會去優化溝通機制。

    《潮頭》:企業會繞過你們嗎?

    林凡:這個沒有辦法保證。從大面上來講,我們認為企業還是會希望通過我們去溝通的。

    《潮頭》:如何保證脈脈點評信息的客觀性、真實性?上次你只給了一個方向性回應,那具體機制是什么?

    林凡:我們倒沒有一定要保證每一條點評的客觀性。點評其實是偏主觀的,我覺得聚合足夠多的點評實現相對的客觀性,讓整體點評變得可參考。大體來說,我們主要有產品機制和運營規范,還有內容規范。

    產品上,唯一昵稱、實名認證,企業郵箱認證等,這些能保證員工身份的真實性。第二,脈脈點評時設定了只有前員工和現員工才能夠點評。第三,是允許企業能夠針對性的去做回應和澄清:如果真是不實的信息流出,企業可以去響應這件事情。第四,我們還有一個社區的價值觀體系,價值觀標簽的體系。

    此外,我們還有一整套的運營規范。比如,如果你是純辱罵性質的、情緒表達性質的,沒有涉及到一些事實的描述的帖子和評價,是不能夠發布的。在規則治理底線上,我們會去做這個事情。如果有投訴,我們也會按時處理。

    在內容引導上,客觀來講,你對一個公司的評價,如果用戶是自發的來,很多時候是因為不滿。我覺得這是人性,也是一個事實。但如果我們在用戶點評時做一些引導,比如對新員工去問:“你為什么加入這家公司?”用戶回答問題發生點評時,其實就是在說好話,因為他不可能罵一家公司然后還加入了一家公司。所以,我們把各種聲音都放到點評體系里,讓大家看到一個相對完整的事情。

    《潮頭》:脈脈點評機制或許能對相應企業有震懾和糾偏的作用,可有人也會質疑:你脈脈憑什么來做執法者?

    林凡:我覺得我們不是個執法者。比如你作為媒體,媒體是個執法者嗎?我覺得我們也在做(媒體)類似的工作,我們不是在做執法者。

    五、我在脈脈點評東家,會被公司揪出來開除么?

    《潮頭》:之前拼多多員工事件,以及你們與B站的官司,會不會影響到脈脈對用戶信息的安全保障?

    林凡:沒有。一方面我們通過技術手段盡可能的保證不會被意外攻擊,或者什么樣的方式被企業拿到這個信息。另一方面,我們也非常堅守司法的底線,企業或者其他的人來找我們,不管多尷尬多艱難,我們都會頂住這個事情。但是,如果最后司法要求,我們才會提供信息。

    《潮頭》:如果企業找你們要員工信息,你們頂不頂得住?

    林凡:我們肯定是堅守住的。如果我們沒有堅守住,今天我們就不是那些大公司的敵人了。為什么他們這么討厭我們?以至于今天有很多我的好朋友,朋友見到我就說:每次別人都問他,你跟林凡比較熟?就算小川(搜狗公司CEO王小川)找我的時候,我們都沒有同意。然后小川說我也能理解,就這樣吧。

    《潮頭》:所以客觀上會得罪一些人。

    林凡:客觀上會得罪一些人,我覺得這個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果我們要堅持我們的底線,有的時候朋友間也稍微有一點尷尬。

    《潮頭》:用戶實名點評公司,對他的信息安全會不會有影響?

    林凡:如果他實名的時候,他一般來講都是會寫好的東西的。只有像勇敢的騰訊實習生那樣:咱就實名懟你企業,然后我順轉身就離職了,這也可以。

    《潮頭》:匿名更大膽,實名更謹慎,人性使然。

    林凡:對,所以我是覺得我們是把選擇權交給用戶,然后用戶最后很可能是90%還是選擇用昵稱來發表,10%的人會用實名,因為實名也有場景。

    《潮頭》:在脈脈上面匿名發言,脈脈后臺能不能看到我們的真實信息?

    林凡:從技術角度上來講肯定可以,因為我們要給司法機關提供這個信息。我們后臺肯定是能看到的,但我們內部是有規則的,如果有人查這個信息,那么我們就開除。

    《潮頭》:以免員工以權謀私?

    林凡:是的,我們會有一些技術的陷阱,就是在我們員工要查(企業)信息的時候,就會被我們捕捉到身份。一旦被觸發,就是開除。這時候他還要做這件事情,就會有壓力。

    《潮頭》:你先前談到脈脈上很多“謠言”變成了預言。隨著影響力的擴大,監管是否會介入內容審核?

    林凡:我們一直都在國家的良性管理的策略下運營。我們現在就是跟國家配合,尤其(內容)是否違法違規這塊一直都會跟國家有配合。此外,職場、公司相關的信息,我們肯定還是比較獨立地去經營和發展。

    六、搞脈脈,到底賺不賺錢?

    《潮頭》:有人說,脈脈的會員機制好像運行得不太好。

    林凡:是因為對我們企業服務得太好了,所以顯得好像個人會員少了一點點而已。

    《潮頭》:高情商的回答。現在脈脈的盈利狀況怎么樣?

    林凡:我們沒有披露具體數據。但在收入層面,我們年對年能在百分百以上的快速增長。實際上,脈脈的盈利機制現在已經基本跑通了:整個社區形成的用戶的活躍,商業側通過招聘、會員、廣告的商業模式來完成變現,這是我們完整的商業閉環。

    《潮頭》:招聘、會員、廣告業務盈利占比大概是多少?

    林凡:現在差不多是3:2:1。

    《潮頭》:和你之前提出的1:1:1有變化。

    林凡:那是兩年前的狀態。以前甚至是1:2:3,現在變化最大的收入板塊就是招聘業務。

    《潮頭》:脈脈點評機制是否已經有配套的變現方案?服務的主體到底是企業還是個人?

    林凡:我們并沒有想通過點評機制產生一個盈利。點評的推出,單純就是為了讓c端有更好的體驗,讓用戶能了解到企業更充分的信息。其次,我們服務好用戶自然會服務好企業,用戶脈脈上如果都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企業招到的人也會符合自己需求。

    《潮頭》:現在赴美上市計劃是否有變?

    林凡:我們等到企業發展的正常的結果就可以了,不用特別去預測。

    《潮頭》:投資方是否會對你們有壓力?

    林凡:沒有,投資人對我們一直都是比較支持的。大家最關注的事情是業務能否幫助用戶和企業創造價值,脈脈是不是在持續地規模化。

    《潮頭》:12年創業到現在,你覺得脈脈有哪些大的轉變?

    林凡:一個是2014年,產品上我們從工具轉成社交。另一個是2017年我們基于增長層面,做了一個好友的邀請機制。而第二次大的產品變化是在2020年,我們從社交重新定義為社區,從一個關系導向定義為一個內容導向。這是我們在產品層面真正大的變化。

    《潮頭》:經歷這么多的轉變,是不是因為脈脈定位模糊?

    林凡:如果客觀來回答,答案是“是”。

    以前我們確實沒有對業務本質想得特別清楚。當時從工具轉社交,在那個節點是個誤判。客觀來講,當時真正該轉的是社區。所以我們多年走下來,以前可能都是在產品維度上面去做思考,到19、20年的時候,真正從戰略的角度上面來思考這個問題,尋找它背后的經濟學原理的時候,才真正把這個事情想明白。社區這件事情是我們未來很長的時間里,一個清晰的定位。

    《潮頭》:是什么時候,什么契機突然一下就想通了?

    林凡:我覺得真正觸發這件事情的,是我們當時跟阿里學習整個戰略組織的課程。當時他們講的經濟學原理,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但又覺得很不過癮。后面還看了王慧文給清華寫了一個清華產品經理課,后面還找老王也交流過一次。我把這個事情理解完了后,才知道在產品、需求維度再往上一層,是戰略維度,是對整個商業模式的理解。這時候,我們才真正才理解什么是商業模式的思考和判斷。兩個東西串在一起,2020年我把這些事情想明白。所以我當時還寫了《我用10個億“買”來的教訓》的一篇文章。

    七“友商模式值得借鑒,不能說一無是處”

    《潮頭》:你先前回應:“現在的招聘行業營銷概念變化多端,但是問題卻越來越多。”你是不是覺得招聘行業出了這么多問題,很多友商都有責任?

    林凡:我覺得這不是友商的責任。其實招聘行業很多的問題,是用戶的需求在社會快速演進中沒有得到及時解決。這是關鍵所在。2010年前,企業基本有絕對的主導權。2010年到2020年,企業和人才地位稍微對等。于是,幫拉不下臉面雙方撮合的獵頭行業,過去10年有了巨大發展。另外,因為過去十年兩邊地位對等,用戶才能跟老板直接談。當然,今天還有很多人抨擊,哪有和老板直接談,稍微大點的公司老板不會愿意。不過,2020年往后人才的地位繼續提升,大家開始挑公司了。為什么點評機制出現,就是市場的變化慢慢地引起整個變化。

    《潮頭》:那你覺得現在友商的模式怎么樣?有什么借鑒之處?

    林凡:肯定有借鑒的,不能說一無是處。我自己把招聘分成三個層面:第一,你要有足夠多的職位,足夠多的公司在平臺招人,如果沒有,空談模式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第二,有了這么多的招聘需求的時候,招聘平臺和招聘公司雙方都要響應快。第三,我們信息要對等、要充分,求職人群和招聘公司才可以有很好的選擇,這考驗的是信息真實度和豐富度。

    因此,我覺得友商們走這么多年,能把很多企業都吸引到自己平臺,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現在,脈脈稍微往前走了一步:把信息的豐富度,這個事情通過點評模式往前邁了一步,但是并不代表前面兩層我們就可以跳過。

    《潮頭》:多、快、好、省。

    林凡:我們現在覺得這“多、快、好”,還沒到“省”。因為“省”這件事情,這是一個重大決策,就業這是個人生的重大決策,其實沒有必要強調“省”那件事情。

    《潮頭》:Boss直聘的風波一直沒消除,新用戶注冊不上,今年春招期間脈脈開始發力招聘市場,是否和他們空缺出的一部分市場有關?

    林凡:我們跟他們沒關系。因為我們專注的是偏中高端白領的招聘市場,這上面我們是有明顯的優勢。不過,我們觀察到招聘市場很多的友商在非常積極做廣告,很多新玩家介入,都跟Boss直聘(缺席)有關系。比如,快手、頭條、美團都開始進入招聘市場,包括58還做了一個趕集又進到這個領域。

    《潮頭》:拼多多告訴我們五環外的中國很大,下一步脈脈的服務人群是否會下沉?

    林凡:我們未來的兩年到三年,可能還是先服務五環內的人群。實際上,我們現在也只有一些行業的人群服務得還比較好,還有很多其他行業的人群還不行。所以我們想先做行業的橫擴。職場有一個特質,越頂上的人影響的人群規模就越大。如果我們能服務好CEO,雖然中國的CEO可能只有幾百萬人,但是這群人能帶來幾千萬人甚至幾億人的影響和幫助。雖然我們也在做往下走的產品探索和嘗試,但目前這個還不是我們最重要的事情。

    八、“做了十年很辛苦的事情,但會覺得特別值”

    《潮頭》:脈脈現在哪些地方還可以優化?

    林凡:今天脈脈的氛圍、溝通方式,我覺得還可以。我們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把我們的業務成長的速度變得再快一些。對于員工來講,一方面他們在這公司有氛圍的感受,另一方面他們在實實在在的成長。成長來自于收入待遇和工作能力。一個公司發展的速度越快,那么這兩部分的成長就越強。這是我們現在持續優化的地方,就是如何發展的更快一些。

    《潮頭》:你從搜狗出來創業快10年,覺得脈脈帶給行業最大的價值是什么?

    林凡:最開始的商業世界是殘酷的。從“員工都是工具人”到“我們要付足夠多的錢給到你,讓你當好一個工具人”,其實,整個互聯網把高薪這件事情干起來了。雖然,在90年代,大家連高薪都沒有。不過,現在每一個人更被尊重,更被認同,更被認可。這個過程中,脈脈有很大作用:我們讓員工意識到,原來老板這么要求我996是不對的。

    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社區,事情不會推動的這么快,不會被推行的這么廣。在推動整個職場文明進步上,我們雖然成為了很多大廠的“公敵”,但我們就是在監督他們,在校正他們在往更正確的方向去走,這其實是我自豪的一件事。

    我更自豪的是脈脈給千千萬萬的職場人,帶來了職業生涯的變化。我們看到了很多從別的行業的人進入到互聯網,也開始見證非常多互聯網的人進入到了其他行業。我們改變了無數的職場人的職業路徑,這是極其有成就感的事情。我認為這比帶給行業的改變要大得很多。

    今天脈脈有很多粉絲。我有時走在路上,會突然間被認出來,他們就會特別激動的跟我講脈脈幫助他做了什么事情。看到用戶身上那種閃光的、很興奮的感覺,你就會覺得雖然你做了10年很辛苦的事情,但會覺得特別值。

    《潮頭》:最后一個問題,不妨再虛一些。未來,你希望脈脈變成什么樣子?

    林凡:第一個我跟大家描繪一個景象,我們的愿景是10年成為中國職場的第一入口,我們的使命是叫成就職業夢想,我經常跟我們的員工在描述:10年以后,我們走在中國的大街上面,你的周圍的朋友,街上碰到的陌生人,只要他在職場的都會跟你講,我在用脈脈,脈脈幫助我解決了工作上面很多的問題。第二個我們10年內有一個愿景,我們希望脈脈能夠服務101個國家,能夠幫助到全球的白領。【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網易科技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周末人物】脈脈CEO林凡:別誤會,我們不是大廠的敵人
    脈脈成為互聯網大廠公敵?法律訴訟不斷 頻遇用戶信任危機
    職場社交平臺脈脈完成2億美元D輪融資 DST領投
    就憑這些“流氓”行為,脈脈還能撐到上市那天嗎?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