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汽車新聞》報道,近日,《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獲得眾議院通過。這份法案被美國包括英特爾在內的一眾半導體和芯片制造廠商關注。該法案的要點是為半導體產業提供52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此外,該法案還提出,美國政府將在未來六年內投入450億美元,緩解供應鏈短缺的危機。
就在美國公布這項法案后沒幾天,歐盟委員會也通過了《歐洲芯片法案》,旨在加強歐盟半導體生態系統,確保芯片供應鏈彈性和減少國際依賴。歐盟方面表示,半導體芯片作為數字技術的核心,對于歐盟工業和社會至關重要,對于推動歐盟綠色和數字化轉型不可或缺。
面臨的威脅
對于美國和歐盟來說,近幾年,半導體市場份額近幾年一直處于一個較低的水準。
《底特律時報》報道稱,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制造業中的市場份額從1990年的37%穩步下降到現在的12%左右。而歐盟半導體產業占據全球半導體市場份額的10%左右,近年來,發展趨勢也在減緩。
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表示,新出臺的法案中最“緊迫的需求”是520億美元用于國內芯片生產,因為全球芯片供應短缺對包括汽車行業在內的行業經濟影響巨大。同時,她表示:“我們不能再等了,我們落后太多了。我們之所以處于如此危險的境地,只是因為我們過度依賴中國臺灣為我們制造最先進的芯片。”
《福布斯》指出,美國政府出臺法案的目的是希望讓美國半導體制造業的市占率回升,減少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依賴。但就目前而言,美國的半導體供應鏈并不完整。如今,美國本土僅保留了芯片設計、軟件開發、品牌推廣等利潤高、污染小的環節。對于需要密集勞動力的半導體制造,基本上已轉移到東南亞完成。現在,大多數制造業集中在中國、韓國和東南亞地區。
根據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發布的數據,全球80%的芯片是在亞洲制造的。東南亞是科技公司重要的測試和封裝中心,在全球半導體測試和封裝市場的占比達27%。
歐盟方面對于半導體產業的目標是希望到2030年,歐洲生產商可以生產全球20%的芯片。
“《芯片法案》可以提升歐盟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在短期內,它將使歐盟能夠預測并避免供應鏈中斷,從而提高對未來危機的抵御能力;從中期來看,它將有助于歐盟成為芯片戰略市場的領軍者。”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表示,歐洲的芯片制造商將有“可觀的投資”,在已從各國國庫中撥出300億歐元的基礎上,再動用120億歐元的公共和私人資金,總金額將達到420億歐元。
質疑的聲音
雖然兩大經濟體對各自出臺的芯片法案都自信滿滿,但外界的質疑聲也接踵而至。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表示,就算歐盟和美國“砸大錢”建立本土供應鏈,也不一定就能成功。
《福布斯》指出,美國半導體供應鏈危機不僅僅是因為產能跟不上,還存在工人流失、管理不夠精細化等一系列問題,單憑520億美元的撥款并不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另外,美國有許多行業都把制造的重心放在了其他勞動力密集的國家和地區,以此降低成本。如果美國堅持在本土新建芯片工廠,并不意味著美國制造就能夠獲得競爭力。根據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的預測,美國新工廠的十年總成本比亞洲高出25%-50%。此外,據業界評估,如果世界各國都各自發展本土芯片供應鏈,將會導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分裂,并且會導致半導體產品增加35%-65%的成本,對全球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
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對歐盟的《芯片法案》表達了看法:“歐盟對芯片產業的支出規模還不到500億歐元,對比中、美、日、韓等國的投資,顯得‘太小氣’了,想要以此突破高端芯片生產工藝是不可能的。”他認為,歐盟最好不要考慮僅憑自身就能達成產業鏈快速發展的目標,最好組建一個芯片產業聯盟。
《福布斯》指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目前缺芯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晶圓的產能不足。而晶圓制造擴產需要的時間跨度較長,一座新的晶圓廠房至少需要1-2年的時間才能建成,對目前的缺芯問題貢獻不大,短期內看不到回報。【責任編輯/常琳】
來源:上觀新聞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