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缺芯”仍未緩解,大眾在華轉型進入“陣痛期”

    芯片短缺的風波仍然在影響全球車市,但大眾汽車集團卻有了明年增加產量的計劃。

    據外媒報道,大眾汽車集團(下稱“大眾集團”)總部沃爾夫斯堡工廠的工會主席Daniela Cavallo近日透露,2022年,大眾汽車在沃爾夫斯堡主要工廠的汽車產量預計將增加約43%。與2021年相比,大眾總部工廠的汽車預期產量雖有顯著的提高,但仍會受到半導體短缺的影響。

    “缺芯”問題仍未緩解

    據悉,今年大眾集團預計沃爾夫斯堡總部工廠的汽車產量約為40萬輛汽車,低于Daniela Cavallo此前提及的最初目標100萬輛。

    據Cavallo介紹,盡管情況預計將在2022年有所改善,同時芯片供應將有所緩解,但工廠仍會感受到芯片短缺帶來的影響。大眾集團曾預計明年上半年的供應形勢仍將非常不穩定。Cavallo稱,“沃爾夫斯堡總部工廠明年的汽車生產計劃還沒有敲定,但目前預計該工廠2022年將生產約57萬輛汽車,較今年產量增加近43%。當然,這也仍存在風險。”

    大眾集團或將增加產量的消息一出,也備受業內關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今缺芯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全球車市,豐田等其他車企都是在公布減產計劃,而此時大眾集團卻宣布提升產量,如此布局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這是否說明大眾集團已有了應對缺芯的明確措施,不再受到缺芯問題的影響?

    12月16日,德國《經理人雜志》就報道稱因為芯片短缺,大眾集團今年的汽車產量預計只有900萬輛,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持續的半導體供應問題,大眾預計2022年的汽車產量將比今年更少,且該公司正在為目前的芯片短缺可能至少持續到2023年初做準備。

    而在大眾集團公布的未來戰略中,2022年的年產目標為1000萬輛,2023年為1100萬輛左右,但有內部消息顯示,最壞情況下2022年的汽車產量甚至只能達到800萬輛。另外,集團高層預計,芯片危機可能會使情況惡化,尤其是核心品牌大眾乘用車和子公司斯柯達。據媒體報道,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最近就芯片問題與博世進行了交談,但并沒有取得理想中的結果。據悉,博世暫時無法滿足大眾的芯片訂購量,還希望大眾能保證在近期內的訂購量比原計劃少30%左右。

    不難發現,大眾集團并沒有擺脫芯片危機,對此汽車分析師任萬付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大眾集團沃爾夫斯堡工廠的產能約為每年80萬輛,而在2021年生產了大約40萬輛,產能利用率約為50%;2022年提升43%,計劃生產約為57.2萬輛,產能利用率約為72%。大眾沃爾夫斯堡工廠在疫情、芯片等沖擊下,產能利用率比較低,因此在部分解決芯片的問題后,提升產能利用率以降低虧損,也是正常的。從目前來看,全球疫情仍存在反復,大眾集團現在的計劃能否實現還存在不確定性。”

    在華轉型需度過短暫迷茫期

    在電動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變革里,對于大眾集團這樣的傳統車企代表來說,壓力更加巨大。大眾集團發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當季營收569.3億歐元,同比下降4.1%,營業利潤為25.96億歐元,同比下降18.44%,營業利潤率則從去年的5.4%下滑至4.9%。第三季度大眾集團的全球交付量為197萬輛,同比下滑24%,前三季度在中國市場共交付汽車255萬輛,同比下降4.1%。

    進入12月,大眾集團也開始了一系列的人事調整。12月9日,大眾監事會宣布集團CEO赫伯特?迪斯連任,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則由貝瑞德接替。盡管迪斯仍然連任,但這背后卻有著巨大壓力。迪斯連任的代價就是“話語權削弱”,他的工作重心轉向集團業務。而大眾汽車品牌CEO貝瑞德新加入董事會,接管核心業務大眾汽車的管理。

    回歸到中國市場,盡管還未公布現任大眾中國CEO馮思翰的具體離任時間和下一步工作安排,但馮思翰的離任也被業內猜測是由于大眾在華業績不佳和電動化轉型緩慢有著直接關系。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大眾中國旗下兩大合資企業,一汽大眾與上汽大眾累計銷量約為293萬輛,同比下降約10%。而2020年,大眾在華銷量更是下跌到385萬輛,同期下滑9.1%,跑輸大市的6.8%。

    對于大眾中國的業績問題,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曾坦言:“一方面是總部對中國區策略的影響,一方面是中國市場環境的變化,而作為跨國企業的中國區負責人,其職權范圍要看總部給予的空間,并非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全力推動,再加上中國乘用車市場近年來起伏很大,還要疊加新能源和本土品牌的因素影響。”

    2021年年也是大眾集團電氣化轉型的關鍵之年,目前大眾在華推出ID.3、ID.4(包含上汽大眾ID.4 X和一汽-大眾ID.4 CROZZ)、ID.6(包含上汽大眾ID.6 X和一汽-大眾ID.6 CROZZ)共五款車型,但成績并不理想。整個上半年,一汽-大眾ID.4 CROZZ以及上汽大眾ID.4 X加在一起的累計銷量僅6000余輛。

    ID.系列在進入9月之后,銷量情況才有所好轉,開始突破萬元門檻,ID.3在10月22日上市之后共售出1000余輛,第一個完整銷售月份11月則為2646輛。整個ID.系列電動車交付量從6月份的3415輛上漲至11月的14167輛,累計銷量約為5.5萬輛。對比ID.系列在歐洲市場今年前三季度的銷量已超過22萬輛的成績,ID.系列在華的表現確實有些動力不足,但這并不代表大眾集團沒有轉型的實力。

    業內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最大市場,車型選擇眾多、發展周期較長,已成為所有品牌發力電動的沃土。與此同時,國產品牌的崛起正不斷侵蝕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在汽車行業,誰也不會懷疑大眾集團的資金和技術實力,但‘大象轉身’從不容易,不但要應對不確定性,比如研發生產的巨額投入和等量風險等,還要時常總結和反思自己在每一個關鍵發展階段的經驗與不足。要給大眾集團時間,像大眾集團這樣的車企,是汽車電動化大潮中的中堅力量,它們有著海量的核心技術和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在度過短暫的迷茫期之后,或將爆發出巨大能量。”【責任編輯/常青】

    來源:華夏時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缺芯”仍未緩解,大眾在華轉型進入“陣痛期”
    大眾中國CEO馮思翰:的確會離開中國
    大眾CEO警告員工:不趕上特斯拉就會丟飯碗!
    【財報】受半導體芯片影響,大眾集團三季度營業利潤下滑4.9%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