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周末報道】誰殺死了雙十一

    意外冷清。


    這是有史以來交易額增速最緩的一屆雙十一。


    來自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1年雙十一全網交易額同比增速僅為12.2%,這是12年來最低增速。從全網包裹數上能進一步感受到消費者“熱情下降”,雙十一當天全網包裹數僅為11.58億個——只勉強高于2016年的成績。(2016年雙十一全網包裹數為10.7億個


    大廠的賬面成績并不難看,但難掩“疲態”:天貓雙十一總交易額為5403億元,同比增長8%,在過去四年中該增速平均保持在26%以上;京東累計交易額為3491億元,同比增長29%,而在2018和2019年京東該數據增速分別為26%、28%。


    兩個外因,成為一部分從業者的借口。


    首先是10月底相關部門對電商平臺雙十一的短信營銷行為做出了明確限制,以及在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生效。短信營銷和基于個人信息的大數據手段,在過去幾年被視為電商的“營銷前鋒”“科技尖兵”,不可否認這些改變重塑了電商生態,但絕非雙十一遇冷的根本問題。


    容易被忽視的是,這并非雙十一13年歷史上的唯一一次遇冷


    在2012年和2016年,雙十一也曾兩次遭遇危機:2012年夏天的一系列電商平臺虛假促銷事件,差點讓這一年的雙十一難以為繼;而在2016年受限于逐漸高企的流量價格,一部分品牌和網店開始對傳統“貨架電商式”的雙十一說“NO”,而這成為了直播帶貨誕生的源動力……


    這就像雙十一的一場“周期律”一般:大約每四年一次,這場中國電商世界的最大群舞便需要重排。而隱藏在這組周期律背后的關鍵詞是平臺在消費者與品牌間的博弈,以及圍繞流量紅利的利益再分配


    雙十一的第三次危機


    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大廠運營相關人士告訴虎嗅,疫情因素延遲了早應出現的“雙十一危機”,或者說“電商危機”。


    他直言,2021年的雙十一寒冬,本質源自2018年多個平臺政策的改變。在2018年,多個平臺組團改變了促銷補貼政策。在2018年之前,雙十一以“打折+贈送+超低價”為主要賣點,但是2018年之后這種模式改為了“滿額減免+預付模式”。


    “這是一種明顯討好B端品牌方的策略,因為花錢在平臺買流量的是這些大B。但顯然,這種復雜的促銷模式,會降低消費者體驗感。”這位人士甚至指出2021年的“熬夜下單”模式,是這種策略的持續:任何有良心的產品經理都會明白,讓C端用戶熬夜,是會直接降低用戶體驗的,但對于B端客戶而言平臺提供了更長的用戶時長。


    在一些老派互聯網大廠人眼中,這已經不是最初的雙11了。


    “2009年的雙11是什么樣子?”一位上述“老派”人士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在2009年最早的一次雙11活動中,參與平臺的品牌方不足30個。這是一場典型的C端消費者狂歡:大部分商品的折扣低至3~5折,甚至還有部分商品匹配了買一送一、買一贈三的策略。


    這種真正讓消費者嘗到甜頭的雙十一綻放出了超凡的魅力:當時某平臺雙十一單日交易額超過5000萬元,相當于日常單日交易額10倍。


    一位不愿具名的產品經理直言,2021年雙十一成績出來后,太多人在叫囂“雙十一已死”,但他覺得,如果重新恢復到“最低三折、一口價五折”的時代,雙十一的成績可能繼續翻倍。


    問題在于,品牌(貨源方不愿意繼續這種古典主義的雙十一,甚至平臺可能也不愿意。在今年8月的一次小范圍交流活動上,某平臺業務線負責人透露,電商平臺的最重要收入來源是具備投放實力的品牌方和大店主——他們愿意去購買流量產品和推廣優化類產品。


    “C端用戶并不直接給平臺做貢獻。平臺的收益主要來自于保證金、流量推廣費以及一部分類似銷售額提成的費率收入。”上述人士告訴虎嗅,這種收入模型意味著,平臺本身的利潤和品牌(或者店主)的投放及銷量息息相關,而投放和銷量在電商平臺上本質上都是流量生意。


    這位人士直言,雙十一的集中效應,意味著每一年雙十一,其實都是電商平臺整體模型和策略的大考。“在C端用戶和B端用戶之間,有一個微妙的平衡,電商平臺思考的就是不斷調整這個平衡點。”


    古典主義雙十一(直接干脆的三折、五折模式)之所以被放棄的原因是:對平臺而言,這種粗放的流量策略沒法壓榨出流量的最大價值,以及對于品牌(店主)而言這種質樸的模型可能對傳統店鋪渠道是巨大沖擊。曾有服裝品牌在2010年前后參與過電商平臺雙十一大促,但在之后迅速退出。其原因是過低的活動價格,讓一部分線下渠道經銷商大為不滿,甚至認為這導致了“破價”。


    古典主義雙十一在2012年左右有過一次大危機。那一年的電商大促已經不那么“質樸”了,當時出現了多起圍繞虛假促銷、虛假活動的事件。在最嚴重的階段,甚至有平臺開始擔心這一年的雙十一會被按下暫停鍵。更大的危機來自用戶,從這一年的交易額增速不難看出,2012年消費者對雙十一這件事開始“懷疑”。在2012年部分機構的調查中,消費者對雙十一最大的擔憂來自于“虛假促銷”“質量存疑”。


    本質上,這給之后的所有雙十一敲響了警鐘。2012年的敲打,確實讓部分電商平臺迷途識返,2012~2013年這些電商平臺都開始嚴打虛假促銷,這也間接開啟了雙十一的一段新時代:2013~2016年雙十一交易額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態勢。以天貓平臺為例,2016年天貓雙十一當天交易額突破1207億元——這幾乎是2013年的3.5倍。


    一個側影可以作為這段歲月的見證:物流的飛躍式發展。2016年雙十一的物流訂單高達6.57億單,而在2009年雙十一當天的物流訂單量僅勉強超過1000萬單。幾大物流公司也紛紛在2016年前后完成資本化,猛然看去,這幾乎是一個完美時代


    但新的危機,再次敲響了2016年雙十一的大門。一些小品牌和店主發現,自己已經不適合參與雙十一大促了。一位日后轉型主播的店主曾在采訪中透露,2016年平臺的流量價格已經是幾年前的數倍,對于他們這些小店主(相比于大品牌和大店而言在雙十一期間的投放回報比已經較低


    實際上從2016年雙十一交易額的增速下降現象上,能夠看出一些端倪。雖然2016年雙十一的賬面成績非常亮眼,但這一年的交易額同比增速卻是過去幾年中最低的。實際上從2013年到2021年之間,只有2019年和2021年交易額同比增速低于2016年。


    值得玩味的是,直播帶貨,恰恰是這一年平臺給出的“藥方”。某頭部主播,在2016年由于自己網店數據下降及增速陷入“遲滯區”而試著直播帶貨,她曾公開表示,當時她之所以會去嘗試直播,正是因為平臺許諾了流量扶持——對于愿意配合平臺嘗試直播的店主,給予部分流量資源。


    “消失”的主播和雙十一


    “刷單死,不刷單亦死。”


    這是10月初,一位膠囊飲品創始人向虎嗅的吐槽。當時投資人強烈建議他趕緊上播——雙十一登陸超級主播或者至少頭部主播直播間,拉高GMV,然后年底再融資一輪。


    當時各大主播雙11的選品早已開始,在投資人撮合下,這位創始人“加塞”和某主播選品團隊成功見面。但選品團隊提出了讓他無法承受之重:“如果一旦直播間賣不出貨,你們團隊必須自己買走,不能因為一個品牌毀了我們的帶貨名聲。”


    這位創始人算了一筆賬,為了這次直播,他需要將今年融資額的10%作為“風險金”,一旦直播間賣不動貨,他隨時需要拿出這筆錢“周轉”,而上播費、抽成該主播照收不誤。


    虎嗅曾就此問題,聯系了兩家頭部主播團隊,其中一位以帶貨力著稱的團隊相關負責人告訴虎嗅:“對于尚不出名的小品牌,今天沒有任何一個主播會承諾直播間銷量。就好比你把東西擺放到頂級的商超、展位,賣不出去責任只在渠道么?”


    值得玩味的是,在2016~2018年,主播曾是雙十一乃至電商平臺的一劑新藥:當時傳統貨架電商的流量價格高企、電商平臺傳統推薦位和流量資源的價格日漸增高——這導致大量中小品牌乃至白牌產品用不起這些傳統“流量資源”


    而對于C端消費者而言,他們本身是流量成本的轉嫁對象,作為流量價格高企的結果之一,消費者買到的雙十一產品“價格優勢”逐漸降低。從消費者角度而言,他們急需一種新的“賣貨模式”。


    現在來看,在2016~2018年,直播帶貨是用人工去解決上述“系統問題”的手段:主播通過選品,力求給消費者帶來更便宜的產品,通過讓消費者嘗到甜頭集聚更大流量,并最終反推品牌和平臺以爭取到更多的資源。


    曾有資深互聯網觀察者表示,某種意義上主播是一種“超級大C”,或者說是在2016~2018年這個階段內C端用戶的“需求代表”。一個明顯的現象是,雙十一的交易額增速開始慢于“雙十一直播帶貨”的GMV增速。


    但隨著更多人開始成為主播,競爭變得激烈:為了拿到更多的平臺資源和貨品資源,這些主播需要獲得更多的C端用戶,而獲得更多C端用戶的基礎在于更多的優質貨品和平臺扶持——隨著競爭加劇,主播對于平臺和貨方(品牌方)的依賴度不斷提高。這種局面的終極結果其實在2021年已經可以看到:在部分主播直播間內,甚至已經買不到最便宜的產品。


    兩個深層次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首先,主播間的競爭,越來越圍繞貨或者說優質穩定貨源,截至目前大部分主播的自建品牌都難言成功。在幾大平臺的頭部主播直播間內,GMV銷量占比最高的幾乎都是第三方品牌。


    一個今年10月發生的細節值得玩味。有某平臺頭部主播團隊的相關人士告訴虎嗅,一些美妝和護膚品頭部品牌的貨品資源,完全被幾位超級主播拿下——甚至平臺上的其他頭部主播只能通過自己的采購團隊去柜臺收貨。


    值得注意的是,直接拿下貨品資源,往往意味著和品牌方或者主要經銷商直接對話。但這種合作的關鍵前提是——要確保大牌本身的線下渠道生態的完整性,也就是說不能出現“超低價”導致渠道破價的情況。


    另一個關鍵原因是,2021年平臺對于品牌自播的大力扶持,正在讓品牌加強與主播談判的籌碼。有業內人士告訴虎嗅,幾個超級主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粉絲基本盤,他們給平臺的“流量收益貢獻”雖然很高但是已經接近飽和,平臺很難寄希望于幾個超級主播成倍地擴大流量投入。而當下,具備投放實力的是品牌——那些擔心大主播轉化率和無法沉淀私域的品牌——急于通過自建直播渠道來豐富線上觸角。


    當品牌自播在各大平臺成為2021年的趨勢后,品牌和主播間的平衡已經被改變了。甚至宏觀因素也在重塑這種平衡:2021年海運價格高企和部分產區停產等因素,導致市場上部分品牌的供給不足,這進一步加強了品牌方話語權


    作為這些因素的直接結果,在2021年雙十一,我們在超級主播乃至頭部主播的直播間內,并沒有看到多少真正意義上的“大牌全網最低”。


    “這個階段的大主播,和2016~2018年的他們不一樣了。”一位不愿具名的直播圈資深從業者告訴虎嗅,兩位知名的超級主播及其背后的團隊,都有進一步融資或IPO的計劃,“他們不是那個在小屋子里,給幾千名、幾萬名粉絲推薦好貨的小主播了。”


    一如2009年那個雙十一永遠消失了一樣。


    眼下,圍繞今年雙十一遇冷的更深層問題是,這種走了13年的模式,如何去面對正在崛起的新一代消費者?


    今年9月,某電商平臺曾專門對2005年出生的消費者做了研究,結果并不樂觀:這批消費者對于傳統的幾大電商平臺認知度略低于前輩,而對于雙十一集中購物這件事,部分2005年之后出生的消費者“興趣不大”。


    當這批看著短視頻、深受二次元、國風、電競文化影響的消費者逐漸長大后,他們到底需要怎樣的雙十一?這可能不是提供更多年輕品類就能解決的問題


    比如,這批看著碎片化內容長大的消費者,到底是否有耐心看完長達5小時的連續直播?以及現有的雙十一玩法,能否滿足他們圈層社交的需求?


    “我們終將老去,但總會有新的年輕人。”【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十億消費者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雙11】成本翻倍、供貨砍半,今年雙11有多慘?
    【周末報道】誰殺死了雙十一
    【雙11】“簡單粗暴的5折”回不去了 誰偷了“雙11”的心氣兒?
    【雙11】喜報式實時成交額不見了!今年雙11電商巨頭戰報變冷靜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