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資本想要“包養”媒體?出再多錢也不能夠!雙方誰都不傻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最近阿里入股一財的消息受到廣泛關注和討論,其中大家所討論的焦點之一就是,媒體與資本的結合是否會影響到媒體的社會屬性,甚至有人言辭激烈地說阿里把一財給“包養”了。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擔憂,因為不管是資本還是媒體都不會傻到那種程度。

    有言論說,要警惕媒體被資本所掌控。

    這話大致不錯。

    不過,事實是:媒體一直在被資本掌控。

    這件事不是新聞,是非常舊的舊聞。

    千萬不要看到“警惕資本掌控媒體”,就以為這事是新近發生的。

    媒體背后一定需要財團。這是媒體的特性所決定的。

    媒體的主要收入來自于廣告,而廣告主要依賴于經濟景氣度。

    在08年金融危機之后,媒體的日子就非常難過了。

    這張圖是四大門戶歷年來的廣告收入曲線,圖中,09年的廣告收入,極度依賴廣告業務的新浪有一個重挫,而騰訊網易搜狐也好不到哪里去,基本上持平。

    經濟景氣度不受媒體所控制,而它又非常依賴廣告,這就是在“收入”這一頭的糾結之處。

    另外一頭是支出。對于媒體中的紙媒而言,紙張的成本又不受它控制。

    換而言之,紙媒的收入支出,都依賴外部條件。年份好的時候,自然從股東到員工,個個開懷。而年份差的時候,就過得比較憋屈。如果景氣低迷,紙張成本又抬上去的話,兩頭一夾,紙媒就會特別痛苦。

    后果就是:大量資深的采編人員離職。

    這是一個媒體最基本的本錢。資深采編人員離職對媒體來說是要命的,為了在小年依然能滿足采編人員有尊嚴的生活,媒體就必須:1、托拉斯化(這也和媒體自己的規模經濟或范圍經濟有關)以求東方不亮西方亮;2、背靠財團以求小年時依然有人——供養。

    于是,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紐約時報》為蘇茲貝格家族所有;《華盛頓郵報》為格雷厄姆家族所有(后來賣給了貝索斯);《洛杉磯時報》屬錢德勒家族所有(后宣布破產);《華爾街日報》屬班克羅夫特家族所有(后來歸屬默多克)。這些家族一方面掌控托拉斯式的媒體,尋求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另外一方面,他們也會搞多元化生產或投資,在必要的時候,為媒體主體提供重要的物質支撐。

    曾有一位自媒體人在剛剛開始他的自媒體生涯時,用了“包養”一詞。

    我相當不同意,撰文表示言辭較為激烈的反對。

    包養和供養,是截然不同的詞。這不是在玩文字游戲。

    維基百科,是典型的供養模式:全球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貢獻自己的金錢,來支撐這個域名為ORG也就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網站的運營。

    但誰也不認為,誰在包養維基百科。

    包養和供養有兩個區別:其一、包養一般意義上是獨家“養”;其二、包養對于被包養者有著碾壓式的獨裁權。很顯然,包養者話語權比被包養者大的多。

    后來這位自媒體人基本上放棄了“包養說”,在很多場合,提出了“愛的供養”。

    那么,如果一個商業公司入股媒體呢?

    包養?還是供養?

    股權結構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控股,或者說,不能成為第一大股東(相對控股),入股后,商業公司對媒體有一定的話語權,但話語權其實有限。

    近期吸引廣泛關注的阿里入股一財,持股3成,派出了一名副董事長,很難說是包養式的。同樣的例子還有,騰訊早期入股財新,持股比例不詳,但一般猜測不會超過2成。財新后來的運作,完全看不出騰訊有什么“包養”行為。

    另外,管理班子也是很重要的。

    《華盛頓郵報》在賣給亞馬遜大佬貝索斯后,貝索斯說他無意介入該報的具體運營。換句話說,他不會插手郵管高管班子太深。

    盡管貝索斯已經成了郵報的收購者(唯一所有人),但貝索斯的供養身份,比包養身份更重一些。

    海峽對岸有個賣零食的,收購了好多媒體,規模大到一度引發眾多媒體人抗議。不過,后來也沒見到臺灣輿論場有多么“資本控制后的黑暗”。

    在很多培訓分享場合,我都提出了媒體財團化的說法。

    過去中國媒體的業務相當單一,雖然有搞一些三產,但基本上屬于小打小鬧。中國媒體過去的財團是:黨和政府。

    隨著媒體生態發生巨變后,傳統媒體一下子面臨著史無前例的挑戰,偏偏這個時候,過去的財團,有跡象表明,不再愿意無休止地提供資金支持。

    我個人一直很欣賞浙報好多年前的一個口號,他們也沿用至今:傳媒控制資本,資本壯大傳媒。

    一等一的媒體就是自身財團化。

    次一等的媒體就是背靠一個財團。

    前者境界很高,不過道路相當漫長。浙報提了這個口號很多年,一直在努力中,也不能說已然成功。

    后者呢,貌似境界略低,但相對容易,操作性更好。

    但我從來不認為,這就喪失了所謂“獨立性”,做不了“看門狗”。

    至于說,某公司成為你的股東,你就不會說它壞話了呀。

    這個極其正常。媒體不說自己老板的壞話這種事,都多少年了。才不會今天才出現的新鮮事物。為“老板”隱,這是通行商業社會的規則,媒體也是公司。

    總比什么企業自媒體無休止地變著法兒地鼓吹自家企業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來得讓人看著舒服些。

    更何況,整個媒體場域是一個言論市場,很難想象有一家公司,成為了所有媒體的股東。

    誰來監督媒體?

    其它媒體。

    (有傳言說阿里又要入股鳳凰傳媒了,32%持股比例。這起投資案的主要目標是在線教育,不是看門狗業務。)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后】說資本“包養”媒體,是過分悲觀的想法吧。為什么?一來,資本和媒體的結合這類現象在世界普遍存在,并且很早之前就存在,可媒體仍能保持其社會公正性(甚至某些世界著名媒體集團本身就屬于某個商業大佬所有,但仍有很強的客觀性,有很好的社會信譽度);二來,說得客觀點,媒體與資本的結合,并不代表著兩者的合謀,而是代表著兩者的合作。想來也是如此,資本沒有能力讓媒體當“看門狗”,媒體也不會墮落到要去給資本當“看門狗”的。【責任編輯/梁浩】

    魏武揮,科技專欄作者,執教于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資合伙人

    來源:魏武揮的博客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資本想要“包養”媒體?出再多錢也不能夠!雙方誰都不傻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