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最后一天在大洋彼岸上市后,滴滴一直站在了輿論的中心地帶,盡管這并非滴滴所愿。
大批媒體的跟進后,蟄伏三年、一朝上市的滴滴在“數據安全”上迎來了一記重拳。
7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正式通報:「滴滴出行」App 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被要求在各大應用商店下架。緊跟著,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對運滿滿、貨車幫、BOSS 直聘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審查期間「運滿滿」「貨車幫」「BOSS 直聘」停止新用戶注冊。
國家網信辦緊急剎車、行業頭部遭遇嚴管,安全問題沖上熱搜。對于"被點名”的幾家,個人用戶討論激烈,行業人則喜憂參雜。
憂于“數據安全”問題,業內太過普遍:頭部玩家尚未如此,更何況萬千中小企業。
喜于今年來“數據安全”數次出圈,也許能讓這個被人忽視的行業,得到應有的重視。
在AI逐漸規?;涞刂畷r,提升安全意識,讓數據安全與網絡安全的建設成為重中之重。本文,將以視頻數據為切入點,深入探討智能時代下的這一基礎命題。
網絡安全發展為什么脫節:重建設、輕安全
首先要明白一點,視頻監控的安全至關重要。
深信服行業解決方案資深專家黃智林指出,在平安城市、雪亮工程、天網工程建設之下,視頻接入網絡幾乎覆蓋城市所有區域。數量龐大的前端設備,管控措施并不到位。
在此基礎上收集到的海量城市數據(人臉、車牌、行蹤),無論是視頻數據后端的存儲、共享還是調閱,幾乎沒有基礎安全設施,數據泄露問題嚴重。
公安專網與物聯網、政務網、公安信息網等存在諸多互聯,這張無死角、全覆蓋的網絡,與其他網絡互聯互通時,控制權尤為重要。
“視頻監控網絡的頭號威脅,是網絡攻擊戰,攻擊強度、滲透深度也會不斷地增強?!?/p>
受攻擊后,視頻數據泄露、監控區域成為盲區、失去敏感數據控制權將接踵而至。
但一直以來,視頻監控的網絡安全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中國政府是有全世界對新技術最包容的國家政府,先引入,再在實踐中改進,在過去70年中大體如一。
重建設,輕安全,是十三五建設中的安防領域面臨的處境。
以往視頻監控建設中,大多應用先行、網絡為后。
首先保障系統的業務可行,其次是系統的安全性,甚至沒有“其次”。
也因此,缺乏體系化地規劃、部署網絡安全,缺乏系統地培養安全管理人才,缺乏視頻接入網絡流程和制度。
信息化和網絡安全發展脫節。
“從政策上看,等級保護1.0是2014年才推出,直到2019年等保2.0推出,才起到關鍵作用,全行業、全業界才開始真正進行到位的建設和監管力度?!?/p>
奇安信華南區技術總監張雄強調,網絡安全的建設一直滯后于信息化建設。兩者的脫節,不僅在技術層面,還在體系化、建設思路、戰略性等層面。
脫節的視頻網絡安全存在哪些風險?
在2017年物聯網安全研究報告中,就已經發現物聯網的設備暴露在互聯網之下,普遍存在被攻擊、被利用的風險。其中,路由器和安防設備暴露的數量最多。
2019年的物聯網安全事件中,主要是三類:漏洞和弱口令、準入控制乏力、應用監管不足
宇視安全&網絡解決方案總工王連朝告訴AI掘金志,其中有一半是漏洞和弱密碼造成的。
漏洞和弱密碼使得設備很容易被控制、被利用,從而造成信息泄露,或引發DDOS攻擊。
而造成產品本身安全不足的原因有二:
組織管理不足,設計之初未曾考慮安全設計,未曾建立漏洞發現、修復、響應機制等,導致后期難以修復。
技術防范手段不足,存在弱口令,預留后門,或者軟件開發本身不規范,缺失認證機制、數據明文傳輸等。
換句話說,漏洞和弱口令風險說明一個問題:安防產品自身的可靠性是系統安全的根基。
如果自身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僅通過外部防護,很難做到完全的安全。
除弱口令和漏洞的風險外,在整個安防系統建設中,缺乏設備的準入控制。
IT系統較成熟,準入控制考慮得較周全,業界對IT系統的黑客攻擊、網絡風險的暴露認識更深刻。
但是行業對安防系統中的安全問題普遍認識不足。
正如2018年,某地的交警處罰系統被黑客侵入,造成了非法銷分,原因正是安防系統沒有對設備準入做控制。
安全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
應用監管不足,視頻信息容易被內部人員泄露。無論是安防系統的個人使用者還是主管方,對此意識都比較缺乏。
“安防系統從前端接入區到數據匯聚區再到核心應用區,從數據產生、傳輸、存儲、應用、管理等,多個維度每一個環節都存在非常突出的安全問題。”宇視網安總工周欣如強調。
360視覺曾對市面上的人臉識別設備測試,發現70-80%沒有任何安全防護,基本處于裸奔狀態。
“攻擊它們甚至不需要黑客,一個網絡工程師就能通過wifi、藍牙或者網線等方式遠程接入端口,除了拷貝數據,還能植入一個定向傳輸的木馬,自動傳輸數據?!?60視覺科技CEO邱召強表示。
在360視覺看來,安全并非只針對軟件,而是整個系統,具體在四個方面:
硬件終端、硬件與服務器的連接和傳輸、管理平臺、應用。
在一切皆可編程的AI時代,各種智能終端技術越新,漏洞越多。
凡是人編的程序,每千行代碼中中就有約4-6個漏洞。
這些漏洞往往是網絡安全的命門,極易被攻擊。
智能硬件中,具備算力的終端中除了操作系統,還會用到大量的電子元器件,比如當內存的算法明文保存,黑客就可遠程登錄,調式硬件,內存條芯片接口就能成為被攻擊的入口。
云管端管邊的物聯網架構造就了萬物互聯的美好設想,但卻忽略了智能硬件在與服務器或云連接與傳輸過程中,黑客可以通多如網絡截取數據包的方式,破解數據包中的所有內容。
在管理平臺中,黑客同樣可以通過軟件的反編譯查看到軟件漏洞并侵入。
萬物互聯的同時,也拉長了網絡攻擊的指數和戰線,單點防護難以保護整個網絡。
物聯網的打通,模糊了虛擬和現實的邊界,虛擬世界中的漏洞可能給物理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
正如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出現一個安全漏洞,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停車,會造成車毀人亡的慘案。
紫光華智認為,視頻網絡安全主要在三大層面:
海量攝像機處于裸奔狀態,異構終端私接、仿冒,無法阻斷。
通俗講,就是私接、仿冒“控不住”,未知設備接入網絡“管不了”,設備身份“不知道”。
AI時代下視頻圖像的價值更高,敏感數據易被盜用泄密。
比如公安行業擁有八大數據庫,涉及全國人口基本信息、駕駛人、警員、在逃人員、違法犯罪人員、被盜汽車、安全重點單位等等信息資源庫。
除結構化數據外,據統計,來自外部海量增長的社會數據中,公安機關掌握的數據中95%為視頻圖像等非結構化數據,97%的數據為公安物聯網數據。
而這些數據,可輕易通過盜取錄像、抓圖導出、截屏、錄屏、外發等各種方式泄密。
視圖數據共享時安全不可控,數據泄密,無法溯源。
在大數據時代,行業上下致力于消除數據孤島,但共享數據時,難以保護所涉人員隱私、名譽安全,視圖外泄后更難以溯源、定責。
安全圍墻是怎么修起來的?
To G市場的網絡安全中,安防企業所占份額極小,玩家以傳統信息安全廠家為主。
視頻物聯的發展,視頻安全需求劇增,唯有深入視頻業務的企業才能做出更貼合的視頻保護方案。
即使養在深閨無人知,深諳安全之要的視覺企業們似乎從未放棄過修建視頻安全的圍墻。
整個安防系統中的風險來自感知層、傳輸層、管理層和應用層4大方面。
感知層安全防護
感知層,前端攝像機部署廣泛、數量巨多。
在物理接入上,首先需考慮防拆設計,防止設備被替換或竊取,其次是傳統設備的調試接口,建議屏蔽、隱藏或去除,容易給非法人員可乘之機。
網絡接入上,宇視增加了PON口接入,這種光纖接入和傳輸方式,可以防止電口私接、偵聽。
物理層外,整個終端設備安全也應考慮。攝像機其實是弱功能系統,需要檢查它是否存在弱口令、端口信息、協議信息、CPU占用情況等,實時記錄并上傳,及時發現終端設備的安全狀態。
終端的另一個關鍵,就是視頻數據安全。
攝像頭系統中的標準協議,對視頻的保護規定不足,完全以明文狀態在網絡中傳輸,數據容易被截取。
而一般的視頻數據安全保護方案有兩種。
一是對數據全部進行加密,信令、數據、傳輸協議,經過加解密設備直接進行加密。
但必須要成對地配置加解密設備,另外它導致數據很難識別,成本相對較高。
二是通道加密,但因數據都封裝在通道內,導致通用的網絡流量分析工具難做到安全的分析,無法準確的判斷實際網絡中的真實狀態。
宇視采用的視頻加密方案,可以正常的信令交互,在交互的情況下不影響系統的兼容性,即使視頻數據被非法獲取,只有在合法的解碼端才可正常觀看,仍然可以保證其安全。
傳輸層安全防護
市場上有多種傳輸層方案,各有優劣,完全適合安防的方案并不多。
比如信息系統相對成熟,但物理網或安防系統中,攝像頭與PC機等終端設備不同,不能主動連接、配置密碼,攝像頭相當于啞終端。
再比如掃描檢測方案,需要先掃描再人工判定合法性與非法性,效率和安全性較弱。
宇視認為,物聯網的安全準入方案更加適合安防系統。
除了實現防火墻方案中對IP、MAC及端口綁定之外,還可進行應用的感知,識別安防的接入協議,感知設備的狀態,且與檢測異常等信息相配合,實時防控得以實現,且支持旁掛、串接,防護手段更加豐富。
跨互聯網或廣域網接入,主要是保證傳輸的安全性,且需要對整體的網絡、系統和結構適配。
基于此,行業內以VPN方案和ALG網關為主。前者可實現安全傳輸,但涉及到IP地址沖突或系統的改造,靈活度低,后者兼容性差,且明文傳輸,安全性差。
宇視推出了UNP方案,同時滿足了方便部署、安全性高和視頻跨網設計的需求,且針對安防系統里的協議做了適配,保證了一定的安全性。
管理平臺安全防護
在主機層,宇視通過多機備份,比如雙機或一對多備份的快速切換,保證應用服務安全。
在數據存儲上,則使用多級備份、多陣列存儲等,另外支持流量中斷的及時備份,另外使用了安全塊存儲。
“安全塊存儲是我們的創新,它是基于視頻流/塊的存儲技術,因為它的關鍵信息是獨立存放的,即使獲取到硬盤也無法直接拷貝出數據?!蓖踹B朝表示。
用戶管理安全
許多重要信息泄漏于用戶側,宇視在用戶側做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階段的安全管理。
事前防御,在用戶終端接入系統前做準入判斷;事中控制,定義授權范圍,即對用戶的一些操作做授權或者管控;事后審計,對所有操作做日志審計。
從安全界到CV 圈,從網絡安全把關人到 AI 落地踐行者,進軍人臉識別的360視覺發出了“如果智能不以安全為基礎,還不如不智能”的聲音。
360所有的產品、所有的平臺,都在360安全大腦防護體系之內。
數字世界的安全是動態的、持續的、長久的,而非階段性、事件性,所有一時興起、一蹴而就的“安全”,都無法適得其所。
360安全大腦,正是基于一個不間斷的動態安全機制構建。
在此機制下,用戶可以成為“危險”的知情人,知曉出現的漏洞類型、未來可能受到何種攻擊、受到攻擊后快速應急和反應方式等等。
在硬件的安全加固上,360先是在智能識別終端上集成硬件安全加固芯片,將人臉識別的算法和計算模型全部固化到硬件安全芯片之中,確保不被攻擊。
而后又通過對核心文件的代碼、邏輯結構等的混淆,防止黑客的反編譯攻擊,保護核心代碼和核心函數的運行邏輯不被發現,降低后續高級攻擊風險。
對人臉識別系統中的控制終端而言,防護措施應該覆蓋主流操作系統,確保對不同平臺用戶的數據和設備安全。
代碼加固,應用程序也是重點防控環節。
除了只允許安裝具有360安全簽名許可的應用程序,保證其完整性和來源的合法性外,還對其進行權限管理,所有的應用程序都需經過360 APP加固和滲透測試。
在應用程序上,防反調試、防惡意代碼篡改、防反編譯、防游戲外掛、防二次打包,防破解、防支付鏈接,廣告篡改、防用戶隱私泄露,降低漏洞被他人利用的風險。
上文提到的傳輸過程,也是黑客入侵的渠道,360視覺采用SSL/TLS加密傳輸方式,多種網絡認證方式,滿足不同安全級別需求。
密鑰安全是業務安全的基礎。360視覺全程都采用了獨創的密鑰白盒技術,已經應用于90%的政府和銀行,它破除傳統硬件的限制,確保傳輸收到安全加密保護,以軟件形態解決在不安全環境中密鑰安全存儲的問題。
紫光華智則從水印、視圖加密、隱私遮擋等環節入手。
一手通過顯性水印警示威懾,正常觀看同時有效降低信息泄露風險。
一手通過隱性水印有效追溯泄密的相關人員,并進行責任判定。
動態隱私遮擋在確保敏感數據的合法最小訪問,保護個人隱私信息,降低敏感信息泄露的風險。
有人以低價產品換數據,以廉價缺乏安全的產品換利益,就有人以日夜技術磨練換口碑,以底線扶正行業的船桅。
而以上,只是部分企業的縮影,更多的視覺企業在角落,為視頻網絡安全厲兵秣馬。
學會與風險長期共存
“但我們應該意識到,業務在不斷變化,視頻網絡安全一定是威脅和風險長期共存,這是一個常態。”
在黃智林看來,整個視頻監控網絡必須要保證不因網絡攻擊而導致視頻監控無用,也不因網絡攻擊導致畫面被監視或者被竊取。
威脅長存中,數字化轉型汽笛聲已響徹云霄。
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社區、智慧港口、智慧醫療、智慧警務......場景化蔓延,無處不智慧。
在云霄之下,是安全隱患的轟鳴,你甚至無法想象,沒有安全保駕護航的世界如何智慧。
智慧醫療,手術中會危及患者生命;自動駕駛,被黑客控制會車毀人亡;智慧水務,黑客更改程序增加水消毒的某個成分,整個城市的用水將影響。
“重建設,輕安全的現象會在2021年開始完全改善。”周欣如語氣里帶著喜悅。
發改委、中央綜治辦、公安部等九部委聯合下發996號文,要求加強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建設和應用,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應用。
十四五規劃中,網絡安全高頻出現,多個安全法規以及視頻監控相關的安全法律法規將相繼落地執行。
顯而易見,安防領域的網絡安全已得到空前高度的重視。
不管世界對安全重視與否,依賴與否,安全的本質使命未曾改變。【責任編輯/額發】
來源:雷鋒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