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獨立榮耀首次用上高通芯片,6月開始全面恢復芯片供應

    脫離華為后的榮耀正在嘗試更多的可能性。

    5月21日,榮耀CEO趙明現身2021高通技術與合作峰會并透露,搭載高通驍龍778G的新款手機榮耀50系列將在6月份全球首發。

    南都記者獲悉,5月19日晚間,高通正式發布了新一代高端移動平臺“驍龍778G”,這款芯片采用臺積電6nm制程,官方表示計算性能相比上一代提升40%,圖像渲染速度提升40%。

    高通表示,搭配驍龍778G的手機將會在今年第二季度開售,這款芯片將在榮耀、iQOO、Motorola、OPPO、realme和小米即將發布的高端智能手機提供支持。這也是榮耀脫離華為之后,高通首次正式確認將給榮耀供應芯片。而南都記者獲悉,榮耀搭載驍龍778G的機型將是榮耀50系列,預計將在6月發布。

    在21日的高通技術與合作峰會上,對于去年12月發布的旗艦級別處理器驍龍888,高通方面透露,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20款終端設計采用,其中40款終端已經發布或者上市。

    自去年以來,芯片短缺問題限制了一大批消費電子產品的生產。多位手機廠商高管此前告訴南都記者,芯片供應問題現在非常普遍。Counterpoint高級分析師Yang Wang表示,今年從第二季度開始到下半年,顯示器驅動器和電源管理芯片等關鍵部件的供應持續緊張,預計供應可能成為一個問題。

    對于芯片供應問題,不少廠商采取的是“提前囤貨”策略,小米集團手機部總裁曾學忠告訴南都記者,從去年三四季度開始就對今明兩年的產品進行規劃,“某種意義上叫芯片或者核心器件的鎖定,實際上我們很多器件都鎖定了一年、兩年,甚至有些到三年。”

    而對去年年底才剛剛脫離華為的榮耀而言,這個芯片短缺的現象更為嚴峻——雖然可以嘗試尋求各大廠商的芯片供應,但是從時間上來說,已經落后于競爭對手。

    因此榮耀開始嘗試各種可能。今年3月,榮耀發布V40系列,該機型配備的處理器是聯發科的天璣800U。4月時發布的暢玩20則搭載國產廠商紫光銳展的虎賁T610處理器。

    但是這些嘗試也引來不少網友吐槽。如V40系列配備的處理器天璣800U,是聯發科去年8月推出的中端芯片(基于7nm制程打造),有網友表示聯發科的芯片本身價格就低,V40的起售價卻達到了3500元,而同樣采用聯發科同級芯片的手機廠商,手機定價比榮耀低。而虎賁T610處理器是采用了12nm的制程工藝,相對而言,主流品牌甚少采用紫光銳展的處理器。

    當時有業內人士告訴南都記者,榮耀這樣定價也是沒辦法,因為現在芯片緊缺,不高價沒法拿到現貨,因此導致成本過高。

    但是如果一直采用這種芯片和定價策略,會離“新榮耀”的愿景越來越遠——榮耀CEO趙明曾表示,“榮耀的最終目標是對抗蘋果,超越華為等等一系列手機品牌。”而目前主流高端手機采用的芯片處理器,除了華為、蘋果外,大多采用高通芯片。

    因此與高通的合作勢在必行。趙明稱,榮耀自2020年11月17日獨立以來,高通是第一批快速完成對榮耀的供應認證,并簽署全面供貨協議的廠商。趙明透露,榮耀從6月開始芯片供應將全面恢復,目前市場份額已恢復至8%。

    值得關注的是,南都記者還在高通公司總裁兼候任CEO安蒙微博號發現,在后者的24位關注者中,新添了榮耀終端有限公司CEO趙明的微博號,目前兩人為互相關注狀態。而安蒙的關注者中,其中除企業微博外,僅有的10位個人賬戶,全部都是國產手機品牌CEO或高管(如雷軍、劉作虎、劉波等人),且都是高通的緊密合作伙伴。【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南方都市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趙明:榮耀目前搭載安卓 鴻蒙做得好或考慮采用
    獨立榮耀首次用上高通芯片,6月開始全面恢復芯片供應
    榮耀V40輕奢版京東好評率97%,超多款同價位檔手機
    榮耀董事長萬飚:榮耀手機國內市場份額從16%跌到不足5%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