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特別報道】蘋果與特斯拉,必有一戰

    在 Model 3 項目最黑暗的日子里,我找到了 Tim Cook,希望與他討論蘋果收購特斯拉的可能性(以我們當前市值的十分之一收購)。但他拒絕了參加會議。

    這是特斯拉 CEO 馬斯克(Elon Musk)于 12 月 23 日在 Twitter 上的爆料。

    然而,這個爆料,是基于路透社最近爆出的一個大消息:

    蘋果將在 2024 年推出 Apple Car。

    所以,馬斯克的上述爆料中,字里行間都是一種濃濃的復仇般的快意,潛臺詞大概是:昨天你蘋果看不起我特斯拉,今天我特斯拉已經成功逆襲,還跑在你蘋果前面。

    的確,特斯拉最近的確是風頭無兩——截至 12 月 22 日美股收盤,其市值已在 6000 億美元之上。

    如果蘋果造車為真,那么特斯拉必然迎來一個最強勁的對手。

    特斯拉的至暗時刻

    與特朗普類似,馬斯克在 Twitter 上也是比較話癆。

    此前,馬斯克曾經在 Twitter 上談到過特斯拉的至暗時刻——當時,他距離破產大概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他表示:

    那是在 2017 年中至 2019 年中,Model 3 產能爬坡長期處在極端的壓力和痛苦之下。無論是生產還是物流,都像地獄一般。

    的確,Model 3 車型的生產,給特斯拉帶來過嚴重的危機。

    雷鋒網了解到,特斯拉最早宣布 Model 3 車型,是在 2014 年 7 月;后來到了 2016 年 3 月 31 日,該車才正式發布,售價 3.5 萬美元——然而,在當時的發布會上,馬斯克就表示,Model 3 將在 2017 年年底發貨。

    由此可見造車的艱難。

    2017 年 7 月,Model 3 開始量產;當時預計每周生產 1000 臺車,到年末每周產量達到 5000 臺——然而直到當月底,特斯拉才交付了首批 30 輛 Model 3。

    然而后來事實證明,Model 3 的量產計劃被大幅度延遲;實際上,特拉斯在 2017 年第三季度只生產了 260 輛車,大幅低于馬斯克的預期;每周 5000 輛 Model 3 的生產計劃,也延遲到 2018 年第一季度末。

    當時,針對 Model 3 量產的問題,馬斯克表示:如果地獄分為九個等級,那么幾個月前特斯拉超級工廠處在最殘酷的“第九等級”,而現在到了“第八等級”。

    到了 2018 年 1 月,多名特斯拉現任和離任雇員向 CNBC 透露,特斯拉的電池生產問題比公司承認的更為嚴重。

    有報道稱,2018 上半年,為了解決 Model 3 的量產問題,馬斯克都沒有時間回家和洗澡,睡覺都在辦公室——甚至在 2018 年 6 月,馬斯克的生日都是在特斯拉辦公室度過的。

    2018 年 8 月,馬斯克接受了《紐約時報》采訪,詳細披露了他的真實生活:他每周工作 120 個小時,缺少社交生活以及依靠一種名為 Ambien 的安眠藥來幫助睡眠——這篇文章讓特斯拉股價在一天之內下跌了 9%。

    在那次采訪中,馬斯克還表示:

    過去一年是我職業生涯中最為艱難與痛苦的一年,這一年實在是糟糕透頂了。

    可以看到,特斯拉的至暗時刻,其實就是 Model 3 量產產能爬坡的那段時間——雷鋒網注意到,那段時間,特斯拉的股價的確在 60 元上下,差不多在如今十分之一的水平。

    蘋果造車:山雨欲來風滿樓

    在造車領域,特斯拉已經上演了一個精彩的逆襲故事;而如今馬斯克的最新爆料,又增加了這個故事的戲劇性——同時,這個故事也說明了一點:馬斯克不喜歡蘋果。

    馬斯克對蘋果存在負面看法,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傳聞中的蘋果造車計劃相關。

    實際上,早在 2014 年,就有媒體報道了蘋果的 Project Titan 造車計劃;后來 Tim Cook 造訪寶馬公司德國總部,并且從大眾、英偉達等企業挖來了無人駕駛人才,也從特斯拉挖了一些工程師。

    2015 年 10 月,在接受德國報紙 Handelsblatt 采訪時,有人問他如何看待蘋果從特斯拉挖人的行為,馬斯克則不無諷刺地表示:

    他們雇傭的都是我們開除的。我們總是開玩笑地將蘋果稱為“特斯拉墳場”(Tesla Graveyard)。如果你在特斯拉混不下去,你就去蘋果好了。我不是在開玩笑。

    他還表示,汽車可比智能手機和智能手表復雜多了,“你不能直接就到一個像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那里說:給我造一輛車”。

    然而,真正能夠代表特斯拉和蘋果在人才方面的角逐的,是 Doug Field。

    Doug Field 曾是蘋果 Mac 硬件工程副總裁,后來在特斯拉待了 5 年, 負責 Model 3 的車輛工程和制造,馬斯克對他的評價是 "世界上最有才華的工程管理人才"——有趣的是,Doug Field 后來又從特拉斯回到了蘋果。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在 2017 年之前,蘋果官方從來沒有公開承認過其在造車或者自動駕駛方面的計劃——然而在 2017 年,蘋果 CEO Tim Cook 第一次證實該公司正在研發自動駕駛軟件,他表示:

    我們專注于自動駕駛系統。這是一項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我們把它看作是所有人工智能項目之母。這可能是最困難的人工智能項目之一。

    2018 年,Tim Cook 在接受 CNN 采訪時也表示,蘋果確實在汽車領域進行布局,不過并不是之前所傳的造車,而是特別強調了側重于研發自主軟件系統;他還表示:

    蘋果不一定非要推出自動駕駛汽車,自主系統可能是所有機器學習產品的基礎,將來能夠用在企業的諸多產品和服務當中。

    據《科創板日報》報道,2019 年后,蘋果在智能汽車領域的落子明顯加快,在汽車領域的專利大量獲批,專利覆蓋廣泛,包括自動導航、充電技術、CarPlay 車載系統、車體結構優化、車內安全設施等多方面技術。

    其中在 2019 年 6 月,蘋果收購了由吳恩達擔任董事的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 Drive.ai。

    值得一提的是,在 2020 年的 WWDC 上,蘋果還介紹了電動車導航、CarPlay 系統、手機鑰匙三大新功能。不僅如此,就在 12 月上旬,彭博社還報道稱,蘋果自動駕駛部門換帥,由負責 AI 的高級副總裁 John Giannandrea 接任,全權負責蘋果自動駕駛系統的后續開發。

    一言以蔽之:蘋果的造車計劃,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蘋果與特斯拉,恐怕必然會有一戰

    蘋果和特斯拉,一個是全球市值排名第一的科技巨頭,一個是電動汽車細分領域無可爭議的先驅和王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它們未來將產生越來越大的交集。

    不過,在電動汽車這個領域,蘋果終究是后來者。

    根據中國臺灣媒體的最新報道,蘋果已經向和大、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部件企業提出了備貨要求,并將相關業者列入首波供應鏈;而根據路透社的最新報道,蘋果正在推進自動駕駛技術和電池技術,并且致力于在 2024 年推出一款新車。

    對于蘋果的造車計劃,華爾街眾說紛紜。比如說摩根士丹利分析師 Adam Jonas 認為:

    汽車行業現有企業面臨著競爭風險。重要的是,蘋果擁有資金和吸引并留住頂尖人才的能力。我們并不認為蘋果想要像今天的汽車公司設想的那樣進入汽車行業。但蘋果可能有興趣通過硬件、軟件和服務的垂直整合來改善駕駛體驗。

    顯然,他是看好蘋果造車,但同時《巴倫周刊》則認為蘋果造車不是個好主意。

    無論如何,市場已經感受到了蘋果對特斯拉的威脅。

    比如說,美股數據顯示,12 月 21 日和 22 日,特斯拉股價出現了連續下跌,累計跌幅高達 7.86%,市值也蒸發了 518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4300 億元)。而在同樣時間段內,蘋果的股價則連續兩天上漲,累計漲幅 4.13%,市值增長了 888 億美元。

    某種程度上,馬斯克在 Twitter 對蘋果的揶揄,也似乎表明他已經感受到了來自蘋果的威脅。

    好在,電動汽車制造的難度更大,而 2024 年也尚且遙遠,馬斯克還有足夠的時間,去迎接來自蘋果的巨大挑戰。

    但二者之間的一場大戰,恐怕是難以避免了。【責任編輯/鄒琳】

    來源:雷鋒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特別報道】蘋果與特斯拉,必有一戰
    喬布斯VS馬斯克,他倆到底誰更厲害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