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印度向硅谷輸出高管,也出口種姓歧視

    2002年,Maya只有21歲,當她離開印度前往美國時,她以為自己終于要逃離極具壓迫性的種姓制度(caste system)。

    Maya是達利特人,在印度種姓制度中,他們是“不可觸碰者”,俗稱的“賤民”。在獨立之初,印度憲法的奠基人阿倍德卡爾博士(Bhimrao Ramji Ambedkar),就將消滅種姓制度視為一生奮斗的目標,他起草的憲法規(guī)定,此類行徑違憲。

    不得不說,在印度獨立70多年后,賤民階層的地位已今非昔比,印度現(xiàn)任總統(tǒng)拉姆·納特·考文德即來自賤民階層,這是印度第二位賤民總統(tǒng)。現(xiàn)任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同樣出身微寒,他父親在古吉拉特開茶鋪,屬于低種姓。

    這些政治領袖的出現(xiàn),足以證明印度在突破種姓制度上的成績,但種姓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依然是印度社會一道顯眼的傷口。即便你遠離印度,但只要身處印度人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之中,它仍然會無時無刻不提醒你,你其實依然裹足印度,哪怕是在以開放和包容著稱的硅谷。

    近年,“印度制造”的世界級管理者幾乎有壟斷硅谷之勢,這個群體被視為印度軟實力的一塊響亮招牌。但在陽光之下,同樣會有陰影。硅谷的種姓歧視,隨著印度族裔的興起,成為陽光無法投射的隱秘地帶。幾十年來,這種無聲的歧視一直隱藏在暗處,賤民因害怕丟飯碗或是簽證而不敢開口。

    6月30日,美國加州公平就業(yè)和住房部監(jiān)管機構起訴思科,申訴人是一名印度移民到美國的賤民工程師,他聲稱,受到印裔美國人經(jīng)理Sundar Iyer和Ramana Kompella的歧視和騷擾,晉升的機會也被剝奪。

    不僅僅是思科。根據(jù)美國賤民權益組織Equality Labs提供給VICE的數(shù)據(jù),在對思科的這起訴訟后,來自谷歌、Facebook、Twitter、戴爾、微軟、蘋果、Netflix、Uber和Lyft以及硅谷其他幾十家公司的250多名達利特人,都站出來表示曾受到高種姓印度人同事的歧視、欺凌、排斥、性騷擾。而這僅僅是因為他們達利特人的身份,而他們的上司是更高種姓。

    其中,F(xiàn)acebook有33名達利特員工提起投訴、谷歌有20起、微軟有18起、亞馬遜有14起,而思科還有24起。

    將思科告上法庭“你看到了同事間隱秘的社交。他們不想和你一起吃午飯,不會對你微笑,也不會和你講太多話。” Maya說。

    保持距離,這是優(yōu)雅的種族歧視。

    針對思科的訴訟顯示,思科的婆羅門經(jīng)理Sundar Iyer向其他的高種姓同事透露,申訴人之前是通過印度的平權行動才進入到當?shù)氐囊凰敿壍墓こ淘盒#斏暝V人與Iyer對峙,并將此事告知思科的人力資源部門時,Iyer便采取了報復行為,剝奪了這位達利特工程師在兩項技術上的領導職務。兩年來,Iyer孤立申訴人,并拒絕給他發(fā)獎金和加薪,阻攔他的晉升。

    思科人力資源部門也無動于衷,以種姓歧視不違法草草結束此事。另一位被告是Ramana Kompella,他在接替Iyer后,“繼續(xù)歧視、騷擾和報復”原告。

    雖然美國并沒有針對印度種姓制度的法律,但加州公平就業(yè)和住房部監(jiān)管機構利用美國《民權法案》中的第七條對思科提起訴訟。該法是頒布于20世紀60年代,是非裔美國人領導的結束壓迫和種族隔離運動的成果。

    這起案件最終的結果如何也將影響美國司法制度,尤其是其中對歧視行為的法律認定。

    2019年,思科在《財富》雜志評選的100個最佳多元化工作場所中排名第二。但他們僥幸的忽略了種姓歧視,因為美國并沒有將種姓歧視排斥納入法律當中。而思科在印度的業(yè)務當中,種姓問題也沒有出現(xiàn)在該公司多元化的實踐中。它同樣也揭示了印度IT公司無視種姓問題。

    在硅谷,印度裔掌控整個團隊的情況并不少見,在這里,賤民更容易因他們的種姓而受到歧視,職業(yè)發(fā)展因此止步。據(jù)Equality Labs在2018年針對美國種姓的統(tǒng)計報告顯示,67%的賤民稱在工作場所曾遭受不公待遇。

    高種姓的印度裔當著有色眼睛,把在印度國內(nèi)形成的歧視出口到硅谷,賤民“天生懶惰”、“沒有天賦”,他們自己的歧視尋找各種借口。即便是同事之間的互評,也會給賤民挖坑埋雷,因為來自高種姓同行的評價,有可能會讓賤民失業(yè),甚至簽證被拒。畢竟,在美國的印度裔里,高種姓的才是大多數(shù),賤民群體是絕對少數(shù),他們的社會地位因此更加脆弱。

    對美國的科技巨頭而言,這是個新問題,因為印度族裔的興起,也就是最近十年的事。而且,也少有公司意識到這個族群的內(nèi)部問題,因此,硅谷公司幾乎沒有規(guī)章制度,來解決種姓問題。多數(shù)公司甚至不了解這個問題有多普遍。

    種姓歧視在每一家有印度人的公司都存在Maya說:“種姓歧視在每一家有印度人工作的美國公司里都存在。” 而另一位低種姓的印度裔Samir說,他在公司中曾公開反駁過一位高種姓同事關于種姓制度的言論,Samir的種姓因此被曝光。他因此付出代價:考核不理想,再后來被調(diào)離美國,貶到印度辦事處。

    Maya曾有一名高種姓的印度裔上司,在公司會議上,根本不理會她的建議,直到同事們關注到這些不正常的行為。

    曾在微軟工作過的Vijay回憶說,2006年,他加入過一個印度人的電子論壇,該論壇從抨擊平權行動中的保留名額制度到抨擊低種姓人,他們聲稱,低種姓人不送孩子上學,聲稱上層種姓的人在智力工作方面具有基因優(yōu)勢,而下層種姓的人則擅長體力工作。

    Vijay說,一位賤民同事向公司人力資源部門投訴,他們關閉了這個論壇。

    印度人并不想讓自己的歧視顯得很明顯,所以,一般不會直接問對方是什么種姓,但他們會用更微妙的方法來確定。

    有時,素食是個參考標準,有時他們覺得僅憑這點并不保險,就會繼續(xù)追問:是天生素食者還是后天有意選擇?長期以來,素食與高種姓的純潔性聯(lián)系在一起,因而常常被用來推斷一個人是否是高種姓的因素之一。高種姓中有很高比例的人都是素食主義者。

    四年前,Mohit被任命為紐約一家跨國公司的高管。在公司午餐會上,他正大口吃著印度烤雞,一位高種姓同事對他不是素食者表示驚訝。但Mohit早就學會了如何得體地回答這類問題,“我會吃肉,但我的父母是素食主義者“。Mohit的意思就是在暗示對方,他出生在一個婆羅門家庭。不過這是假話,他是達利特人,他的父母也不是素食主義者,這不過是他為了事業(yè)而編造的謊言。

    然后他們會問你來自哪個村莊,這也是暴露一個人種姓的關鍵問題。另一種方法則是不經(jīng)意的拍拍印度裔新同事的后背,看他們是否佩戴著神圣的婆羅門線——“Upanayana“(注:通常印度高種姓在青年時期就開始佩戴)。

    雖然大家遭到歧視的情況可能各不相同,但他們在一件事上達成共識,那就是硅谷以及美國普遍存在的種姓歧視問題正在惡化,而不是好轉。

    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學的歷史學副教授Shailaja Paik稱,印度古老的種姓制度的現(xiàn)代化表現(xiàn)就像是病毒變異,當世界正在新冠病毒當中掙扎時,種姓制度更像是更危險的弊病,穿越大陸,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異。

    招牌上的污漬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公司對計算機行業(yè)也將迎來千禧年而感到恐慌,一年之內(nèi)就從印度招聘了近10萬名技術人員。在科技行業(yè)內(nèi),印度人正在逐步攀升,成為熟練的工程師和編碼員。

    但移居美國的印度信息技術專業(yè)人員絕大多數(shù)來自高種姓,只有少數(shù)是達利特。這些印度裔美國人通常受過高等教育,被視為是“模范少數(shù)族裔”,平均收入中位數(shù)是普通人的兩倍,文化和政治知名度也在不斷提高。他們還填補了美國一些大公司的重大技能缺口。

    在硅谷更是如此,印度以科技為重點的教育體系不斷的為這些公司輸送高學歷人才。例如,2019年,超過70%的H1-B簽證都發(fā)放給了印度人,這之中的大部分人才都輸送到了硅谷內(nèi)的科技公司。

    硅谷絕大多數(shù)由白人男性主導,尤其是那些高級和行政級別的職位。谷歌CEO Sundar Pichai和微軟CEO Satya Nadella都是印度裔,他們來自于印度最高的種姓婆羅門。

    盡管印度移民成功的故事人們聽的津津有味,但印度低種姓人遭受的種姓歧視卻往往被忽視,根深蒂固的偏見依然存在。

    雖然印度獨立后就廢除了種姓制度,種姓歧視也被視為犯法,但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并未從人們的觀念中廢除。這一觀念自然也跟隨著移民國外的印度人。

    賤民在印度人口數(shù)量中的占比能達到15%以上,但由于他們通常不能獲得與高種姓印度人相同的教育機會,因此來美國的達利特人數(shù)量要少得多。

    由于美國政府在發(fā)放簽證時并不記錄種姓,目前在美國居住的大約300萬印度人中,有多少賤民,并沒有可靠數(shù)據(jù)。據(jù)印第安納大學摩利爾法學院教授Kevin Brown估算,印度來到美國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高種姓的,只有約1%的人是賤民。他說:“如果被印度教徒發(fā)現(xiàn)他們是賤民,在美國就會受到歧視。”

    然而,在進入硅谷工作之前,在美國印度人之中的種姓歧視就早已存在。Equality Labs在2016年做出的調(diào)查顯示,40%的賤民學生表示,曾在美國教育機構中遭到歧視,而來自高種姓的受訪者中只有3%的人遭到了同樣的情況。

    行業(yè)內(nèi)的種姓歧視并不僅僅局限于公司。大學中的研究和教學助理職位依靠推薦,也助長了種姓歧視。占主導地位的學者和高級研究人員在招聘時,也會優(yōu)先考慮和他們同屬同一種姓的申請人。

    這種推薦模式在硅谷科技公司當中也一樣,如果由在職員工推薦,那么就更有可能獲得面試機會。即使繞過推薦程序被錄用,歧視也會隨之而來。

    達利特權益活動家Thenmozhi Soundararajan向The Wire表示,賤民員工面對的是跨公司運作的上層種姓網(wǎng)絡,并共享信息。所以,他們擔心的不僅僅是一個人或一家公司的報復,而是擔心這張網(wǎng)會跨越公司,影響到他們的職業(yè)前景。Soundararajan說:”這張網(wǎng)在賤民周圍形成了看不見的套索,扼殺了他們在事業(yè)中上升的潛力。”【責任編輯/賈日】

    來源:志象網(wǎng)

    IT時代網(wǎng)(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轉載必究。
    創(chuàng)客100創(chuàng)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lián)網(wǎng)IT、傳媒知名企業(yè)和個人。創(chuàng)客100創(chuàng)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lián)網(wǎng)、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chuàng)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印度向硅谷輸出高管,也出口種姓歧視
    封禁微信QQ等中國應用后!印度要對谷歌、蘋果下手了
    印度禁了TikTok后另一APP用戶激增,美媒:那也是中國的
    印度山寨TikTok的樂與悲:快速融資后,留存幾乎為零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