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想吃口新鮮蔬菜,除了叫外賣,還有什么其他辦法,能解救早出晚歸的上班族嗎?
你要問,答案就是手機App買菜。
2019年,集體轉型菜市場,成了生鮮電商轉型自救的核心主題。
剛剛進入12月,傳統菜市場就成為了互聯網巨頭們眼中的香餑餑。
上海蘇寧宣布開啟菜場業務,社區里的“蘇寧小店”增添蔬菜柜臺。而在更早的時候,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美團買菜等主打線上蔬菜配送的電商平臺也紛紛擴大規模,直接催生出了生鮮電商冷寂之后的新春天。阿里光環下的盒馬,也新增了散裝蔬菜、凈菜配送等服務……
生鮮電商,這個被令無數獨角獸和投資人都盡折腰的“最難電商”,關于它此前的探索,已經早有長篇累牘的分析,再探討也難免拾人牙慧。
我們不如以最近也是最接地氣的“菜市場模式”為線索,看看生鮮電商這一輪“求生之路”,都隱藏著哪些秘密與邏輯。
出生的謊言:高大上的生鮮故事為何改弦更張?
如果記憶力足夠好,想必還能回憶起生鮮電商剛剛興起時,2012年開始的盛景——
高端進口產品扎堆:澳洲龍蝦、芬蘭三文魚、智利車厘子、馬來山竹,都是電商爆款,宛如線上版的高端超市。這類SKU的共同特點是產品附加值高,一旦規模效應開始發揮作用,豐厚的利潤率就能夠抵消高昂的冷鏈配送成本。當時的電商平臺,要是沒有全球直采的招牌,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
高端人群的流量入口:高客單價的定位,自然要講城市中產的故事,CBN2017中國家庭生鮮消費報告中稱,生鮮電商的主力消費人群以高學歷家庭用戶居多,但各個平臺都是一樣尊貴的進口轉內銷,同質化競爭之下,生鮮電商平臺只能向渠道要流量,比如阿里系、京騰系,而無法成為高凈值流量的輸出者,這就使其無法開拓其他輕型盈利模式。
空曠的藍海市場:2015年生鮮電商最瘋狂的時候,號稱未來五年可達千億規模,原因是服裝3C等領域的電商滲透率是20-30%,而生鮮電商只有1%左右的滲透率,大家都認為這里面有巨大的機會。但支撐這一風口打開的,是大資本的“戰略性虧損”,降價、補貼、贈送……誰能淡定地在消費爽點上長期持續發力?結果就是一通騷操作之后消費者“薅完羊毛就走”,平臺仿佛成了替資本布施的“中間商”。
結果就是,上述邏輯既沒有成功幫助生鮮電商成功盈利。標準化產品打不過生態優勢的某貓和某狗,細分垂直的又無法解決邊際成本問題。最后到了2015年,一組著名的調研顯示,國內4000多家生鮮電商,88%虧損,7%巨額虧損,只有1%的實現了盈利。
互聯網拯救傳統農業的邏輯,階段性垮掉……
線下的謊言:“有棗沒棗打三竿”的生鮮貨架
盡管生鮮電商初始期的故事沒有講通,2016年,14家大型生鮮電商企業倒閉。但卻留下了后期發展的硬性財富:
首先,在生鮮電商熱潮的推動下,冷鏈物流體系變得更加成熟。剛開始,中國冷庫約為8000萬立方米,人均還不到0.1立方米,而且集中度低,還沒有建立起全國性或大區域的規模化網絡。
隨后伴隨著生鮮電商主動或被動地投入冷鏈物流建設,比如京東宣布投入100億建設第三張物流大網,本來生活、易果生鮮、每日優鮮等其他垂直生鮮電商也紛紛開展自建,順豐也開始提供專有冷鏈物流,為生鮮市場整體履約效率開始觸達平衡點建立了先決條件。
另外,部分便利店、商超完成了信息化改造,至少都用上了移動支付和外送平臺,電商配送的眾包模式開始興起。此前,生鮮電商每個訂單產生的人力、物流、包裝、冷鏈建設等在內的綜合履約成本是35元左右,在嘗試了“前置倉+O2O社區眾包”模式之后,基本能夠降低到5元左右,進一步向贏利點靠近。
新零售概念的爆紅,大數據等技術的滲透,不甘于被AT巨頭收割行業余蔭的創業者們轉頭一想,在一段時間的偃旗息鼓之后,又大舉殺入了線下的新戰場。
邏輯聽起來也十分合理:生鮮電商的供應鏈和履約能力提升,大數據算法能夠支持動態決策,讓合適的產品以合理的價格與數量,出現在它最應該出現的地方。
結果,這本盈利賬并沒有因為互聯網軍團的主動下沉“到家”“到店”,而發生改變。
當“撒手掌柜”雖然減少了運營成本,但一方面服務品質對商品品質的標準化提出了更高的考驗,這需要在種植、采購和銷售三個環節上實現全產業鏈協同,無論是無人貨架還是O2O門店,都無法也無動力去代替平臺尋找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線下部署在引來流量的同時,也增加了額外的成本。門店和外送平臺往往需要收取10%以上的渠道費,電商平臺成了給別人免費打工。無人貨架也無法規避硬件成本和日常損耗。
結果就是,線下模式刷完一波存在感之后,電商交易規模并沒有肉眼可見的回升。真正留到最后的,依然是巨頭流量的依附者,比如大潤發、7FRESH、盒馬等等。鋪天蓋地的新零售,并沒有如預期地給整個產業帶來蓬勃增長的新機遇。
再次“降級”:越來越接地氣的生鮮電商又帶來了哪些新花樣?
生鮮電商的新風潮,是——走,去菜市場賣菜。
下班之前打開手機App選好食材,回家后洗手作羹湯, 這個溫馨的故事不僅安撫了城市年輕人飽食外賣的胃,也成為生鮮電商的新動向。
滿58減免運費,0.1元秒殺一斤雞蛋,特價水果只需XXX,下載App即可領取優惠券,這些單價低、但高頻剛需的生鮮產品,成為了互聯網菜市場運營們的拉新利器。
新平臺為了爭搶用戶,往往特別能對現金流狠得下心。“不設最低配送價格”就是其中之一,只買一塊錢的蔥也可以半小時內0元配送,對于已經習慣了線上下單的用戶來說,在平臺產品質量沒有絕對差異的前提之下,無疑是增加復購率的體驗制勝之道。
這樣的優勢,能保持嗎?不同的線上菜市場有自己的解決之道。
比如前置倉大多是當日達的標配,眾多冷藏柜、倉庫租金、水電成本,不斷壓縮著拍平臺的盈利能力。主打凈菜配送服務的“呆蘿卜”,四月份還被奉為生鮮電商全村的希望,前不久就傳來上千個門店關門裁員的消息。
要彌平這一點,就需要細致到錙銖必較的運營手段,如何恰如其分地用好折扣、補貼等手段,加速新用戶的習慣培養和沉淀,同時盡可能提高客單價利潤。整合原產地資源,不讓批發商賺差價,是生鮮電商數年來都未能徹底解決痛點。
不難看到,運營方式上的一點抖動,都可能影響“互聯網賣菜”的成敗。這意味著生鮮菜場的競爭也將升級到數字戰、智能戰,誰能最先占據對用戶大數據進行個性化決策的技術高地,影響用戶的“菜籃子”決策,才有可能在這場持久戰中保持優勢。而目前為止,包括巨頭在內還沒有見到技術上的創新點。
生鮮電商的七年之癢
梳理過后我們發現,生鮮電商從2012年開始興起,到如今走過了七個年頭。期間互聯網、O2O、新零售、人工智能等風口變了又變,但這個領域始終沒有淡出時代的舞臺。
民以食為天,生鮮市場的故事永遠都有得可講,都圓得過來。
但歷史也給了整個行業許多次教育和淬煉。從冷鏈缺席的品質堪憂,到無人貨架的一地雞毛,再到激進的新物種開了又關,在一次次狂奔中,作為參與者和旁觀者,我們也能逐漸看清生鮮市場的迭代軌跡:
1.更注重第三方的完善。
生鮮電商線下化以來,更多地是考驗體驗和服務能力,而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等基礎業態都出現了集中化、專業化的第三方服務。比如為買菜業務打通供應鏈的外送平臺,提供全國冷鏈配送服務的物流合作伙伴,開始為整個行業提供有效的后端保障。
2.更注重產業鏈的整合。
從最初的“原產地直采”,到現在的溯源定制,生鮮垂直玩家已經開始通過銷售端影響產業鏈上游,從而對低單價的高頻品類進行標準化的可控管理。這是傳統零售批發渠道很難實現的產業動能,而接下來的流量暗戰,也將從這一硬核實力開始劃分差距。
3.更注重智能技術的結合。
線下場景與線上平臺的沖撞,也讓智能技術的壁壘建構充滿了誘惑和想象力。
以成本高企的前置倉為例,沃爾瑪、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就曾提出過“空中倉”的概念,通過建設“漂浮倉庫”,運用無人機直接送貨上門,降低配送成本。
從這個角度講,生鮮電商還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可講——只要腦洞足夠大。【責任編輯/江小白】
來源:腦極體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