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商業企業對顧客群體的年齡、購物習慣進行統計、分析,提煉出數據,反饋給生產商,使其生產有針對性的商品,必有效減少庫存,企業成本下降30%。這就是商業企業數據產生的效益,生產企業會花費成本購買商業企業的數據,而商業企業除了銷售產品外,還銷售商業數據,新開拓了一塊業務。
這是典型的商業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效益。
Gartner研究副總裁孫志勇向《IT時代網》表示,數字化轉型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前期IT的供應端就是一些廠商賣給了傳統企業之后,這一塊先產生一部分的收入,后來傳統企業利用這些數字化的技術,又提高了自己的經營能力,再產生了一塊也是數字經濟的功能。這兩塊相加,就是我們所謂的數字經濟。
數字化可以帶來效益
那如何數字化,有一家公司提供了很好的例子。
有一家運動裝備的廠商,它很快進入市場并占領了很好的市場份額,雖然它的競爭對手非常多,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新興的運動裝備廠商,但是他們通過非常好的個性化營銷方式,包括:代言方式,很快地占領市場的一個小的高地,某一個特殊領域市場。但是他的業務部門發現一個問題:即便賣了很多東西、賣了很多衣服,但是我根本就不知道這些客戶為什么喜歡我,客戶通過怎樣的方式購買我的商品。所以它需要做一些業務數據沉淀,所以就構建了一個數字化的平臺,我們叫“數據平臺”。
它在前端開發了一些應用。例如一些健康管理軟件或者APP,它記錄的是什么?一方面,是有一個平臺了;同時,去記錄使用者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此外,它又開發了可穿戴的衣服,比如,一件緊身衣在心臟這個位置上放一個芯片,這個芯片實時記錄使用者的心律變化,這個對于心臟病人監測,或者是對于心臟有一定潛在疾病的這種監測其實是非常之重要的。我們記錄的是什么呢?數據有“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還有一類叫“流數據”,像這種健康管理軟件記錄的就是“流數據”。它記錄的是使用者的健康狀況、飲食狀況,同時還有自身體質狀況。把這幾類數據放在一起,然后利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算法產生新的模式,分析這些數據。
這些數據就是什么呢?比如:一個北京男性,年齡在39歲至40歲之間,每天的卡路里攝入量超過4000卡,完全不運動、心臟還經常有心律不齊。這一類人罹患猝死的風險多大?如果100分是最有可能罹患猝死風險,這個人是90分。另一個人也是39歲至40歲之間生活在北京的男性,平常每天卡路里攝入量低于2500卡,每天至少運動半小時,同時沒有心律不齊、早搏這種狀況。那他罹患猝死的風險多大?可能他的分數是40分,就是風險極低。最后把這些算法賣給誰呢?賣給了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根據這樣的算法做精準核保。罹患猝死風險高的人,他的保費就會較高。罹患猝死風險比較低的、比較健康的,保費相對較低。
因此,你會發現這家運動裝備的廠商變成了“智慧醫療大數據服務提供商”。這就是數字化轉型。
Gartner研究副總裁孫志勇表示,數字化轉型體現了三個關鍵點:首先,數字化技術和某些業務場景的深度融合。剛才這個場景就是記錄健康狀況、飲食狀況、體質狀況,與這種業務場景結合,不斷的求新求變。其次,循序漸進、創新求變。就是在過程中跟蹤優化平臺,利用人工智能去學習、不斷去優化,最終,創造出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重點是新的商業模式。如果沒有新的商業模式,難言是數字化轉型。
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
當到了數字化轉型時代,突然發現原來的那一套工作模式是不合適的,所以才產生了產品。“數字化轉型”便是基于IT技術所提供一切所需要的支持,讓業務和技術真正產生交互而誕生的。
商業數字化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美國航空公司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原來以出售發動機為主。近年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通過改變運營模式,擴展發動機維護、發動機租賃和發動機數據分析管理等服務,通過服務合同綁定用戶,增加了服務型收入。公司銷售的現代噴氣發動機中55%以上都簽訂了服務協議。公司在過去18個月中民用發動機訂單有80%都含有服務協議;2007年服務收入達到公司總收入的53.7%。
商業模式轉變往往需要一個載體,這個載體被業界稱為產品,比如那個關注健康的APP,如微信,它是一款產品,也是開放式的,一直更新并往里添加內容的。
程序開發也從以往的項目式發展到產品式。以往程序員開發
產品是關注什么呢?就是說我是不是交付一個功能,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能不能帶來新的價值。比如開發一個新的APP,月活率是不是增加了,客戶滿意度是不是提升了,是不是帶來新的一些流量。產品關注的是說:每投放一個功能,無論是a版本、B版本,還是最終的交付版本,有沒有帶來新的業務價值,這是最為關鍵的。
所以根據Gartner的數據,2016年整個產品制的交付大概占到1/5。也就是說我們整個十個開發任務來講,可能最多也就兩個是用敏捷或者產品準備中心去交付的。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數字到了2022年就接近80%。調查顯示,目前還是近40%用產品制的模式去交付,到了2022年基本上是翻了一番,絕大部分是以產品制的方式去進行、交付、開發的,只有少部分用項目。
當數字化轉型成了一種趨勢時,企業已經無路可退,必須進行數字化轉型。
首先,CEO期望在未來的兩年、數字化業務的復合收入增長率超過10%,這就是要創新了。其次,63%的CEO認為他們將在三年內改變當前的商業模式。數字化轉型的最后產物是要創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
根據孫志勇的分析,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數字”視為核心資產、新資源和新財富。究其根源,數字化轉型無非是產業轉型升級,搶占新的競爭制高點的有效助力。而這背后的驅動力,一方面是技術,即新一代IT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產業驅動,即全球性產能過剩。
國外很多很成熟的數字化轉型的戰略也好、實施也好,它的IT投資是呈正比的。國外做的好的數字化轉型的公司IT投入,基本上是超過總收入的3%。在中國這個數字可能在“1”左右徘徊。多一點的“1.5”,少的一點可能更少一點。我覺得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要去走,共識我覺得是達成的。
而更多聚焦的是從客戶的體驗出發,以業務的價值為導向。我推的東西是適銷對路的,我賣的東西今天是賣一塊,但是我因為吸引了客戶的關注,我讓客戶的體驗更好,明天可能產生是一百塊、就是這個思路。【責任編輯/古飛燕】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