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一周完成1.5億元融資,上線10天總激活用戶數超400萬,8月29日單日新增用戶超100萬,這是子彈短信交出的最新成績單。
這樣的數據,幾乎就要接近移動互聯網時代APP最快增長記錄了。即便是微信,在最初上線的半年時間里,用戶數也未突破100萬。網易和中國電信推出的易信,曾在上線24小時內用戶數突破100萬,也是因為有巨大流量導入。
但是,子彈短信要想成為下一個微信,其難度堪比登天,微信筑起的社交關系鏈,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曾經小米的米聊、阿里的來往、網易的易信、360的口信和盛大的kiki等,擁有的資金和資源支持比如今的子彈短信只多不少,它們均希望能挑戰微信的地位,但最終結局是無一成功。反而是以企業通訊作為主打賣點的釘釘成為該領域的領先者,以陌生人社交起家的陌陌走上了獨立上市的道路。
壹
米聊“詐尸”
“騰訊已經成就了一代霸業,但強大如羅馬帝國、強大如大秦王朝,都有衰落的一天,這是自然規律。關鍵點在騰訊會因為什么原因、會在什么時候衰落,這值得我們大家琢磨!這就是我們創業的機會。”
2010年7月27日,小米創始人雷軍發布了這樣一條意味深長的微博。在當時,他已經瞄準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QQ會誕生在哪里。
2010年12月10日,反應迅速的小米僅僅用了不到2個月的時間,發布了中國第一款模仿kik的產品——米聊。Kik是一款基于手機通信錄的社交軟件,用戶可以免費短信聊天。2010年10月19日,Kik應用上線,在短短15日之內,吸引了100萬名使用者。
在米聊第一版發布后的聚餐中,提及騰訊,雷軍說:“如果騰訊介入這個領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會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們成功的難度越大。據內部消息,騰訊給了我們3個月的時間。”
雷軍所獲悉的情報來自騰訊深圳總部,他的視線沒有注意到廣州的一支小團隊。
據吳曉波《騰訊傳》一書記載,張小龍是在QQ郵箱的閱讀空間里第一次知道kik這個新產品的。在一個深夜,他給馬化騰寫郵件,建議由他的廣州團隊做一個類似kik的產品,馬化騰當即回復同意。
張小龍的類kik產品立項于11月20日,從時間上看,大概比雷軍遲了將近1個月,他帶領著一支不到10人的小團隊,用不到70天的時間完成了第一代研發。
讓雷軍沒有想到的是,2011 年 1 月21日,騰訊推出了重磅炸彈“微信”,只比米聊晚了1個月。但最初微信并不是米聊的對手,因為微信上線的最初半年內,用戶數都不到100萬,這樣的數據在騰訊幾乎就是失敗的代名詞。
上線之初,馬化騰給張小龍發了一封郵件,說微信是不是應該仔細考慮一下,如果競爭對手來模仿,會不會在上面疊加一點東西,就說他創新了。張小龍回復說,微信的功能已經做到極簡化了,競爭對手不可能超過我們了,因為我們是做到了什么都沒有,你要超過我們總要加東西吧,你一加,就超不過我們了。
但是米聊的爆發,正是因為添加了新功能,這超出了張小龍的預期。2011 年 4 月,米聊借鑒香港一款名為 Talkbox 的同類產品,為米聊增加了對講機功能,用戶猛增到 100 萬,拉開與微信的差距。
一個月后,微信新版本也增加了語音聊天功能,用戶同樣出現井噴。2011年5月19日00:49,張小龍在微博上說:“辛苦了很久,微信的同學們今晚享受到用戶暴漲的喜悅了。mark一下。”又過了兩個月,微信的日增用戶數一躍達到10萬以上,這是在沒有導入用戶QQ關系鏈的前提下完成的,雷軍看到這個局勢已經很緊張。
2011年7月,微信推出“查看附件的人”功能,這個功能徹底扭轉了戰局,自此開始,微信每日新增用戶超10萬。與此同時,騰訊終于拿出了自己的“核武器”QQ,以此為微信導流。
不過,這時的米聊卻開始掉鏈子,由于沒有做IM的經驗,米聊吃了不少啞巴虧。不少米聊用戶都記得,也就是從2011年下半年起,米聊經常出現掉線、信息不能即時發出(收到)的現象。對米聊用戶而言,基本的功能都不能流暢使用,這簡直是致命的。
“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這是2011年8月7日雷軍在距離小米手機新品發布會還有9天時發布的一條微博,它也被認為是小米開始放棄米聊的標志,此時的微信雖然只上線了半年,但卻猶如滔天巨浪一樣席卷了整個互聯網。
做不過微信,那就退而求其次。既然騰訊的微信很強大,小米聯合創始人、米聊負責人黃江吉(KK)就說,米聊要爭做第二,將“發燒友聚集地”做到極致,從IM變成SNS,與微信展開差異化競爭。
2012年5月,雷軍公開承認米聊被微信打敗了,但是小米輸得并不冤,他覺得微信本質上就是QQ的馬甲。
“當初做米聊就是與騰訊賭時間差。做米聊曾有設想,如果騰訊一年后才有所反應,米聊勝率是50%,如果騰訊兩三個月就有反應,米聊應該100%會死掉。有一點我很遺憾,我最初判斷騰訊需要6個月的時間,但騰訊2個月就推出這個產品,真的讓我大開眼界。”雷軍說。
但讓KK遺憾的是,米聊做IM打不過微信,最后連SNS也沒做起來。從2014年1月份后,雷軍就再也沒有在公開場合提過米聊了。
讓人意外的是,就在人們以為米聊早已消失無蹤時,小米卻在2018年6月悄然讓米聊復活了。米聊團隊在MIUI論壇發帖,宣布推出全新米聊,該版本優化了聊天的交互、擴展了廣播的內容,同時加入了趣味的小游戲。銀杏財經發現,在騰訊應用寶商店內,米聊最新版的更新時間就在前天,可見在“詐尸”了幾年之后米聊又重新回來了。
另一件巧合的事情是,7月9日,在小米集團港交所上市當天的晚宴上,小米創始人雷軍宣布,黃江吉(KK)將回歸小米,負責一項重要的工作。
貳
丁磊折戟
2013年,就在微信將米聊打敗,已經打掃完戰場的時候,在1300公里外的杭州城,有兩個大佬摩拳擦掌,不謀而合,都想親自入場挑戰微信的地位。一個是馬云,另一個是丁磊。
當微信開始商業化,謀求收費而且“拋棄”公眾號,這一舉措確實傷了很多人的心,丁磊站出來表示不同意。
2013年8月19日,網易牽手電信推出易信,電信持股73%。在記者那天的采訪中,丁磊就忍不住向馬化騰開炮,大喊騰訊搞壟斷。然而曾經落魄時,兩個生于1971年10月的男人還聚在一起喝啤酒。
早在PC時代,丁磊就嘗試著挑戰騰訊,2002年推出網易泡泡,劍指QQ。如今智能手機的流行和3G網絡的到來,丁磊再次看到了天時地利。
鮮少出來接受群訪的丁磊,這次主動給易信站臺,發布會當天拉來一群小伙伴:張朝陽、齊向東、藍燁等。結果卻出了不少洋相,張朝陽卻被電信的主持人滅絕了亮相的機會,藍燁被主持人念成了藍華。
“其實你們想想,我把免費流量拿出來,把免費短信拿出來,騰訊肯定是猴急,猴急最后的結果就是會開放很多特權,最后得好處的還是你們嘛!所以你們要給我們鼓掌啊!” 群訪末尾丁磊又忍不住抬高聲調補充了兩句。
在丁磊的口中,“騰訊新聞客戶端抄襲網易新聞客戶端,騰訊的名字也是抄襲網易”,結果這次自己把易信成微信的“親兄弟”。
上線僅24小時,易信的用戶數量即突破百萬,發布首日還登上蘋果商店社交榜第一。注冊、留言、發短信全堵塞,搞得丁磊措手不及。花邊社和京華時報為此準備了兩篇稿子,丁磊得知后悄悄加了社長易信,賣萌"跪"求諒解,并很快將短信通道擴了大三倍。
前兩個月用戶增長超過2000萬,本以為年底將突破1億的用戶規模,卻在10月開始停滯,近7成用戶活躍度為零,易信陷入僵局。
一邊是自詡為電信業的“共和國長子”,一邊是典型的互聯網“官僚企業”,兩大陣營因管理風格差異巨大開始陷入內斗。丁磊煩惱不已:“電信的人每天都會問我各種數據,我有一種打工的感覺”。那年年底,丁磊對當時國內的OTT產品打了個分“微信5分,陌陌4分,我們0分。”“隔壁”的來往也無形躺槍,被打了個負分。
2014年8月,易信拿到了“億級俱樂部”的門票。丁磊發表內部信,大贊易信增速超過當年的微信,但是對活躍度諱莫如深,只留了一句“只要方向對的,就要去死磕”。易信發布一周年,丁磊也只發了一封公開信:“我認為易信可以給個及格分了。” 當時,有報道說易信的活躍用戶只有1成。
易信CEO離職,電信全面撤退,真的只留下了丁磊死磕。三個月后,網易前高管胡琛被丁磊感化,重回網易執掌易信。雖有短日的回光返照跡象,但是卻難以讓用戶持續為“兩個微信”買賬,易信逐漸被遺忘。
叁
馬云兵敗
就在易信上線一個月后,阿里旗下一款名叫“來往”的IM產品也上線了。
早在2010年馬云就提出“淘寶即社交”,將社交夢暴露在聚光燈下。憑借強大的淘寶用戶根基,阿里帶出阿里旺旺,用以買賣雙方交流。電商的風格與社交顯得格格不入,用戶并沒有在淘寶大話柴米油鹽、插科打諢。無奈,空有5億用戶量旺旺做不起深度社交,困在交易場景中寸步難移,生于淘寶,卻也死于淘寶。
此事之后馬云時常問一個問題:“阿里可不可以找個小團隊做個純粹的社交產品出來?”
2013年,打開手機時社交類App總是披著一身綠,給人的感覺像是在“撞衫”。微信就從幾百萬用戶增長到了6億用戶,網易與電信聯手推出易信,而晚生微信6個月的“來往”卻內測了一年多,表現一般。
當“首席體驗官”姚崇喜加到2000好友時,馬云還在用微信和“大姑大姐兄弟二叔三伯六姨太們”聊天,直到看到“微信支付”四個字時才如夢初醒。馬云感覺搖一搖功能里來福槍的咔嚓一聲像是對自己開了一槍,開始擔心大媽們買根蔥都要用微信支付。2013年9月,阿里成立網絡通訊事業部,整合了“旺信”和“來往”。前者主要用于網購買家和賣家之間的即時通訊,而后者則幾乎復制了微信的功能。
乘著逆天資源出世,馬云力推來往以圖與微信爭奪線下支付入口,阿里上上下下對其寄予厚望。馬云一周之內連吹三次號角,集團CEO陸兆禧親自掛帥。“我和微信的緣分盡了。”馬云語重心長地告了個別,隨后果斷卸載微信,并不忘謙稱來往和“微信哥哥”比還有差距的。
那個周末,馬云卻一改往日溫和發了一封言辭激烈的帖子稱:企鵝迷路“走出了南極洲”。并稱來往不是易信,要將企鵝打回南極老巢。
陸兆禧向員工發出內部信,以10萬獎金推廣來往,馬云向員工下達命令:“都去裝往來,否則別跟我來往。” 不僅如此,員工年終紅包還和往來掛鉤,最低要求是每人拉100新人。
阿里的員工們四處拉朋友加入來往,很多人到西湖邊做地推,買了很多礦泉水和巧克力,有的則半夜陪聊到兩三點。頗有當年新浪微博員工四處拉人“入伙”的盛況。那一年“無招”(陳航)調任負責來往業務,與別人的開場白便是:“裝來往了嗎?要多用來往啊。”
馬云還不惜為往來拉攏用戶而花費10億重金,企圖利用營銷手段拿下30%的市場份額。一周用戶過百萬,一個月過千萬······團隊從三十人擴張到一百人。結果卻發現來往駐入了大批商家,并沒有人想在菜市場談戀愛,淘寶鏈接看得馬云頭痛。來往的功能多是為了針對微信,卻也應了馬化騰那句:“打敗微信的,不可能是另一個微信。”
2014年3月18日,馬云態度180度大轉變:“來往目前離其他的產品還有很大的距離,去年只是想測試一下,看阿里人的斗志還在不在;接下來我們就踏踏實實慢慢來,我們不爭一朝一夕。”本來想著“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挑戰X信”,結果馬云著實愚了一把。好在這期間,手機淘寶做了起來,陸兆禧美其名曰“來往只是一個棋子,用來吸引火力”。
當時有人建議將來往轉變成企業即時通訊工具,卻遭到了管理層的反對,為此吵了一個月。“來往”兩歲到來之際,阿里將其更名為“點點蟲”,主打閱后即焚。
來往不行,那就換上阿里系普及度最高的支付寶APP與微信較量。阿里的社交野心不死,但是卻因此一度讓支付寶成了重災區。
2016年六一兒童節,支付寶用戶感受到一股強烈的“父愛”,昵稱后一夜之間多了“寶寶”兩個字。6個月之后,支付寶上線“圈子”功能,除了 “芝麻信用歧視”外,圈子里開始出現了很多大尺度照片,在互聯網上掀起軒然大“波”。王思聰還跳出來戲稱支付寶“O2O賣淫”,并配有“支付鴇”三個字的圖片。
當時彭蕾正在美國出差,連忙發表《錯了就是錯了》親自道歉,疾呼:“我們一直如同看護自己生命一般看護的支付寶,今天被冠以各種污名。何忍卒睹??!!”最終圈子被關閉,團隊負責人被撤職,螞蟻金服為此痛下決心不再做社交。
無論是來往還是支付寶在社交上的嘗試,都只是因為微信支付沖擊了支付寶的陣地而做的被動選擇,并不是因為阿里擅長。
肆
釘釘無心插柳
無招從小喜歡就喜歡玩街霸,脾氣暴躁,是個鐵打的小強,1999年就在阿里但是后來去了日本,一年后回歸時發現自己錯過了太多。來往成為無招的又一敗筆,一度被為“阿里最著名的loser”。
2014年5月,無招拖著來往的“殘兵舊部”回到湖畔花園。這里是馬云發跡的起點、阿里巴巴的誕生地,也是淘寶、支付寶等明星項目的孵化地。湖畔花園同樣成了釘釘夢想的起點,那個時候,釘釘還只是一個項目,內部代號“工作圈”。
無招請來了技術大牛陶鈞,帶領著十多人的小團隊找到了當年初創阿里的感覺,凌晨四點還在修BUG。有 8 個多月時間里,阿里員工都不知道無招在里面干嘛。2015年1月,釘釘誕生,與收獲“呵呵”的來往不同,釘釘意外地收獲了口碑。
釘釘沒有拿阿里的“一針一線”,別人初次見面總會說“我們加一下微信吧”,無招總是面露不悅:“怎么不加釘釘?”周圍人很抵觸并私下評論:“他真的挺煩。” 偶然的一次機會,馬云去復星參觀,這才聽說,“你們阿里旗下有一款產品,幫復星解決了不少管理問題。”
那年5月,“loser”無招和他的釘釘搬進了龍章大廈,辦公室樓下有一棵名為九爪龍章的古樹,對面是西溪濕地。浮出水面的釘釘,服務的企業組織數量在半年內即突破50萬家,為馬云挽回了幾分顏面。
“白手起家”的無招猝不及防,覺得自己“走了狗屎運,踩中了一個風口”。張勇戲稱:“我們原本想生一只雞,沒想到孵出一只鴨。”立足于騰訊盲區做社交的釘釘讓馬云再次看到了希望,2016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馬云表示阿里未來要做社區,“不是模仿微信,是要超越微信”。
4個月后,釘釘的廣告直搗微信大本營,投放在騰訊總部地鐵站和深圳晚報頭版,用詞極為犀利尖刻。以至于馬云都坐不住了,批評“廣告實在太low了,像jd做的。” 面對釘釘的一再挑釁,騰訊當月正式上線企業版微信。坐不住的還有馬化騰,面對每個月保持著10萬新用戶增速的釘釘,在內部直接宣稱要“像干掉來往一樣,干掉釘釘。”
騰訊雖然拋出了 “3+1”開放產品策略,并準備好“自己打自己”,但是在從企業社交的產品布局中,RXT、企業QQ以及微信企業號三者一直都是不溫不火,騰訊方面也未曾披露過相關的數據。微信的長處是娛樂互聯網,最終沒能在辦公室打敗釘釘。
中國有4300多萬中小企業,大部分處于紙質辦公時代,釘釘的目標便是將阿里工作方式輸出給這些企業。2017年,釘釘企業和機構用戶已達500 萬,這一數據讓微信著實羨慕。另一方面,微信月活已達9. 8 億,成為釘釘繞不過的坎。
雖然釘釘沒有完成馬云的2C社交夢想,但不可否認的是,釘釘確實是一款成功的2B企業級產品,這對于阿里而言,算是無心插柳的成功。
伍
陌陌劍走偏鋒
另一款做成的社交產品陌陌,則是走出了和微信、來往、釘釘等都不一樣的路。從一開始,陌陌就主打陌生人社交。
2011年3月,唐巖創立陌陌科技,兩個月前微信第一版剛剛上線。據《GQ中國》報道,創辦陌陌之前唐巖和太太商量,沒做成怎么辦?太太說那就再去上班。他又問,創業了就不想上班,怎么辦?太太答,那就再創業。他再問,再失敗能不能賣了房子?太太說,行,再試試。問到第四回合,太太說,那就離婚。他心里有了數,起碼能試3次。
自2011年8月上線推出以來,陌陌這款被打上“約X”標簽在眾多移動社交應用中脫穎而出,更是在微信等各大巨頭的圍剿中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這主要還是得益于其陌生人社交避開了與微信直接廝殺的局面,而“約X”的標簽更是讓其贏得了眾多用戶的追捧。
最初,在用戶“需求”確定以后,陌陌需要找到需求的兩端。通過運營,他們首先找來了一大批小資文藝女青年,這些人在陌陌上曬出自己的自拍,有了這些美女之后,男性自然主動上來。男人享受著一眼覽盡萬千美少女的愉悅,而女性享受著被眾多男性搭訕的快感。兩端各取所需,陌陌用戶數穩步增長。
上線初期,用戶數剛到幾百萬,服務器宕機了,遲遲不能恢復。唐巖一問才知道,技術人員竟然是在家聯網搶修。唐巖的好友羅永浩得知后憤憤:“悠閑到這種程度,真可氣。”
在用戶不斷聚攏,已經具有相當大的活躍度之后,陌陌又開始擺脫“約X神器”的稱號而努力,在2.0系列推出群組和活動功能,以及3.0推出留言板和好友動態功能,正是要慢慢地沉淀關系,把陌生人關系轉變為熟人關系,把基于陌生人的點對點交友變為基于LBS和興趣的社區。
2014年12月,剛剛成立三年之久的陌陌正式登陸納斯達克,市值超過30億美元。最近幾年,陌陌則依靠直播業務轉型成功,營收利潤一路大增,當前市值超過90億美元。
陌陌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是不做熟人社交,其次是智能手機普及帶來的機遇,陌陌剛好抓住了。不過,同樣做陌生人社交的微聚、比鄰等卻都沒有成功,失敗原因各有不同。
微聚APP最初依靠投資方雷軍系和老東家YY的支持,很快獲得了大量用戶,但是由于團隊缺乏運營能力,用戶信息審核不嚴格,導致平臺上大量充斥著有償服務、酒托飯托等,趕走了真正的用戶,最終走向末路。
比鄰APP主打“給陌生人打電話”,這無形中提升了用戶的門檻,相比圖文加視頻的交友方式而言,打電話的方式讓陌生人雙方覺得尷尬,而且使用場景不足。可以說,比鄰的定位,就決定了它是一款很難廣泛普及的產品。
不過,那個2014年夏天才成立,采取“左滑右滑,互相喜歡才能聊天”機制,被譽為“中國版Tinder”的探探,卻是一躍而上,很快超越陌陌之外的其他對手。2015年6月,探探成立一年時用戶人數已達200萬。2017年底,探探注冊用戶數已快速增長至1.1億。
2018年2月23日,陌陌發布公告稱,擬以總價近7億美元收購探探100%股權。公告發出后,陌陌股價一夜之間大漲17%。這說明,資本市場對這次收購很看好。
通過本次收購,陌陌幾乎壟斷了整個陌生人社交市場,以后你想通過APP撩到好看的陌生小哥哥/小姐姐,很可能就需要先向陌陌或探探交一筆“過路費”了。所有呈現給你的小哥哥/小姐姐,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移動社交之局走到今天,足可用“狼狽不堪”來形容。米聊、來往和易信失敗,陌陌和釘釘成功,避開微信強大社交關系鏈的正面競爭似乎才有芳草地。
這個道理,羅永浩和他投資的子彈短信不會不懂。【責任編輯/林羽】
(原標題:移動社交大敗局)
來源:銀杏財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