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周刊編者按】所謂人紅是非多,其實公司也一樣。自從發(fā)布了小米4之后,業(yè)界唱衰小米的聲音就此起彼伏。最近更是掀起了小高潮,起因于美國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發(fā)布的一份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報告:小米超越三星成為出貨量最多的廠商。而昨晚中國首富之子王思聰對小米成功秘訣的炮轟更是讓群情激奮,關于小米手機出貨量造假的質疑越來越濃重。本文作者沒有跟風業(yè)界的極端說法,而是保持了客觀冷靜的思考,對小米出貨量和銷售量進行了區(qū)分。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小米市場銷量現狀。
8月4日,美國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發(fā)布報告稱二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位列中國智能機市場第一,此事引發(fā)熱議。截至2013年底,小米渠道壓貨量560萬部(1870-1310=560)。這些手機不在最終消費者手上,而是在作為企業(yè)的渠道商以及黃牛這種另類渠道商手上。
8月4日,美國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發(fā)布中國智能機市場第二季度出貨量數據,小米手機出貨量首次超越三星,市場份額占14%,位列第一。三星、聯想和酷派依次列二三四位,市場份額均約為12%。
看到這個消息,有人驚嘆,小米成長速度太快了!有人質疑,市場調研數據是否準確?本篇文章拋開是否第一的爭論,來談一談手機廠商向渠道壓貨的能力。
一、基于良好的渠道關系,向渠道壓貨,是廠商在銷售淡季實現出貨量逆勢而上的保障
所謂向渠道壓貨,常見于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產品上市初期,為沖銷量數據,將大量的貨壓向渠道。三星S3上市50天出貨量1000萬部,S4用了27天,S5用了25天。除了旗艦產品受渠道熱捧外,其中也包含了為獲得漂亮的出貨量數字,讓渠道合作伙伴幫個忙。另一種情況是產品處于銷售生命周期末期,形成尾貨,廠商為減少損失,強行壓給下游渠道。諾基亞在中國衰敗之前,這種向渠道壓貨情況很多,幾度引起渠道商不滿,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每年的第二季度,是產品銷售淡季。手機廠商很頭疼,有尾貨需要清理,有新品開始上市,是否有良好的渠道關系,能否合理的向渠道壓貨,決定著銷售業(yè)績情況。先看下2013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智能機銷量TOP5情況,通過數據進行分析。
(數據來源:易觀國際,單位:萬部)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2013年前三季度國內智能機銷量TOP5的廠商,中華酷聯在第二季度均銷量下降,而三星卻逆勢上揚。究其原因,得益于三星S4上市(4月)以及S3等產品尾貨情況,向渠道壓貨。如2013年4月全球暢銷機型三星占三款,除新機S4外,還有進入尾貨期的S3及S3 mini。
而今年的第二季度,卻出現了不同的情況。根據美國調研公司Canalys數據,中華酷聯依舊沒有崛起;三星銷量下滑,市場份額從18%降到12%;反而小米逆勢而上,市場份額從10%升到14%。
分析原因。對于三星來說,新品S5缺乏競爭力、品牌影響力在國內遭到質疑、人事變動等,削弱了渠道商的信心,在同樣大量向渠道壓貨的情況下,卻得到相反的結果。筆者了解到,三星的壓貨,已經引起了一些渠道商的情緒反彈。
小米的突出表現,同樣源于壓貨能力的提升。只是小米的壓貨方式與傳統(tǒng)的手機廠商不同。差異點在于渠道商是主動接受還是被動接受。4月8日米粉節(jié),就是小米的一次大型清理尾貨活動,出貨量超過100萬部。紅米Note作為新品在二季度實現大賣。這些得益于渠道商對于小米品牌的認同,主動接受小米的“壓貨”,或者叫“受貨”。
二、小米確實向渠道商壓貨,而且壓貨能力較強
有人會問,小米大部分在官網直接銷售,哪來的渠道商?怎么會壓貨?
第一個問題,小米官方(戰(zhàn)略合作總監(jiān)劉楊)曾表示,小米70%通過電商渠道銷售,只有30%走的渠道。實際不是,在今年6月在中國電信零售渠道運營發(fā)展創(chuàng)新論壇,市場調研公司賽諾負責人根據監(jiān)測得出結論:小米線上線下銷售比例為4:6。
第二個問題,渠道壓貨量=出貨量-銷量。出貨量和銷量是有區(qū)別的。嚴格意義來講,手機賣到最終用戶手上的量,稱之為銷量;從廠商賣出的量,無論到渠道商還是最終用戶,統(tǒng)稱為出貨量。我們來計算一下小米的渠道壓貨量。
小米公司曾對外公布2013年銷量為1870萬部(實際為出貨量)。
國內市場調研公司易觀國際監(jiān)測2013年Q2-Q4小米銷量數據依次為:193萬部、233萬部、620萬部。Q1小米未進TOP10,銷量應低于第10名OPPO的270萬部。由此推出,小米2013年手機銷量不超過1310萬部。
也就是說,截至2013年底,小米渠道壓貨量560萬部(1870-1310=560)。這些手機不在最終消費者手上,而是在作為企業(yè)的渠道商以及黃牛這種另類渠道商手上。
小米的壓貨方式與傳統(tǒng)不同,渠道商看中小米的產品與品牌,認為其有增值空間,才主動囤貨或者接受“壓貨”。目前來看,這種壓貨是良性的。
四年多來,我們見證小米的成長,從產品品質到售后服務再到供應鏈管理,卻沒有人提過它向渠道壓貨能力的提升。對于成熟的手機廠商而言,這是一項必備的能力。它直接反映出產品的品牌影響力以及與渠道合作關系情況。
需要指出的是,向渠道壓貨,是一把雙刃劍。渠道商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切皆與利益掛鉤。我敢預言,終究會有一天,小米的渠道商將被不會動接受壓貨,iPhone 5C不就是例子嗎?那時,能否確保壓貨的良性發(fā)展,需要小米認真思考。
三、強調一下關于數據真實性與準確性的問題
以上所有分析與思考基于一個條件:小米公司與調研公司公布的數據是真實的、準確的。之所以提這個條件,是因為數據很容易出現“問題”。
國外調研公司對出貨量的調研,主要著眼渠道的合作數據。而小米與傳統(tǒng)手機廠商不同,官網銷售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不排除調研公司直接或間接通過小米公司拿電商出貨數據的可能。這種情況下,準確性會很高,真實性取決于小米的誠信。Canalys調研小米Q1出貨量約1000萬部,Q2出貨量約1500萬部,累計2500萬部,與小米公布的2611萬部數據相近。
關于銷量的調研,傳統(tǒng)調研公司習慣于統(tǒng)計各個重點城市銷售網點銷量及街頭攔訪,有一定經驗積累,調研統(tǒng)計模型早已成型,這種適用于線下銷售,準確性較高。而針對線上銷售的調研方式,取多大網民樣本、從第三方平臺獲得數據占多大比重、建什么樣的模型等,都需要不斷摸索,準確性不敢保證。
【IT時代周刊編后】其實數據什么的,如果真的太虛,市場最終也一定會表現出來的,小米也一樣。因為小米電商渠道的存在,很多的數據只有小米自己知道,但是手機最終還是要到消費者的手里的,也只有到消費者的手里才能產生價值。小米如果只是通過虛高數據來制造一場虛假的繁華,最后賺不到錢的還是自己。市場畢竟不是只看營銷技巧的,還需要實打實的吸引留住用戶才行。【責任編輯/馮敏】
本文作者:梅花園陳述,微信公眾號:陳述(mhy_chenshu)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chuàng)客100創(chuàng)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yè)和個人。創(chuàng)客100創(chuàng)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chuàng)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