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網編者按】綜合來看,華為進軍PC產業形勢并不明朗,華為固然在硬件設備、芯片研發領域有很強的實力,但筆記本市場的核心競爭在軟件體驗,這并不是華為擅長的。
據《電腦商情報》執行主編鄭凱透露,他的一位朋友昨天接到獵頭電話,是為華為研發電腦招聘的。后經進一步透露,華為正在籌備進軍個人電腦業務,而且已經基本確定在今年4月開始量產首款筆記本。
而更早的時候,華為被曝注冊了“Matebook”的商標,顯然是為進軍筆記本市場做準備。聯想到華為總裁任正非前幾日在華為內部的講話中提到,華為要在終端上5年內做到超過100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那么華為要推出筆記本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雖然此時正值PC市場萎縮,但華為做筆記本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小米已經被曝光準備在今年推出筆記本,并且由英業達代工,雙方準備將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蔓延至PC市場。
PC市場并非是一個無利可圖的行業,雖然出貨量持續走低,但每年仍然有3億臺左右的銷量,產值高達上千億美元。現實情況是,雖然智能手機可以隨時聯網并完成部分工作,但涉及到工作的部分,PC仍然處在難以替代的位置,如果想要進一步滲透到用戶日常的方方面面,PC仍然是不可繞過的一環。
不過,盡管華為研發實力雄厚,資金充分,但筆者仍然不看好華為進軍PC產業。華為的核心優勢在硬件研發,在硬件供應鏈十分透明的筆記本產業,軟件體驗才是競爭關鍵。
為什么小米、華為紛紛入局PC?
關于這個問題,蘋果可謂給了標準答案。在互聯網發達的當下,用戶需要在多個屏幕之間切換,包括了手機、平板、PC,不管是工作還是娛樂,這種需求普遍存在。蘋果在iOS與OS X之間就設計了很多多屏互動的功能,比如Hand Off允許用戶在Mac上接聽電話,編輯中的郵件可以無縫在手機、Mac上切換,圖片也可以相互同步,這種體驗比通過數據線來傳輸來的方便。
除了體驗上的提升,它還有額外的好處是可以相互拉動銷量,iPhone的熱銷明顯刺激了Mac的增長,Mac再反哺iPhone,相互促進。
小米、華為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華為不僅有銷量位居世界第二的智能手機,還有平板電腦、智能手表等產品,再加上PC,華為可以形成自己的設備生態鏈,允許用戶在設備間無縫切換,全方位滿足用戶不同場景下的使用需求。
自然而然,即便筆記本市場已經走下坡路,仍然需要硬著頭皮去研發,生態的建設關系到用戶體驗,這是設備競爭的核心要素。
但問題在于,用戶體驗的關鍵在于軟件和服務,蘋果有自己的iOS和OS X系統,喬布斯打造的軟件生態系統已經成為蘋果最強大的競爭壁壘,而華為并沒有證明在軟件上具備這種實力。從智能手機的表現來看,華為一直推崇的Emotion UI口碑一般,比小米的MIUI和魅族的Flyme差了不少,如果華來打造硬件之間的軟件互聯,恐怕很難讓用戶滿意。
現實的問題:x86還是ARM?
據說華為筆記本會使用大量自主研發的芯片,包括SSD控制芯片、電源管理芯片、音頻芯片,但最核心的問題是,在處理器上到底會使用英特爾x86架構,還是麒麟處理器的ARM架構?
如果要想更好的筆記本體驗,顯然x86架構是不二之選,因為它涉及到頂層的軟件,目前PC上的軟件只支持x86的處理器,雖然已經有部分移植到ARM架構上,但無論是性能表現還是使用體驗,都不能和x86相媲美。
如果華為筆記本使用x86架構,面臨的問題是它與聯想、戴爾的產品能有多大的差異化?只不過是另一臺筆記本而已,何況還有口碑相當好的微軟Surface在競爭。傳統的PC產業更多的競爭集中在供應鏈和組裝效率上,這導致附加值很低,聯想在效率上有很大的優勢,但也僅僅收獲個位數的利潤率。
如果華為筆記本選擇ARM架構,盡管麒麟芯片能套上自主研發芯片的光環,但使用體驗上必然會有殘缺。ARM架構只能使用Android或Linux系統,很難滿足普通用戶習慣Windows系統的需求。谷歌曾大力推動ARM架構的Chromebook,也僅僅通過低價俘獲了一些學生市場,在企業辦公領域收效甚微。
所以綜合來看,華為進軍PC產業形勢并不明朗,華為固然在硬件設備、芯片研發領域有很強的實力,但筆記本市場的核心競爭在軟件體驗,這并不是華為擅長的。【責任編輯/荊玉珍】
來源:公眾號:吹牛(niubsir)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