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從2015年開始,電商和互聯網企業進入了一個增長的緩慢期,甚至我們可以說是瓶頸期,這個時候,我們對互聯網時代的格局有了大致判斷。甚至近日吳曉波還發表了一篇文章《我開始懷疑那些“互聯網鐵律”》,要反思互聯網鐵律是否還是正確的。實體企業雖然很困難,但是我們要正確分析這個困難。目前傳統的增長模式數量已經封頂了,比如說方便面、飲料的銷量下滑,其實這些和電商沒有什么關。
傳統渠道恐慌&傳統企業空窗
從2012年至今,互聯網快速發展大概有4年時間,對這4年時間有一個說法:既是傳統渠道的恐慌期,也是傳統企業的空窗期。
傳統渠道之所以恐慌,是因為馬云打著電商的旗號去中間化,也就是去傳統渠道,去經銷商,傳統渠道不知道下一步還有沒有自己的位置。
傳統企業的空窗期指的是什么呢?因為電商沒有給企業留下營銷的空間。傳統的4P、4R、4C也好,都沒有用武之地,做電商只有一個辦法,拿錢買流量。所以這個時候企業也進入了空窗期,無所作為。
更重要的是話語權也轉移到互聯網企業這一方了。原來我們很多明星企業家,包括張瑞敏,突然之間失去了話語權,而馬云突然獲得了話語權。我這里要說的是,其實互聯網企業的銷量并不大,話語權不是與銷量成正比的,而是與銷量的增長速度成正比,電商快速上升,所以話語權轉移到互聯網領域。
這4年電商快速增長的時候,也是傳統企業被打掉了自信心的時候。連一些對互聯網持否定態度的人,比如說董明珠,都要依靠互聯網獲得話語權(董明珠在極力批判雷軍這樣的互聯網企業,但是她的傳播仍然利用了互聯網),所以話語權仍然在互聯網這一方。
互聯網鐵律反思
但是從2015年開始,電商和互聯網企業進入了一個增長的緩慢期,甚至我們可以說是瓶頸期,這個時候,我們對互聯網時代的格局有了大致判斷。甚至近日吳曉波還發表了一篇文章《我開始懷疑那些“互聯網鐵律”》,要反思互聯網鐵律是否還是正確的。
我們很多人在前幾年就被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整暈了,因為這些老板們拿著他們在互聯網領域的成功案例,提出了新的觀念和規律,這些規律我們覺得很難理解,但是他們卻成功了,這使得所謂互聯網思維,甚至有些經不起檢驗的互聯網思維大行其道。
今天我提出實體企業新一輪的互聯網春天到來了,其實是有風險的。因為大家目前感覺到的都是實體企業非常困難,互聯網在不斷地侵蝕實體企業,這個時候實體企業的春天在哪里呢?
實體企業雖然很困難,但是我們要正確分析這個困難。目前傳統的增長模式數量已經封頂了,比如說方便面、飲料的銷量下滑,其實這些和電商沒有什么關系,但是我們都說是受電商影響,即使沒有電商,它們也到了封頂的時候了。
如果評價一下互聯網企業的影響,我認為其對百貨店、大賣場、商業中心影響最大,對傳統渠道影響不大。對于實體經濟來說,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認為,電商替代了原來的KA店,本來就是打價格戰,2000年以后,KA店一直打價格戰,企業進入KA店一直沒有賺過錢,只是現在價格戰從KA店轉到C端電商而已。
新的互聯網格局
我們分析一下目前傳統企業和互聯網的格局,就知道我們說的互聯網春天的到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C端電商
對于淘寶、京東類電商,現在有一個說法叫做C端電商,前幾年增長很快,目前已經接近天花板。原來估計C端電商在零售的份額大致應該是20%,現在有研究數據表示,在5年之內,它在零售市場的市場份額大概為18%,現在為11%,從11%到18%,空間已經不大了。所以即便是馬云,注意力也從C端電商轉移到其他領域里了。
2012年王健林和馬云打了一個1億的賭,“2020年,如果電商在中國整個大零售市場份額占50%,王健林將給馬云一億元,反之,馬云輸給王健林一個億。”如果沾上互聯網都算電商,馬云肯定贏了,因為未來幾年商業幾乎全部互聯網化,全部與互聯網融合。如果這里的電商指的是淘寶、京東,王健林就贏了,18%天花板研究結論已經告訴我們,C端不可能達到50%。
O2O電商
O2O在2013年非常火,2015年上半年還很火,下半年突然進入了寒冬,寒冬為什么來?因為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大的平臺已經建立了,很容易向其他品類延伸,所以O2O創業機會就少了。原來很多O2O項目違背商業邏輯,比如上門美甲、洗車、足療,成本非常高,效率非常低,邊際成本并不隨著規模增加而下降,并且電商要求還要便宜,所以這是不符合商業邏輯的。如果不打著互聯網旗號沒人敢干,但是打著互聯網旗號,有人干了。
B端電商
互聯網新的投資方向是什么?B端,B端是什么?阿里CEO張勇說:“一個巨大的趨勢在發生:過去幾個月,我看到很多B2B的創業項目,很多新的創業者,很多新的資本市場的錢都愿意流向B2B。”
阿里巴巴最早做B2B,后來做C2C和B2C,現在資本方,包括實踐方都是在做B端,所謂B端就是真正的+互聯網,原來我們所謂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主體+傳統企業,B2B的實踐證明,互聯網+基本上不成功,現在輪到+互聯網了。
如上圖所示,左邊就是傳統渠道,效率比較低,環節比較多,馬云打出的旗號就是去中間化,多層次、效率低的渠道去掉,所以短期內還是有很大效果的。右邊就是我們的傳統渠道和互聯網融合,也叫B端電商,B端電商的最大好處就是提高效率,節省成本。
2015年上半年,我參加了全國經銷商B端電商啟蒙教育,我們發現經銷商特別踴躍,因為他們原來非常焦慮,當他們發現自己渠道能找到和互聯網融合的方式時,現在都在躍躍欲試。
我曾經考察過煙臺的萬商購,它做B端電商最早,現在銷售額大概幾十億元,有300多個經銷商。萬商購把流通電商平臺建立以后,能夠集中倉儲、集中配送,原來經銷商約有1000輛配送車,整合后只需要50輛,整個流通費用下降了70%。
如今淘寶這類C端電商流量成本在快速上升,如果我們的渠道和互聯網融合以后,成本下降一半,渠道就有強大的競爭力了。
當傳統渠道和互聯網融合,而且可能占到80%的零售市場份額時(這是一個很穩定的零售份額),我認為傳統廠家和傳統渠道,都沒有必要恐慌了。
如果說前幾年互聯網+,互聯網企業侵蝕傳統企業市場份額,那么未來兩年之內+互聯網,傳統渠道、傳統企業以互聯網為工具,甚至會反撲C端電商所占領的市場份額。
當傳統渠道和傳統企業與互聯網融合時,就沒有所謂的互聯網企業了。這是互聯網時代給實體經濟提供的一個機會。
中產意識的崛起
中國實體經濟的第二個機會點是中國中產意識的崛起,中國實體企業做高附加值產品迎來了新一輪的機會。
現在中國有幾個概念很火,“到日本買一個馬桶蓋”、“跨境電商”、“供應鏈改革”、“結構調整”,我覺得這幾個概念是同一個問題——中國消費者已經升級了,但是中國實體企業還沒有升級。
把中國消費者的升級用一個詞表達,就是中產意識的崛起。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整個消費形態呈M型,即兩級消費:
一是我們的主流產品,低價格、低品質,以數量滿足為主;
二是奢侈品消費,恰恰沒有中間消費,所以我們把它稱為中間塌陷。
兩級消費是一個社會發展之初看似不正常其實很正常的現象。
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兩級消費的兩級已經數量封頂了。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數量滿足已經封頂了;奢侈品方面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國,反腐使得奢侈品銷量封頂,所以我們看到中國2015年上半年的奢侈品公司年報銷量下滑。
銷量下滑和互聯網有沒有關系?基本沒有關系。比如方便面、飲料這些基本不是通過互聯網來實現銷售的。
我用一個很特殊的詞來解釋,叫做“中產意識”,沒有用中產階級概念,因為美國和中國都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美國不管窮人還是富人,都把自己稱為中產階級,所以美國的中產階級比按照收入來計算的中產階級要多得多。中產階級在美國已經成為一個標簽,就是價值標簽。
中國則恰恰相反,中國窮人不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富人也不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中產階級也不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所以中國人沒有中產階級的標簽,在中國只有窮人和富人,沒有中產階級。
但是這個概念最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阿里CEO張勇說:“我們可以看到今天隨著互聯網與商業深度的融合,整個社會存在著一種消費升級的機會,因為中國今天的消費者、中產階級在未來兩三年內可能會有將近一倍的增長。”
中國中產意識的崛起和“80后”有很大的關系,“80后”一上班就是月光族,因為他們的消費意識遠遠超過他們的收入能力。當“80后”具備消費能力以后,我們認為中產意識已經崛起了,一方面,他們本身的消費意愿非常強烈,另一方面,由于他們成為一個購買者,帶動了他們父母的消費。
在何足奇老師的原本書院里,我們曾經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有一些親友對中產意識提出了很好的概念,我也提出來給大家看一看。
潘朝輝:更直白的說法是,不管有錢沒錢,都不把錢放在眼里。中國有太多的人,真的把錢看得比命重。
胡鵬:可以理解為在滿足生活需求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相對的微奢,但又不是嚴重超出自己能力的奢侈。
何足奇:我暫時是這樣定義的:有點錢,有點閑,有情調,有意愿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人。
任小東:有中產意識的,一定是對品質、功能、審美、品位、調性、溝通界面有自己主張的群體。年齡段上,在76-86歲。
天玄閃電:我最近看的一個視頻前有個廣告,叫輕奢侈主義,說的是愿意為了不等待廣告而購買會員的人,我覺得愿意購買這個的人應該就算有中產意識。
“80后”為什么中產意識那么重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他們沒有痛苦的歷史記憶。我們60年代的人都有痛苦的歷史記憶,挨餓、吃不飽這個記憶一輩子都抹不掉。有這個記憶的人消費比較節儉。
第二,“80后”是獨生子女的一代,進入婚嫁后421家庭結構,多家供養一家,不是靠自己的收入來消費,所以這個時候他們的消費能力超過了他們的收入水平。
第三,由于中國進入勞動力短缺年代,相對穩定,危機感少了,消費能量就爆發了。
第四,“80后”對子女投入比較大。嬰兒用品上表現得最為突出。所以嬰幼兒的跨境電商非常火爆。
“80后”中產意識不僅表現在自己身上,還表現上對父母消費改造上,不僅自己買,還幫父母買,雖然最后也可能是父母掏錢。總而言之,他們形成的一個購買鏈,一個人影響了幾家人。
我們不是說“80后”是中產意識主體,而是帶動了中產消費,形成了中國中產意識的崛起。一方面是傳統數量型的消費封頂,一方面是中產意識消費覺醒,中央提出的供應鏈改革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與中產意識覺醒相對應的市場表現,對廠家來說是產品賣不動問題,對消費者來講,則是買不到合適產品問題。舉個例子,最近有一系列奶制品賣得非常好,比如安慕希、莫斯利安,這些剛推出來比原來的優酸乳價格高一倍多,但是仍然賣得非常好,因為滿足了中產階級消費的需要。
實體經濟的春天,我們做什么
新一輪實體企業的春天,就是去中間化的電商快要封頂了,新迎來的傳統企業+互聯網與原來的互聯網企業相比有了更大的競爭力。
過去所謂互聯網+,互聯網企業跟傳統企業結合,這個傳統企業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或者是旁觀者,新一輪B端的流通電商是實體企業+互聯網,這是一個實體經濟利用互聯網華麗轉身的機會,當然這個機會來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抓住,所以春天不是所有人的春天。
我們原來一直批判數量增長,打價格戰,現在中產階級、中產消費意識的崛起,使得打價格戰的時代可能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實體經濟迎來一個通過做附加值、中高端產品來獲得品牌價值的機會。
這一輪實體店的春天,我們要提前意識到,不是銷量增長就是春天來了,是你在冬天能不能看到春天來了,比如李嘉誠在房地產還很繁榮的時候,已經意識到會進入互聯網冬天,已經撤走了。也許下一輪我們都在互聯網冬天的時候,他可能又來了,因為他看到了新的春天。所以現在雖然仍然是傳統企業的冬天,但是我們只要能夠看到互聯網的春天來了,我們就能夠早做準備。
當實體經濟的新一輪春天到來時,我們大致有兩個方向:
1
緊緊抓住升級的新主流產品,就是滿足中產階級的產品。
從2014年開始,我就在講新主流產品,而且新主流產品,可能誕生新的老大。我們現在一定不要去做升級的小眾產品,也不要搞定位,現在是爭新老大的時候,只有有了新老大,才能再搞定位,再做新產品。
至于怎樣找到新主流也很簡單。過去銷量最大的產品,都會有一個對標的新主流,原來乳制品里面優酸乳的銷量很大,現在莫斯利安、安慕希就是對標優酸乳的產品。
我對新主流還提出三個標準:
一是做到消費者一見就喜歡,現在設計非常重要,要顏值高的產品;
二是一試就喜愛,一嘗就喜愛,用互聯網詞,叫體驗要好,只要第一個體驗不好,就沒有第二個體驗了;
三是一定要有比較高的性價比,我們做升級產品,不是去做奢侈品,不是要做極端。
如果在國內找不到這樣的產品怎么辦?去國外找中產階級消費的產品,拿到國內看口感方面是否適合,如果適合,可能是未來中國中產階級的新主流。
2
抓住渠道互聯網化的機會,流通電商機會,就是B端電商的機會。
經銷商一定要當B端電商平臺股東。現在經銷商互聯網化的意識可能比廠家還要強。因為如果你不能成為平臺的股東,就只有留駐平臺,就像我們現在做淘寶一樣,要交流量費用的。
對于廠家來說,如果有幸參與B2B的平臺發起和建設當然最好,如果沒有參與,就要盡快入駐,或者要求經銷商盡快入駐,因為第一批入駐一定有創新紅利,現在創新紅利期越來越短,第一批參與淘寶的一些屌絲,現在可能成為知名的淘品牌,等到大家都入駐了,電商成本還會提高,最后還會逼得不得不做。
總結
所謂實體經濟新一輪的春天,不是等來的,是創造出來的,是看到了互聯網和消費發展趨勢創造出來的,如果我們無所作為,就算春天來了,也許你什么也等不到。
新一輪的實體企業的春天一定是產品升級的春天,一定是實體經濟和互聯網融合的春天。未來我認為在5年之內,市場主流產品一定是以中產階級為主流的產品,實體企業基本上要全部完成和互聯網的融合。如果做不到這兩條,你就會被淘汰。做到這兩條的可能會迎來實體企業新一輪的春天。【責任編輯/吳夢雄】
來源:劉春雄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