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近年來,小米和阿里的版圖不斷擴張,小米從手機到手環、路由器、盒子,再到空氣凈化器、小米電視,甚至還有傳說中的小米汽車,大致有幾十項不同領域的新產品,而阿里系的版圖也在不斷延伸,從電商、到社交、音樂、視頻……本文的作者認為,阿里和小米正在重走索尼和凡客的老路,阿里一味地建立生態系統,只能加大生態系統滅亡的難度,如果主體核心倒了,生態系統也就廢了;當小米像凡客一樣急于”擴大戰果”,而別人卻在加大創新時,這也意味著他們離被顛覆不遠了。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云(左)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右)
顛覆別人是創新,顛覆自己是持續創新,阻止別人顛覆自己就開始傳統了。
這有點像法國大革命時期和中國的20世紀初,很多人打著革命的旗號,革了別人的命,最后又被別人革命了。
不是說現在是一個顛覆與迭代的時代嗎?果真如此,每個顛覆者在新顛覆者面前,很快就傳統了,除非自己能夠持續顛覆自己。
現在的顛覆者就面臨下列困境:到底是持續顛覆自己,還是鞏固顛覆的成果。這就是創新與傳統的分界。
質疑之處,往往是顛覆的起點
現代創新,見效最快的是技術和手段的創新,因為技術和手段能夠給消費者帶來即時利益,從而形成市場。
比如谷歌的搜索技術、蘋果的智能手機,這是技術方面的創新,迅速形成了市場,給消費者帶來巨大的利益。
淘寶和小米,在產品形態上,他們最初都是模仿者,但他們在方法手段上創新了。
淘寶最初模仿E-bay,但實行免費,給消費者帶來了利益,也快速開拓了市場;小米避開傳統渠道,實行低價策略,山寨的價格買了個品牌手機,又趕上了社會化營銷的“臺風口”,想不上天都難。
很多傳統人對此不屑,但不能否認他們確實在做創新。很多時候,創新就在那些擁有資源者不屑的眼光中起來的。如果不是這些人的不屑,以他們擁有的資源,哪里能輪到那些創新者呢?正是強者的不屑,讓弱者有了機會。世界的輪回,往往是這樣開始的。
對阿里和小米,現在還有強大的質疑聲,這有點詭異。質疑往往是因為不服,這成了抱守傳統的最后顏面。
說實話,我曾經也是眾多質疑者之一。不過,我現在的心態是少質疑,多學習。質疑,可能說明我們沒看懂。沒看懂,可以在私密場合討論,少在公眾場合議論。公眾場合的討論,質疑很容易被理解成反對。
每次顛覆,都是一次更加開放
在討論小米和阿里之前,先看看其他幾個標桿企業在忙啥。
以蘋果的能力和影響力,它幾乎能進入所有它想進入的IT領域,但蘋果沒有這樣做。它一直在做一件事:不斷顛覆自己,永遠讓別人成為跟隨者。即使進入了新領域,如果沒有顛覆性的產品,也不會為了趕時間,倉促推出一個新品。
以谷歌的資源,它可以圍繞搜索引擎構筑一個“生態鏈”,把所有對手屏蔽在外,但谷歌在“X實驗室”竟然在做一些匪夷所思所思的創新,其難度甚至超出了神話的想象。谷歌的“X實驗室”將是很多行業的災難,因為它不是創新一項技術,一個產品,而是顛覆一個行業。這是一個全新的顛覆。
相反,微軟在干什么?
比爾·蓋茨很有危機感,甚至在IT的所有技術方向上都有押寶,也收購了很多創新企業,但不能否認的事實是:微軟近期被邊緣化了。
對待競爭對手,微軟曾經最厲害的一招不靈了。從網景開始,微軟用“捆綁”(即免費)這一招打壓了多少對手,而現在的創新可能恰恰就是從免費開始的。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總結出現代創新企業有兩個典型標志:顛覆和開放。
顛覆,既包括顛覆別人,也包括顛覆自己,其實最重要的是持續顛覆自己。
開放,就是不要設想通過構筑壁壘來阻止別人來顛覆自己,當你把注意力放在構筑壁壘時,你的方向已經錯了。
在顛覆上投放資源,還是在阻止被別人顛覆上投放資源,從而確保自己的顛覆有更長的收獲期,或者不用顛覆也能持續收益。衡量這個問題的標志就是開放。
沖到了風口頂端的小米在忙啥?
如果雷軍說小米的產品有多好,有多少創新,甚至講極致,這是自夸。好在做營銷的,都曾經自夸過。沒這份自信,現在還真不敢做企業。看看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的企業,都有很強的表演欲。
在馬云已經成功做大了阿里系后,小米還趕上了機會,站在了“臺風口”,雷軍確實不容易。想砍掉流通商的企業太多了,從20世紀的美國開始,“批發商無用論”的聲音一直沒有停過,但都沒有做到。
小米何以能夠砍掉流通環節呢?
這就是“臺風口”出現了,這個“臺風口”就是互聯網營銷。不是說互聯網營銷是“去中心化”的嗎?既然是去中心化的,那么說意味著從此沒有一呼百應的媒體了。 然而,現在的小米恰恰是一呼百應,根本就沒有去中心化,雷軍現在就是中心,甚至中心化到了這樣的地步:雷軍說一句不痛不癢的話,馬上就能見諸主流媒體。
雷軍的慶幸在于:一不小心引爆了互聯網。從社區內傳播,引爆到互聯網之外的傳播。雷軍干的是喬布斯早就干過的事。
但雷軍干的事,又是小概率事件,有了雷軍,就很難有雷軍第二。每年都有幾個人成為風云人物,但不知道會是誰。既要看能力,也要看運氣。
說這些,絲毫沒有貶低小米的意思,只是想說明到底雷軍站在什么樣的“臺風口”,以至于“豬上天了”。
上面這些,小米總體來說還是創新的,這個創新是從否定別人開始的。
小有所成之后,小米最近在干什么呢?從手機開始,小米最初是做手環、路由器、小米盒子、耳機、移動電源、隨身Wi-Fi、鑰匙扣這類小玩意兒,大致有幾十項,主要為粉絲服務的,這很正常。
但問題是小米最近推出了很多新品類,包括空氣凈化器、小米電視,甚至還有傳說中的小米汽車,每推出一個新品類,都是一個新話題。
恰恰從此開始,小米開始傳統了。
小米在重走凡客的老路
讓我們回顧一下凡客誠品的經歷吧,因為雷軍給凡客開過處方。
凡客最初也是只推一個品類,即襯衫,因為襯衫簡單,便于初期那些不熟悉網上購物的人選擇。因為襯衫的成功,凡客后來幾乎什么都做,甚至賣起了拖把。雷軍最后給凡客開的處方是聚焦,做單品,做爆款。
凡客最初是顛覆者,后來傳統了。雷軍想把凡客拉回最初的顛覆狀態。凡客創始人陳年,現在逢人就講產品,但估計聽的人不多了,因為凡客的故事已經失去了傳播價值,這與陳年把產品做得有多好沒有太大的關系。
曾經站在“臺風口”的凡客,現在總也找不到“臺風口”了。
一個人,兩次都能夠站在臺風口,難道上天真的這么眷顧這個人?兩個小概率事件,幾乎就是不可能。
小米最近在做的事,恐怕與凡客曾經有點相似,就是在走向傳統。小米曾經是專注的,但現在不專注了。
因為小米做大了,要立即回答兩個問題:一是怎么守住成果,二是怎么擴大戰果。
怎么守住成果呢?雷軍擔心,“小米手機遲早會被顛覆”,所以,小米要投資100家智能硬件企業,通過對周邊產品投資,增加對手機的黏性。這就是所謂的生態圈理論。只要進入這個思路,小米就傳統了。
生態圈理論,說白了,就是害怕顧客不喜歡自己的主業了,就要黏住顧客,讓顧客脫身較難。解決辦法不是從主業入手,而是從增強黏性入手。
怎么擴大戰果呢?就是利用已經建立的平臺做多品類,從而迅速“擴大戰果”,這個思路換個角度也叫資源變現。
在傳統思維里,這很正常,甚至就是人的本能所決定的,不需要什么理論支撐。
凡客就是這樣從顛覆者變得傳統的,反正今天的成功之后,不乏追逐者,希望合作的企業眾多,今天的變現沒有困難。
但是當凡客急于“擴大戰果”時,別人卻在創新。
很多人事后認為,凡客出問題,是因為產品類別太多,質量出問題了。這當然是“歸罪”最簡單的方式。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當別人在顛覆時,凡客既沒有顛覆自己,也沒有顛覆別人。
當顛覆不斷發生時,你沒有顛覆自己,別人就會來顛覆你。主業出現問題,周邊產品黏性再強,也難擋顧客離開。
小米現在推出新品的速度,與諾基亞何其相似。幾個月就推出一個新品,能有多少創新?所謂的“快”,有時候不是快速創新,而是資源快速變現。
以我的判斷,小米通過“去中心化”的口號,把自己變成中心的能力在下降。小米做的品類再多,也只能短期增加銷量,增加影響力越來越難。
小米砍掉渠道的模式,最初是創新,現在是“新常態”,比如華為的榮耀系列手機也在這么做。新模式的紅利期大約只有3年。新模式的紅利期結束之日,就是下一輪新模式的顛覆之時。
阿里為何變得傳統?
阿里系無疑是過去一輪創新與顛覆的最大受益者。我之所以說他也開始傳統,主要基于下列兩個原因。
首先,阿里系不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在創新后回歸了傳統的做法,即封閉自己,而不是向社會開放。
阿里系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商平臺,但這個電商平臺有賴于一個封閉的系統,即阿里獨立的搜索引擎,以及這個搜索引擎所帶來的流量。比如,如果從百度能夠搜索淘寶,馬云的生意就難做了。阿里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流量引導與流量變現。
這樣排他性的做法,從技術層面、道德層面都沒有錯。關鍵是,這是一個封閉的做法,這是一個保守自己成果的做法。
在迭代性技術面前,這樣封閉的堡壘遲早會被攻破。
其次,阿里系的版圖在不斷擴張,它又進入了傳統企業的思維。
“阿里系”的版圖也在互聯網領域不斷延伸:電商、社交、音樂、視頻、移動通信、在線旅游、地圖、打車拼車、瀏覽器、存儲、游戲、物流,甚至還有很多關聯度很低的領域,如基金、保險、擔保、教育培訓、文化傳媒、零售賣場、金融服務。
可以預期,這樣的清單還會無限延伸。
馬云給了它的商業版圖一個形象的說法:生態系統。
他認為,任何一個“帝國”都有倒臺的時候,但“生態系統”基本上是可以生生不息的,如果我們不破壞這個“生態系統”的話。
馬云錯了。建立生態系統,只能加大生態系統滅亡的難度,如果主體核心倒了,生態系統也就廢了。
傳統企業也是有生態系統的,即使不是單個建立的生態系統,也會自然形成生態系統。這是必然規律。
想當年,索尼為了支持硬件發展,也想到了做內容,增加黏性。為此,不惜收購了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但后來不僅內容沒做好,主業也沒能被挽救。
大而不倒:還值不值得念想?
現在是全球商業系統被顛覆的初期,多數顛覆者,表面看是顛覆者,骨子里卻是傳統的;技術上是顛覆的,思路上是傳統的。
在顛覆與迭代面前,任何想建立產業鏈或生態系統增加壁壘的做法,短期有效,長期無效。這都是傳統企業的做法。傳統企業有一個說法,因為太大而無法倒下(too big to fall),但在顛覆與迭代面前,誰腦子里冒出這個想法,就進入傳統了。
在顛覆與迭代面前,任何防守的價值都不大,所以,開放變得非常重要。凱文·凱利說:顛覆來自邊緣。如果他的預測準確,那么越是來自邊緣的,就越是無法預測和阻止的。
利用資源優勢構筑壁壘,加強防守,有可能把顛覆者扼殺于萌芽。這樣的思路是典型的傳統思維。現代顛覆者,旁邊有大量的PE、VC和IPO等著,創新企業可以不必經歷資本原始積累而迅速爆發,螞蟻瞬間變大象,大象瞬間倒下,這也是新常態。
谷歌的拉里·佩奇最近接受采訪時說,霸主級的科技公司會走向衰敗。這給我們一個啟示,產品會被顛覆,品類會被顛覆,行業會被顛覆,一切都處于被顛覆過程中。
在顛覆面前,傳統思維是:規模做大,扼殺小企業;生態系統做復雜,扼殺缺乏產業鏈的企業;壁壘筑深,讓顛覆者難以跨越。說白了,就是利用資源優勢。
怎么判斷顛覆性企業變得傳統?我有一個標志:如果把資源用于持續顛覆,這是創新的;如果把資源用于構筑顛覆壁壘,就是傳統的。
傳統企業有沒有“不倒術”?
聯想所在的PC是傳統的,即使“PC+”做成功了,可能仍然是傳統的。按柳傳志最近的說法,70多歲的人,已經很難酷起來了,但這并不妨礙他投資那些酷起來的公司。這是我所見柳傳志對投資公司的最新定位。
任正非最近更是倡導“班長的戰爭”,這是對華為集團化作戰的補充。因為任正非已經意識到,雖然創新來自邊緣,但需要中心的“火力支援”。
海爾張瑞敏提倡的“每個人都是SBU(戰略業務單元)”,是不是也是對傳統企業的改造呢?海爾未來的中心,或許正是來源于現在的“個人SBU”。
華為最初就是個國外程控交換機代理商,它在技術上的攻堅與在消費層面的適應,兩者結合得都很好。
現在關于小米和馬云的爭議較多,關于聯想的質疑也很多,但關于華為的質疑為什么很少?
因為華為在缺乏資源時,在做核心資源的投入;擁有資源時,再做更大的投入。華為做手機已經很晚了,但它在芯片、操作系統的投入,無人敢比。即使以互聯網思維做手機,華為也敢把榮耀獨立出來,擺脫價格戰,敢做附加值。
這才是正道,這樣的作為,永不傳統。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后】近年來,提到互聯網不得不提到“顛覆”一詞,好似所有的傳統企業都在被顛覆,在互聯網思維被泛化的今天,什么才是企業源源不竭的動力?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創新,不斷顛覆自我。正如谷歌CEO拉里·佩奇所說,產品會被顛覆,品類會被顛覆,行業會被顛覆,一切都處于被顛覆過程中。創新可以螞蟻瞬間變大象,也可以讓大象瞬間倒下。【責任編輯/鄭希】
來源:銷售與市場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