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 | 馬舒葉 陶 淘 張 琳
曹 楊 蘇 琛 姜 輝
編輯 | 曹 楊
近日,爬行正在成為年輕人、尤其是高校校園內的新風潮。
燃次元從社交平臺了解到,參與爬行的大學生或三五成群,或十幾人圍成一圈,在操場上或是其它較為適宜的場合進行爬行,并稱其為“爬爬樂”。
而隨著爬行潮在各大高校間形成接力,不少參與爬行的大學生表示,“爬行能夠釋放壓力,看別人爬都是一種樂趣”。隨后,#爬行可以解壓#、#爬行新風潮#、#爬行可以養生#等話題也相繼出現。
不少大學生認為,除了解壓,爬行也增進了陌生同學之間的情感,大學生們在爬行的過程中,自發建立了“爬爬群”,互相稱為“爬友”,在各大社交平臺“玩梗”。
實際上,“爬爬樂”走紅之前,風靡高校的活動還有“遛紙盒”,即大學生用硬紙板做成不同的紙板寵物,如“紙盒狗”“紙盒龍”“紙盒兔”等,隨后栓繩相約到操場溜達。
圖/大學生“遛狗”
來源/社交平臺 燃次元截圖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上述緩解壓力的方法。在社交平臺與“爬行”相關的內容下,除了有“爬行完特別舒服,緩解腰疼”等推崇的聲音之外,不少網友也提出質疑,如“大學生是否是在博眼球”,甚至還有網友吐槽,“現在大學生的精神不可理解”。
對此,哈爾濱醫科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中心主任楊艷杰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提到,當代年輕人要面對來自學業、就業及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同時他們又正值富有活力、渴望社交的年紀。當社交環境受限,他們會轉向自身尋求排解情緒的途徑,“當外界社會化環境受限之后,人們往往會從自己身上找樂子。”
當然,大學生的“新奇玩法”不止“爬行”和“遛紙盒”。
本期小酒館,我們和幾位大學生聊了聊他們的課余生活和“花式玩法”。他們當中,有人參與了上述提到的“爬爬樂”,堅持認為爬行“解壓”;有人不過20歲,卻愛上了80后的“成熟穿搭”,以求復刻中年成熟氣質;有人一時跟風翻拍短視頻卻意外走紅;還有人在宿舍養起“紙盒小狗”、太陽能螞蚱、電子魚等,行為藝術之余治愈了自己。
其實,正如參與爬行的大學生栩昭所說,爬行也好、養奇奇怪怪的新型寵物也罷,歸根到底,都只是大學生群體調劑生活的一種方式而已。
01
全程“哈哈哈”, 爬爬更解壓
栩昭 | 18歲 大一學生
第一次了解到爬行實際上也就是在幾天前,我無意間刷到了小紅書上的一個帖子,講的是一個網友誤入小巷因為害怕在地上爬行嚇到無辜路人的事情。
帖子中還提到“爬著爬著還挺上癮,一天的疲勞都煙消云散”,這成功引起了我的好奇,緊接著我又刷到了一些名為“陰暗地爬行”的表情包,就覺得更有意思了。當時就感覺,好像爬行這種行為突然火了起來。
碰巧這時學校匿名社區有個同學發帖,說想在學校爬行,我的好奇心終于有了釋放的機會。第二天晚上,我早早來到了操場,并成功找到了組織。當天大概有近20名同學參與了這項活動,有些是和我一樣看到帖子特意來參加的同學,也有剛好經過現場而加入的,我們圍成了一個圈,開始了大概10分鐘的爬行活動。
剛開始我會有點不好意思,但很快調整成了“整活兒”的心態。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多,“有些事一個人做奇怪,大家一起就變得合理了”的心態成功說服了我。而爬行的全過程,參與的同學都很開心,時不時地發出“哈哈哈”的笑聲。10分鐘爬下來,我覺得特別爽,壓力也確實得到了短暫的釋放。
來源/視覺中國
我覺得同學們之所以愿意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一方面是大學生活課業壓力大,平時的人際交往也很耗費精力,加之疫情影響,壓力無法釋放;另一方面是受最近很火的“發瘋文學”的影響。
還有一點,可能也和我們的專業有關,作為新聞媒體相關專業的學生,對網絡熱度有敏感性,覺得這種行為可能會帶起一波潮流。
事實證明,爬行活動的確在大學校園出現了“校傳校”的現象,清華大學、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高校也紛紛建群、建社,爬了起來。
我覺得爬行除了解壓,還能增進陌生同學之間的感情,不需要制止,也不是不良文化,更不是大學生精神狀態真的不好,只是大家宣泄情緒的出口之一,一種樂觀調節自我的方式。
02
在宿舍養“紙盒狗”
快樂就是這么簡單
華華 | 22歲 大學生
“有狗了,已經不想和沒狗的人說話了。”在這句話的下面,我還附上了一張紙盒狗的照片,正式開啟了在宿舍“養狗”的快樂生活。
“碰上考試周,沒有一個大學生的精神是健全的”,這句話或許可以完美解釋我開啟養狗生活的全部理由。
作為一名讀書讀到“頭禿”的醫學生,進入11月的考前沖刺月,我已經焦慮到吃不下也睡不好。只因考試周不僅要完成日常的實驗任務,還要遞交實驗小論文。除此之外,還有厚厚一摞的書等著我去背,我感覺自己就像是一根緊繃的弦,隨時隨地就會崩潰折斷。
偶然一次,我在小紅書刷到了紙盒小貓,貼子里萌萌大眼的小貓瞬間“擊中”了我的心。更主要的事,擁有這樣一只“寵物”,只需要幾個紙盒,一把剪刀就可以了,既不用花錢,還能享受動手的快樂。
于是我馬上拿了幾個快遞盒,對照著德牧的樣子,畫出了輪廓。隨后,剪刀一上,很快就“像模像樣”。最后,再用馬克筆畫出眼睛、鼻子等五官,一條威風凜凜的德牧就“站在”了宿舍。
圖/“紙殼狗”火遍高校
來源/小紅書 燃次元截圖
當我做完這一切,還沒從手工快樂中“走”出來時,一抬頭,不知不覺一下午已經過去了,而在制作的過程中,焦慮也消失了。
晚上我悄悄帶著我的“德牧”去了學校的小操場,沒想到引發了一波不小的轟動。不少同學爭相和我的小狗合影,不僅滿足了我的虛榮心,還讓我找到了“組織”,加入了學校的“狗狗群”。
而現在,我白天做實驗,趕論文,晚上回去“擼狗”、“遛狗”,甚至宿舍老師都會主動把好看的快遞盒留給我,讓我給小狗做紙殼衣服。借助“紙盒小狗”,我的焦慮也大大地緩解了,如今宿舍里人人有“狗”,也算是一種別樣的壓力宣泄方式了。
03
壓力大的我,靠遛太陽能螞蚱放松
圓圓 | 23歲 大一學生
我是一名建筑設計研究一年級的學生。自今年9月入校以來,沉重的課業負擔就讓我覺得“壓力山大。”
每天早上7點起床,8點上課,上到下午3、4點之后,我還要忙著趕一個井蓋改造項目,和能源專業的同學溝通我們需要共同去完成的設計工作。
我們時而在工作室研討,時而又需要下井,和組員們摸黑工作到晚上10點半,才算罷休。除此之外,在重復改稿之后,我們還需要每周提交一次方案,然后不斷去優化。
枯燥又令人焦慮的校園生活,讓我萌生了買一個玩具解壓的念頭。
今年國慶,我在網購時,無意間看到了太陽能螞蚱——即在太陽光照耀下,或者手電筒照射下會依靠太陽能走路的電子螞蚱。這些綠色的、帶著太陽能板的電子寵物,眼睛渾圓又很卡通,在視頻中走起路來一擺一擺的,姿勢非常可愛,我也一下子被吸引了。很快,我就買了2只太陽能螞蚱,每只9.9元還包郵。
自從太陽能螞蚱們來到我的身邊之后,我的生活一下子變得豐富多彩了起來。我給兩只太陽能螞蚱分別起名王建設、李建國,一只放在寢室,另一只放在工作室,它們陪著我一起學習、工作、放松。只要天空放晴,無論我是從宿舍出發去上課,還是從工作室離開,亦或是在校園散步時,都可以有王建設或者李建國陪著。
我還喜歡給這兩只螞蚱拍寫真。比如,我會將王建設、李建國放在波斯菊或者其它的花草上,在陽光的直射下,螞蚱就會在花瓣中央抖動起來,是一道別樣的風景。
圖/太陽能螞蚱
來源/圓圓提供
當然,我也會悄悄地和螞蚱們說心事,不必擔憂它們受到我負面情緒的干擾。有它們做“傾聽者”,我會覺得身上的壓力卸下了一半,我也不再像從前那般焦慮了。
04
養不好活魚,我開始養電子魚
小豪|22歲 大學生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爸爸特別喜歡去河邊釣魚,我總會坐在自行車后座跟著,釣到好看的魚,爸爸就會養在魚缸里。也因此,我家的魚缸總是有各種大小不一樣的魚,久而久之,我也愛上了養魚。
不過,自從上大學離家后,我很少釣魚養魚了。直到有一次我和室友逛花鳥魚蟲市場,才又勾起我養魚的念頭。
于是我和攤主聊了起來,什么魚好養,什么魚好看,什么魚壽命長。一番溝通之后,我興高采烈地買了一套簡易魚缸和六條魚,把它們放到了宿舍的陽臺上,每天早晨看著小魚游來游去,我就會很開心。
不過,好景不長,隨著小魚成了宿舍的“團寵”,室友們經過之時都會給小魚撒點魚食。用不了多久,魚缸里的水就會渾濁不堪,但由于我們在換水時沒有對好比例,換完水的第二天,就有兩條魚翻肚皮了。看到這一情況,我們趕緊把剩余的三條魚撈了出來。不過,雖然我惡補了養魚的各種知識,但不到一個月,剩下的三條魚也“陣亡”了,這對我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不過,我還是難以放棄養魚的愛好,就想著在網上再買幾條魚。而無意間,我看到了一個店鋪在賣電子魚,看到電子魚的瞬間,我下意識地在內心“笑出鵝聲”,抱著好奇心,我便從網上買了6條電子魚。
收到快遞時我都驚訝了,所謂電子魚,就是塑料玩具的小魚,里面是兩節紐扣電池。不過好就好在,防水效果不錯,只需要簡單組裝好放進魚缸,它就可以自己游了。關鍵這個電子魚還會發光,五彩斑斕地游來游去,總感覺魚缸里的魚在蹦迪,簡直“神奇”。
圖/網店出售的電子魚
來源/燃次元截圖
到現在,我已經養了兩個月的電子魚了,雖然自己知道那是假魚,但卻依然很治愈。
對我來說,雖然自己小時候總看爸爸養魚,但其實并沒有什么實操經驗,這次養魚經歷,也算是自己的一次小成長。
05
一時跟風意外走紅
努力走短視頻博主之路
霉霉 | 20歲 大學生
我是景德鎮一所藝術院校的學生,之所以會模仿“王蓉仨娃媽”的視頻,其實是為了應付老師布置的一個課堂視頻作業。
作業發布之后,我和室友就一直在想要怎么拍、拍些什么比較有趣。后來在抖音上看到最近很多大學生都在模仿某短視頻博主的視頻,當時我就想,要不自己也試試,反正平時也喜歡模仿。
其實拍攝這個視頻我們都沒有做太多的準備。10月27日,我和室友商量了下,拿了她們的娃娃還有另外幾個朋友的玩具,做了一些簡單的模擬道具就開拍了。
我們當時是在當天晚上七點多開始拍的,用了三個小時左右,大概拍到了晚上十點。因為想達到1:1復刻,我們就一邊拍,一邊反反復復看該短視頻博主的視頻,以及其他網友翻拍的視頻。拍攝全部結束之后, 我們“趁熱打鐵”當天晚上連夜剪輯完成。
第二天,也就是10月28日,我們就發布了這條視頻,雖然一開始是抱著跟風的心態,但沒想到一下子火了。
圖/霉霉抖音
來源/抖音 燃次元截圖
很多人都很羨慕我,說我主頁才發了6條視頻,就出了爆款。但其實不是這樣,拍攝短視頻這件事兒我一直都在做。我覺得可能一方面和專業有關,另一方面主要也是自己喜歡。之前的一些短視頻大多也是在分享自己的日常,但是點贊和播放量都不高。這條模仿短視頻火了之后,我就把之前一些流量不太好的作品隱藏掉了。
留下的幾條作品是我自己還比較滿意的。當然,這次火了之后,也給我之前的作品帶來了很大的瀏覽量和點贊量,漲了很多粉絲。
接下來,拍攝短視頻這件我肯定還是會堅持去做,也希望自己能夠在后面的視頻當中,從方向到內容,再到后期剪輯,可以做得更好更精致一些。在日常的分享中,早日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定位,把賬號做好,以后也希望可以往短視頻博主這方面發展。
06
過了20歲,就要穿得成熟點
張偉 | 21歲 大學生
作為一名大學生,剛過完20歲生日,身邊的長輩都會諄諄教誨,“長大了,就要學會做事”“長大了,就要穿得成熟點”……就這樣,20歲的我,除了要趕交不完的論文,學會“人情世故”,甚至連穿搭上的“孩子氣”都不能保留,否則就是“大人失格”。
于是,在“億點點”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我開始加入到網絡上的“成熟穿搭大軍”之中。畢竟,既然要成熟起來,就不妨更成熟些。
說干就干,以我身邊的學校領導、父母那一輩的穿搭為“靈感”,低成本成熟穿搭簡直信手拈來。
提上保溫杯,穿上質樸的條紋背心,搭配一條黑西裝褲,夾上公文包,腰間低調得別上一串鑰匙……穿上這一身,20歲秒變30歲不是夢,一秒就穿越到了80年代。
圖/成熟穿搭火出圈
來源/小紅書 燃次元截圖
一開始,成熟穿搭還只局限在我們宿舍幾個人之間,但不久就開始“人傳人”,男生宿舍的一整層樓紛紛加入。仿佛一瞬間,連成熟穿搭都“卷”了起來。
保溫杯,公文包不夠看后,就用厚厚的發膠梳上大背頭,在衣柜里整整齊齊放著十色的polo條紋衫,再把領子立起來,才能成為整個男生宿舍“最靚的崽”!
而在爭相“成熟穿搭”的同時,每天悶在宿舍里趕論文,做實驗的我仿佛找到了新的“快樂源泉”,不僅和朋友們多了一些生活樂趣,還會在照鏡子時,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忍不住“笑出聲來”。
07
大三上網課,我在家種起了草莓
竹子 | 20歲 大三學生
我現在在上海讀大學。但從去年1月15號放寒假到現在,我已經在家上網課上了一年了。整個大二下學期和大三上學期一直在家,至今沒有返校。
有時候會覺得惋惜,好好的大學四年時光,本來想要留下最青春洋溢的回憶,可是這么長時間都在家度過。高中的時候,想象過大學的美好生活,比如說跟同學們出去旅游、在大學里談一場甜甜的戀愛等。現在的情況就讓人覺得理想跟現實的差距有點大。
但比這更讓我無奈的,是每次在復習到最后關頭,接到的考試延期通知。說實話,每到那個時候,我的心態就很崩,覺得必須要做點什么事情去轉移一下我的注意力,讓心靜下來。
有一天,我無意看到小區里面有人種了草莓,長得特別好,當時我就想,要不我也試試。
本來以為種草莓會很簡單,就是在小區里面挖點土,隨便找兩個盆,然后就種唄。但是研究了一下我才發現,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從選盆,選苗,到選土,都是有講究的。
圖/竹子種的草莓
來源/竹子提供
于是,我一方面問商家,另一方面瀏覽社交平臺上網友分享的帖子,學習科學的種植方法。雖然我從頭到尾都沒有希望能種出草莓,但覺得至少要去嘗試,就種了四棵苗。
比較幸運的是,目前四棵苗都活著,看著它們從嫩芽到長大,我真的覺得很治愈,心情也好了很多。
雖然現在依舊在家上網課,但卻感覺好像提前進入了退休生活,家人每天去上班,我天天在家做飯養草莓。
*題圖及部分內文配圖來源于視覺中國。
*文中栩昭、華華、霉霉、竹子、圓圓、小豪、張偉為化名。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