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蔚來大放血,花錢下大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億歐汽車(ID:EO-AUTO),作者 | 梅旭康,編輯 | 郝秋慧。

    核心觀點

    今年第三季度,蔚來實現營收約130億元,同比增長32.6%。虧損41.4億元,同比擴大44.9%;

    對四季度業績給出了高預期指引,其中,交付指引為4.3萬至4.8萬臺,同比增長71.8%-91.7%,營收指引為173.7億元-192.3億元,同比增長75.4%-94.2%;

    預期在2023年上半年推出5款車型,并于明年第四季度實現NIO品牌盈虧平衡。

    11月10日,發布2022年三季度財報,給出了一份“雙面答卷”。

    今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收130億元,同比增長32.6%。營收高漲的另一面是其虧損擴大至41.4億元,雙雙創新高。

    盡管“放血”很嚴重,但很淡定。

    在三季度股價腰斬、虧損繼續擴大的背景下,李斌一口氣畫了數張大餅,對四季度營收和交付都給出了高預期,并要在2023年一口氣推出5款新車上市,表示希望大眾品牌實現月銷5萬輛,還要在明年四季度實現盈虧平衡。

    大放衛星的,是否真的樂觀?

    01蔚來的“AB”面

    第三季度答卷可謂喜憂參半。

    在第三季度累計交付量達3.2萬臺,同比增長29.3%。新車交付量的大增,讓其營收在第三季度創歷史新高,突破130億元,其中汽車銷售收入119.3億元,同比增長32.6%。

    對四季度業績也給出了高預期指引,其中,交付指引為4.3萬至4.8萬臺,同比增長71.8%-91.7%,創單季最高交付指引。

    今年10月,汽車交付超1萬輛。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透露,10月份受多個因素影響,損失產能上千輛。在供應鏈上,遭遇副車架供應不足,同時新款車型ET5采用新的EDS工廠,由于正處于產能爬坡階段,影響了2000輛-3000輛產能。

    這也意味著在2022年剩下的兩個月中,平均交付量將在1.6-1.9萬輛之間,按照現在的銷售趨勢,想要實現這一目標,仍存一定的難度。這也標志著無奈放棄此前堅持的年度15萬輛的交付目標。

    李斌說道,供應鏈仍然有挑戰,12月的交付數將受到功率半導體的限制。不考慮疫情的影響,供應鏈與產能不是交付瓶頸。

    基于對四季度銷量的看好,對四季度營收也給出了高預期指引,將達到173.7億元-192.3億元,同比增長75.4%-94.2%。

    相較于營收增長,虧損情況卻在進一步擴大,當季歸母凈虧損達41.4億元,平均每賣一輛車要虧11萬元。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三季度的銷售和研發費用高漲,分別達到27.1億元、29.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46.8%、49%,大幅躍升的費用支出讓的經營進一步承壓。

    與此同時,的毛利率在持續下滑。其第三季度整車銷售毛利率為16.4%,綜合毛利率為13.3%。從2021年第四季度,毛利率跌破20%之后,其毛利率就始終處于低位運行。

    關于毛利率,李斌坦言存在一定的挑戰,主要因為電池的價格高漲。

    電池價格跟碳酸鋰價格深度掛鉤。李斌認為,鋰的價格應該下降,碳酸鋰單價每下降10萬元,毛利率會提升2%,如果碳酸鋰單價下降到40萬,毛利率能漲4個百分點。

    “假設電池價格回落到正常的、理性的水平,要實現25%的毛利率不是很大的問題。”李斌直言。

    在財報電話會中,李斌特別提到比亞迪,其認為比亞迪整體毛利率表現不錯的原因,很大部分來自于比亞迪有電池和零部件的垂直整合。

    李斌認為,垂直一體化及其在電池和芯片方面的投入,對于長期實現25%-30%的毛利非常重要。

    實際上,對于,以當前盈利來衡量其發展并不客觀,因高投入導致無法盈利,屬于正常現象。

    在智能化電動汽車領域,為爭搶那一張決賽的門票,持續加大投入,加強垂直整合、完善營銷服務體系以及打造爆款車型,是在未來擴大營收、提高毛利率的幾大法寶。

    02錢花哪去了

    第三季度,研發投入創下了上市以來的最高記錄,持續擴大的虧損并沒有縛住的手腳。

    李斌表示,第三季度研發投入的增長是計劃的一部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之內,其每個季度研發費用會保持在30億人民幣左右。

    的研發費用并非做無用功。截至10月31日,申請中及已授權專利總數超過5400件。

    在新能源汽車三電領域,做了大量布局,如鋰礦、電芯、電機等,其自研自產的電池體系,計劃在2024年上半年量產上車。屆時將實現電池、電機、電控三電領域的完全自研。

    針對智能化,其基于NT2.0打造的第二代智能系統“Banyan·榕”,最新版本Banyan 1.1.0已于8月19日發布,更新帶來超60項功能新增及優化,覆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多個板塊。

    在智能駕駛核心芯片領域,從去年開始研發AD芯片,目前已經有一個500人的團隊。李斌認為,AD芯片與算法強相關,結合的算法來定制芯片效率會更高,并且將提高其毛利率。

    至于汽車銷售方面,正在加強海外布局。

    在10月8日的柏林發布會上,正式宣布進入德國、荷蘭、丹麥、瑞典四國市場,這也是繼挪威之后,在歐洲邁出的第二步。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擴張的大環境下,并沒有搶占太多的市場空間。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新能源廠商銷量排行榜中,位于第13位,同比增速為32%,增速在前15中處于倒數第三位,份額占比為2.1%。

    隨著國內競爭加劇,向海外求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不失為好招。

    在財報電話會上,財務高級副總裁曲玉也透露第三季度銷售管理費用的增加,主要由于在中國及歐洲銷售與服務網絡的拓展。

    “長期來看,隨著運營效率的提升,銷售管理費用在總銷售收入中的占比,會在2023年及之后年度持續優化。”曲玉說道。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399家中心與空間,覆蓋149座城市,共有280家服務中心和交付中心,覆蓋163座城市。

    充換電網絡方面,累計建成1210座換電站,充電樁11842根,在中國接入第三方充電樁超59萬根,在歐洲接入超38萬根。2022年底,計劃在全球累計建成換電站超1300座。

    曲玉還稱,明年的資本性支出較今年不會顯著增加,但同時在規劃銷售和服務網絡的擴張,以及生產和供應鏈產能。

    “大手大腳”的背后,是龐大現金儲備的支持。

    截至2022年9月30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限制性貨幣資金和短期投資共計514億元人民幣。

    “我們很有信心,目前的現金儲備可以支持我們的運營直到達到盈虧平衡。”曲玉說道。

    03幾張“大餅”

    高投入下的,同步釋放出一系列計劃,包括2023年第四季度實現NIO品牌盈虧平衡。此次財報會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無疑是對于何時實現盈利給了個“準話”。

    李斌曾在2019年就對外表示,特斯拉成立后16年才實現盈利,但在10年內就可以賺錢。如今迫切想要將這一愿景變為現實。

    這一目標的實現,必然依賴于汽車銷量的提升,亟需一款如同特斯拉Model Y般的爆款車型。

    近兩年,在產品層面花費了大力氣,新車型排隊上市。

    在今年第三季度,ES7與ET5正式交付,對ET5抱以厚望。在成都車展期間,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放出豪言,表示ET5的目標就是在此后的一年內超過寶馬三系。

    此次財報電話會上,李斌也直言:“ET5比寶馬3系好太多。”他認為,若排除碳化硅芯片的影響,12月份ET5銷量能超過7000臺。

    不會將“全村的希望”寄托給ET5.按照規劃,到明年6月份,將會有8款車在售,在30萬-50萬的區間,覆蓋MPV外的其他車型。

    “明年上半年,我們將會推出5款車型,總有一款會是‘的Model Y’。”李斌說道。

    今年10月,特斯拉交付量為7.1萬輛,其中Model Y占4.1萬輛,1-10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累計交付量達55.5萬輛,其中包含35萬輛Model Y,約占今年工廠累計交付量的63%。

    Model Y為特斯拉的風靡市場立下汗馬功勞,無論哪家車企都想有這樣一款爆款車型來支撐品牌。

    但李斌也坦言,在中高端市場,并不期望某一款車達到一個月幾萬輛的銷售,對總銷量更有信心。

    但是針對大眾市場品牌,還是希望其一款車能賣5萬臺,在不同的細分市場采取不同的戰略規劃。

    今年6月,李斌在用戶溝通會上表示,汽車正在加快對20多萬元售價的車型的研發,將推出面向大眾市場的全新汽車品牌。也正計劃推出第三個汽車品牌,以覆蓋20萬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場。

    正在籌劃的兩個新品牌中,一個主攻20-30萬元的中端市場,一個則下沉到了20萬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場。兩個新品牌的研發、電池、芯片、手機等新業務等投入,大約一個季度花費10億,一年總計需要30-40億元的投入。

    在虧損擴大的情況下,加速擴張,這是李斌和的一次豪賭。

    04

    李斌的愿景很美好,然而,想要將其一一實現,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

    明年上市的幾款車型具體表現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兩個子品牌研發產出也未必能得到預期的回報,加之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競爭趨向白熱化,在長時間流血虧損的情況下,似乎已將一切寄希望于未來。

    只能說,風險不小,勇氣很大。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蔚來大放血,花錢下大棋
    暴雪與網易的談判,一場“雙輸”的決裂
    張峰被迫“出局”,B站如何一步步淪為“手游墳場”?
    華海誠科:信披數據“打架”,壞賬計提遠超同行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