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多管齊下升級賽道,智能制造進入關鍵“窗口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鈦資本研究院

    科技與工業革命為每個時代帶來獨特機會,全球正在進入工業4.0階段,基于大數據和物聯網(傳感器)融合的系統在生產中大規模使用,工業互聯網重新定義生產流程。疫情加快智能制造發展進程,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全球智能制造市場預計將在2028年達到5.762億美元,2021年到2028年復合年增長率預計將達 12.7% 。

    智能制造進入關鍵“窗口期”,并呈現出自動化、數字化、規模化、生態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在智能化轉型路上,制造業企業正在多管齊下升級賽道:提升敏捷性以應對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不穩定,縮短產品上市周期,同時保障并提升產品質量,打造技術的產品化和集成化能力以部署智慧工廠,實現上下游之間的連接與協同,以及滿足日益嚴格的ESG合規要求。

    智能制造的發展趨勢如何?未來有哪些投資機會?最近,鈦資本投研社邀請日初資本執行董事仲黎若進行分享,她畢業于UCLA,擁有數學/經濟理學士學位,曾就職于華為戰略投資、中金資本聯通基金、摩根大通。她重點關注智能制造、半導體、新能源汽車賽道,主導投資了綠米、未來機器人、樂動機器人、瑞云科技、美新半導體、佰維存儲、Minieye、粒界科技等。本次分享主持人是鈦資本董事總經理李志軍,以下為分享實錄:

    智能制造產業趨勢

    全球正處于從工業1.0到工業4.0的變革階段,每一次變革都孕育了新的機會。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基于汽車自動化的改革,我們現在所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從自動化進化到智能化、柔性化的變革,基于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革新去賦能現有的產業版圖。

    世界各國都在新一輪科技工業革命中發力,對此,我們首先基于時代的背景去理解。第一,中國大國崛起,國際格局發生變化,包括去全球化、保守主義思潮抬頭等。第二,基于去全球化的宏觀環境,我們必須擁抱變革。另一個維度,在俄烏戰爭引發能源危機的背景下,部分歐洲廠商迫于能源價格的壓力對華示好,也有部分廠商向華施壓,如蘋果的供應鏈廠商基于美國的要求把產業鏈向東南亞地區轉移。

    回歸各國對制造業的定義來看,中國制造業的特色是補短板、促創新,具體來說就是以智能制造為載體,以關鍵的制造環節智能化為核心,從端到端數據流為基礎,形成網絡互聯的支撐。

    我國的智能制造定義是比較全面的,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定義相對偏協議、框架、游戲規則的制定,更注重產業協同和互聯網的改造。德國的智能制造更務實一些,偏向于工廠自動化,以德國汽車工業為代表,推進了德國的智能汽車工廠自動化,包括智能機械臂等產業鏈的蓬勃發展。

    中國工業制造行業現狀如何?

    縱觀中國制造業所處現狀,長期看好整體發展趨勢。其中有三大因素,第一,雖然下半場進入去全球化階段,但我國仍有很龐大的市場支持。第二是我國的工程師紅利。第三是政府的大量資源投入。中國提出從傳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在疫情以及短期貨幣通縮的環境下,這其實是催化利好盤,將進一步強化制造業的地位。

    從整體的供需關系來看,我國的人口紅利在消失。我國前幾年的勞動人口基數比較穩定,真正下滑的拐點應該是在2023年, 預計2023年勞動人口從9.6億人降到8.6億人,降幅為10%,2037年降幅將會達到15%。一方面供需端的老齡化導致勞動成本升高,將進一步促進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趨勢;同時供給端的技術不斷突破,成本不斷下降,因此中國的智能制造轉型是供給端和需求端雙向驅動的結果。

    智能制造如何定義?

    智能制造主要以工業互聯網作為統稱,本質是幫助工廠提升效能,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制造業是一個重資產的行業,投資工廠的ROI比輕資產的ROI周期更久,如果產業轉型不夠及時,工廠主會面臨資產的貶值,抓手就是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把設備端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連接,通過軟硬耦合、自動化、智能化的方式實現降本增效、提質增收。智能制造在推進的過程中,每個細分產業的信息化水平、數字化程度、演進和智能化硬件端的滲透,都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

    再看智能制造的產業規模和產業周期。

    對制造業產業規模和產業周期而言,中國制造業擁有五萬億美元的市場,信息化更是千億市場。工廠自動化設備大概擁有兩千億的市場,新的增量市場主要體現在工業互聯網平臺、5G專網軟件平臺、工業軟件,以及各類機器人、工業自動化設備等。

    讓我們看看各個板塊所處的產業階段,首先,工業軟件領域是國產化率較低的一塊,EDA、CAD等滲透率不足5%,現在還處于導入期,產業集中度也很低。其次是工業互聯網平臺,業內有兩種類型的公司:一類是大廠分拆,比如海爾、三一基于自動化、數字化能力積累了一套體系,然后把這塊資產剝離出來,賦能到其它行業;另外一類,是細分賽道的一些隱形冠軍,如煙草、化工、水務等領域。此外,資本密集度較高的工業自動化設備,硬件比軟件的市場規模更大一些,核心原因還是ROI的測算方面,硬件的ROI測算相對直觀。

    分享一個流程制造的案例。

    智能制造主要分流程制造和離散制造。流程制造針對一些連續性、管控可靠性要求比較高的生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有能耗大、污染高的問題,對生產過程的優化和設備健康的管理要求非常高,代表產業如石油、化工。這一塊智能制造的算法的優化的核心是聚焦生產工藝和工序的優化。通過機理的學習、模型的迭代優化生產效率,同時幫助高能耗企業滿足碳排放要求。

    再看離散制造的案例。

    離散制造的零部件種類較多、數量較繁雜、產品協同難度較大,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對生產過程做一些優化。以生產汽車的四大工藝為例,包括沖壓、焊接、噴涂、總裝。比如特斯拉主要致力于減少汽車零部件,通過精簡生產步驟,縮短生產時間,降低制造成本。最近國內也在競相效仿引入一體化壓鑄工藝來減少自身的汽車零部件。對于汽車行業而言,最大的難處不在造車,而在于造車的工廠,在離散制造端,算法優化的核心更多體現在對生產流程和生產節拍的深度理解。

    智能制造投資視角

    智能制造分哪幾個維度和環節?首先,場外有不同的產品設計協作部門進行產品的定義,其次,在工廠內部有各類生產型軟件、制造執行系統,連接控制層,控制層通過控制單元來控制下游的執行端硬件。智能制造通過軟硬件賦能四個層次(應用層、企業層、控制層、執行層),把工藝機理的算法以及執行端的硬件連接到一起,形成閉環。越往下游,空間會更大。硬件端近幾年來資金密度比較大,硬件端有一定的產品通用性,包括自動化設備、機器人等。

    硬件端主要是自動化設備端,從二級市場的角度來看,設備端的抗周期性表現還是不錯的。軟件端主要是應用層和企業層的軟件,包括辦公軟件(金蝶、用友等),和工業軟件(中望軟件),近期在二級市場有一定估值回調。

    智能制造產業價值鏈曲線如何?

    按照價值曲線分布來看,由于執行層硬件具備通用化和規模化特點,市場規模更大,而硬件規模化本質是降本能力,總體毛利相對低一點。再往上游看企業層和控制層,工業互聯網的平臺層以及上游的工業軟件端,總體毛利水平會更高一些,尤其是偏SaaS類型的工業軟件,但國內的工業軟件細分程度更高,比如做流體力學的軟件就分船舶、軍工等不同板塊,所以工業軟件主要還是關注國產替代緊迫性的機會。對于中游的工業互聯網端平臺性機會,主要看它在細分賽道的頭部位置,每個工業細分賽道也會有足夠大的市場空間。

    工業自動化產業鏈核心機會有哪些?

    執行層的核心構成為工業自動化,工業自動化產業鏈的上游包括一些核心零部件,例如計算存儲單元的芯片、導航系統、感知系統和驅動系統。上游有將近70%的國產化率,不過,芯片端尤其是大算力芯片的國產化率,還有很大差距,在導航端以及感知端,已經涌現出很多不錯的公司。驅動系統這一領域,偏中高端的減速器、伺服系統和控制器被四大家族所壟斷,而在中低端領域,我國的匯川、綠的等,也實現了一定規模的國產替代。在中游的本體端,主要定義的是工業機器人,在過往幾年,有很多工業爆款出現,包括無人叉車、AGV、AMR等等。本體端已經跨越了產品定義的階段,每個領域都有一些比較清晰的頭部玩家。

    再到下游的設備和系統集成端,半導體領域國產化率較低,例如光刻機、離子注入設備、薄膜沉積設備等。另外一類就是國產化率較高的新能源行業的設備端,尤其鋰電和光伏兩個領域。我國的設備國產化率非常高,主要受益于新能源賽道的產能擴張。

    再看看新形態,上游的零部件的創新技術。機器擬人化是未來發展方向,例如腦機技術、柔性抓取技術、光譜技術、仿生學技術、力控及爬壁等創新技術都將驅動行業變革。而中游的本體,一些新興的應用,例如軟體機器人、檢測機器人、紡織機器人等垂直賽道涌現出來。再往下游看新形態,設備形態趨于工作站集成化形態,工作站的集成定義是指產線流程中某一段的自動化,比如無人倉儲。

    對于工業自動化的投資,可以關注幾個維度:上游核心供應鏈的國產替代機會,下游確定性增量的高景氣行業的自動化需求,以及一些創新技術和創新場景的機會。二級市場上游的核心零部件端和下游的設備端倍數會更高一點,受益于高景氣賽道的拉動。

    從整體的產業周期階段來看,我國在鋰電和光伏這兩個賽道的部分上游供應鏈CR5集中度已經達到70%以上的水平。我國在新能源布局占領了戰略的制高點,未來持續看好新能源出海的機會,例如今年新能源汽車的出口也有非常好的數據,接下來國內的車企出海份額會持續提高。

    半導體行業受到經濟下行,尤其是消費電子板塊的影響,行業處于清庫存的階段,周期下行可能會延續到明年的第二、三季度,同時國內企業又處于國產替代的上升周期,未來持續看好關注半導體設備端和上游材料端的機會。

    最后,談談工業自動化產業鏈微笑曲線。

    按照利潤率和市場規模兩端來看,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和下游系統集成,會處于工業自動化的微笑曲線的兩端,中游的本體機器人的利潤率會薄一些。隨著部分本體品類進入同質化競爭階段,產業價值鏈也發生變化,本體向下游集成化延展,在垂直場景進一步深化一體化解決方案能力。

    問答

    Q1:對于智能制造賽道的一些企業,我們判斷值得投的標準到底是什么?您認為智能制造賽道里面,企業需要建立壁壘的方式是什么?怎樣才能在這個賽道里處于頭部地位?

    A:智能制造是科技賦能制造業,核心標準是市場規模有多大,技術壁壘有多高,以及產品的差異化程度。做軟件的賦能和做硬件的賦能是有一定差異的,比如工業軟件中對于細分領域、求解算法的深度理解,都是不一樣的體系。平臺型的生產流程管理的公司,對整體生產工藝的機理理解要求非常高。對于做自動化的硬件公司,從產業的終局來講,硬件最終都會同質化,需要具備降本化規模化能力,因此切入的賽道需要足夠大,有足夠深度,同時產品力也需要不斷迭代,通過切入深水區的場景,構建壁壘。

    Q2:整個智能制造產業鏈還是比較長的,包括設計、生產、倉儲、運輸環節,這些環節里,你認為哪些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A:這些環節所代表的產業屬性各有不同,比如說設計環節,這種公司天花板不高,但是撬動了千億級的賽道,估值溢價非常高。第二類是生產類的,分硬件和軟件,軟件像工業互聯網平臺公司,是比較垂直的,很難跨行業。有的設備是通用型的,有的設備是垂直類的。比較具備通用型的是倉儲和運輸,倉儲和運輸的產品形態相對標準化,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跨行業。

    Q3:除了工業機器人、高端裝備、數控機床,什么樣的企業、標的或方向值得我們去關注?

    A:首先設備賽道有一定周期性,基本上在擴產能之前12到14個月的前置周期。布局設備有兩個要素,一是它所處的賽道要足夠寬、足夠長周期,第二是它的品類具備通用化特點,數控機床其實就是偏通用化的產品,現在中低端設備國內的公司也能做,但是高端化是比較薄弱的,比如高端注塑機、高端數控機床和德日廠商還是有很大差距。第二類就是技術驅動創新的一些機會,圍繞一些高景氣行業,例如光伏賽道技術驅動下(Topcon\HJT)的新設備機會,以及鋰電里面的一些機會。第三類就是國產替代,例如國產化率低的半導體設備。

    Q4:您覺得無人倉儲、無人工廠在哪些行業可以最先落地?

    A:無人倉儲和無人工廠還是取決于整個產業對于生產節拍的緊迫性要求。如果按照緊迫性來排序的話,順序是汽車、鋰電、光伏。汽車生產的自動化比例是非常高的,設備到設備之間打通后,人的因素作用就沒有那么大,這取決于汽車生產節拍的要求。這幾個領域,相對處于起步階段的就是光伏,光伏才剛剛開始上一些自動化,主要還是做中間轉運的自動化。

    Q5:未來是否會有大量“專精特新”、國產替代的上市公司?是否會有大量并購交易存在?

    A:是存在一些并購機會,例如工業軟件領域,對于部分初創公司來講,可能是被華大九天和中望收購。縱觀國外的偏細分垂類領域的公司,也是通過不斷的并購整合形成一家平臺型公司。而有些品類可以通過收購整合,有些品類不具備并購條件。從更深層的投資角度來講,需要看二級市場怎么定義“專精特新”,其市場天花板的估值如何體現,這塊兒目前還不夠清晰。這對一級市場下半場投資提出了一些挑戰,可以通過國產替代的緊迫性和賽道景氣度情況,去篩選“專精特新”的一些投資機會。

    鈦資本研究院觀察

    制造企業不斷尋求產品設計、生產流程、供應鏈的優化,數字技術和數字治理成為制造企業管理未來工廠、理解數據、并保持競爭力的必要工具。未來制造企業基于數據分析洞察,借助數字孿生、深度學習、智能化設備等實現精準執行,將更加高效、無人為干預、可持續地優化制造能力。

    工業4.0解決方案互聯互通、去中心化決策、數據透明、技術支撐和持續優化的特征,將加速制造企業向代表工業4.0最高成熟度的自適應階段過渡。技術進步將允許相關解決方案并行管理越來越多目標,這些改變將塑造未來十年制造業格局,現在正是制造業做好準備,抓住機遇進行下一步行動的時機。鈦資本將持續陪同行業領先者擴張、發展,不斷攀登商業高峰。

    來源:鈦媒體APP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多管齊下升級賽道,智能制造進入關鍵“窗口期”
    助力企業實現數據流轉和共享,華為制造云網賦予智能制造更多可能
    智能制造路線圖出臺 2025年建成500個示范工廠
    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