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極客公園
Meta 開始對員工動刀了。
自年初接連交出糟糕財報,前 COO 雪莉 · 桑德伯格離職,扎克伯格公開表示「有些員工不該呆在這里」之后,Meta 終于迎來了一場毫不留情的大裁員。
11 月 9 日,當地時間周三,Meta 宣布將裁員 11000 人,相當于公司團隊總人數的 13%。沒有任何回旋余地,被裁的員工接到通知后,當天就要收拾東西離開。
扎克伯格發表了一封公開信,信中表示自己為 Meta 目前的處境和裁員決策負責,并對被裁的員工表示抱歉。
10 月末,自伊隆 · 馬斯克收購 Twitter 后,他立刻制定了一個殘酷的裁員計劃。不僅解雇了幾乎所有高管,還決定裁掉公司里 50% 的員工。風波發酵的同時,各種信息都被發布在 Twitter 上,幾乎上演了一出「裁員真人秀」。高管們抱著紙箱站在路邊的場景,令整個硅谷風聲鶴唳。
有觀點認為,是馬斯克在 Twitter 推行的裁員計劃,給了 Meta 和扎克伯格大裁員的底氣。但 Meta 的體量比 Twitter 要大得多,光是此次裁掉的 11000 名員工,就已經超越了 Twitter 全體員工規模。從這個角度來說,Meta 的裁員比例相對較小,對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更大。
整個硅谷已經寒氣彌漫,特別是在眾多科技巨頭都「凍結招聘」的背景下,等待著失業者的,只會是更艱難的「再就業」。
「毫不留情」
Meta 裁員的消息醞釀已久,只是沒人想到,一切會來得如此兇猛。
11 月 8 日,周二,扎克伯格在一場內部會議上,與數百名管理層人員,溝通了裁員事宜,并表示將于第二天正式對外公布消息。
他甚至沒有等到天亮,美國西部時間周三凌晨兩點,Meta 就在內部公布了裁員計劃,被裁的員工開始收到郵件通知,并立刻失去了訪問企業內網的權限。Meta 僅為被裁員工保留了郵箱訪問,以便他們與老同事們告別。
在裁員補償方面,Meta 的補償方案包括 4 個月工資,外加每年工齡多半個月的補償,未休的年假也會換算進去,今年 11 月將發放的期權也會兌現。除此之外,公司還將提供 6 個月的醫保和 3 個月的失業服務。
這是 Meta 自成立以來,第一次「無差別」裁員,管理層根據業務、職責決定裁員名單,不提供任何轉崗、改善機會。
Meta 創始人馬克 · 扎克伯格通過視頻會議宣布裁員,并承認犯了錯誤|CNBC
那些與核心業務關系不大,短期難以自我造血的團隊,成了被裁的重災區,比如 AI 研究團隊。此外,一些比較邊緣的硬件團隊,比如 Meta Portal 視頻聊天屏的開發團隊,也被整組裁掉。
除了社交、廣告等核心造血部門相對比較安全,一直備受爭議的 Reality Lab 元宇宙部門,此次也沒有成為裁員的焦點。盡管自 Facebook 改名 Meta,全力入局元宇宙后一年,Meta 的元宇宙建設和發展一直未見起色,公司市值蒸發了 70%。
在對內發言中,扎克伯格堅定表示了自己對 Meta 戰略的信心,他相信 Meta 目前的股價被嚴重低估,因為公司的核心社交業務是有史以來最賺錢的生意,且元宇宙產品將「定義未來的社會連接,成為下一代計算平臺」。
有人形容 Meta 此次裁員「毫不留情」,盡管 Meta 人力資源部門對內表示,裁員影響的主要是工作職責與同事有重疊的員工。但事實卻是,部分被裁員工甚至是過去幾年表現很好、升職很快的「優秀員工」。他們被裁的原因更多是所在團隊、所做項目沒那么重要,所以成為了犧牲品。
過去幾個月,扎克伯格在公司內部樹立起一副強硬態度。他一方面督促財務部門縮緊預算,減少各種非必要開支,另一方面也對員工展開了更嚴格的 KPI 考核,甚至直接對內表示,「有些人不應該呆在這里」。
但等到真正大裁員的時刻到來,扎克伯格還是采取了相對「柔和」的姿態。
他主動「攬下責任」,表示公司之所以走到這一步,是因為自己的錯誤判斷。新冠疫情初期,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公司收入高速增長,他錯誤地認為這種增長會一直持續,加大了各方面的投資力度,擴張團隊,最終導致公司陷入危機。最后,他還針對被裁員工表示了自己的歉意,并對他們的貢獻表達了感謝。
「這是一個悲傷的時刻,我們無法回避它。」扎克伯格說。
壞老板的底線
在 Meta 宣布裁員之前,硅谷的目光一直聚焦在另一家公司,Twitter 身上。
Twitter 的規模體量雖然遠小于 Meta,但兩家公司核心業務都是社交媒體,且都是乘著上一波 Web 2.0、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崛起,可以說是相伴相生。
直到馬斯克的到來,改變了一切。
10 月 28 日,就在伊隆 · 馬斯克花費 440 億美元收購 Twitter 后幾個小時,他來到 Twitter 位于舊金山的總部,迅速用兩封郵件解雇了 CEO Parag Agrawal 和 CFO Ned Segal,宣布將進行大規模裁員。
馬斯克甚至要求,裁員要在 3 天內,11 月 1 日之前完成,目的是讓被裁員工拿不到原定于 11 月 1 日發放的獎金。
Twitter 的人力、法務團隊立刻警告馬斯克,這一做法很可能違反了美國的《就業法》,也違反了公司與員工的勞動合同,被裁員工會起訴公司。但馬斯克的團隊表示,馬斯克在法庭上身經百戰,不怕被告,也不怕交罰款。
馬斯克讓內部財務團隊建立了一個預測模型。模型顯示,暴力裁員帶來的法律成本,很可能比原本應發的獎金還要高出數百萬美元。加之與各種團隊溝通、拉扯,花費了很多時間。
最終,馬斯克并沒有成功在 3 天之內就完成裁員,但他成功在 3 天內就成為了硅谷「最遭人恨」的老板。
混亂體現在方方面面,特別是裁員的規模。
收購之初,馬斯克曾號稱要裁掉 Twitter 75% 的員工,后來這個數字被改成 50%,又一度在執行階段被改成 25%。與此同時,大量管理層因無法忍受馬斯克,選擇主動離職,雞飛蛋打。
執行裁員的過程也充滿了反反復復的鬧劇。
有人專門站在 Twitter 總部前扮演被裁員的員工|New York Post
11 月 3 日,在 Twitter 已經裁掉大量員工之后,馬斯克的顧問團隊發現,裁員的規模可能太大了,公司不少團隊都因此陷入了癱瘓,無法正常運轉,他們開始「反聘」被裁的員工,要求他們回歸崗位。
直到 11 月 9 日,馬斯克收購 Twitter 兩周后,風波仍未平息。越來越多高管離職,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也公開表示,正在深切關注 Twitter 的發展,并警告馬斯克,「沒有一個 CEO 或公司能凌駕于法律之上」。
就在第二天,11 月 10 日,Meta 公布了大裁員的計劃。
有觀點認為,Meta 之所以「敢」一次性果斷裁員上萬人,就在于政府、輿論的目光,都被 Twitter 吸走了,大家對「壞老板」的認知下限,也被馬斯克大大拉低了。
與馬斯克相比,扎克伯格雖然裁員,但他至少敢于主動承擔責任,向員工道歉,并提供補償方案,聽起來已經是「模范好老板」了。
但一個事實是,Meta 的裁員規模,對整個硅谷的沖擊,遠比 Twitter 裁員來的更大。超一萬名員工流入「再就業」市場,將對整個就業環境帶來巨大沖擊。
硅谷的「下行周期」
混亂中裁員的,遠不止 Twitter 和 Meta 兩家。
自今年夏天至今,大大小小的硅谷公司都啟動了裁員計劃,涉及幾乎所有垂直領域、各種商業模式。有與 Meta、Twitter 同賽道的 Snap,決定裁員 20%;還有 Netflix、PayPal、Lyft 等公司;甚至包括 Stripe、Salesforce、Shopify 等 toB 公司 ……
光是 Meta 裁員的這一周,整個硅谷就裁掉了 20000 多名員工。而那些沒有裁員的公司,也大多已經處于「凍結招聘」狀態,不再進行大規模的「人力批發」,而是只會針對特定崗位,進行對點的「單招」。
少數公司的問題正在蔓延為整個硅谷的問題,不少人都感覺到,在經歷了過去兩年的牛市之后,整個科技行業都在走入一個「下行周期」。這種緊張態勢并沒有任何緩和跡象,有風投機構的合伙人預測,未來幾個月,硅谷還將裁員 25000 - 50000 人,薪水也會下降。
評論者擔心硅谷大裁員會不會引發類似千禧年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危機|TED.com
Meta 裁員后,有傳聞稱,谷歌也在接觸 Meta 曾接觸過的同一家咨詢公司,可能也會進行裁員。而谷歌的員工規模比 Meta 更大,一旦裁員,必然給就業市場帶來更大沖擊。
甚至有人擔心,硅谷就業市場的寒冬,會演變為一場大衰退。有金融分析師向華盛頓郵報表示,目前的硅谷,很像 2000 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前的情況。
在一個硅谷求職互助群里,大家不再像往日一樣,主要分享各種招聘信息,而是多了很多面試技巧、刷題資料。不少人也在討論未來的大環境走向,焦慮蔓延,但沒有什么更好的應對辦法。
而且,科技行業聚集了大量移民員工。對很多華人,以及其他國家的移民員工來說,被裁不僅意味著失去收入來源,還意味著失去工作簽證。如果無法在短期內找到下一份工作,就無法繼續在當地居留。
唯一的希望是等待行業復蘇,只不過現在很難預測,復蘇什么時候到來,到底會不會到來。
「往后 10 年,硅谷不會像過去 10 年那么好了。」有人在群里說道。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