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見習記者 涂瀚文 文/圖)一通穿越時空的電話、一位神秘的接頭人、一條藏在鼻煙壺里的線索、一張至關重要的地圖……周末的北京大柵欄街區,一群年輕人沉浸在1948年的“平行時空”……
這是一場沉浸式實景劇本體驗活動。年輕人們化身解放前夕的地下黨員,與六必居、同仁堂、瑞蚨祥、益德成等老字號一起傳遞紅色情報,守護北平。
如今的劇本娛樂行業已不再是劇本殺一枝獨秀的局面,多種“劇本+”新模式正在蓬勃發展。
從劇本殺到“劇本+”
“我經常陪外地朋友來這兒坐鐺鐺車、吃烤鴨、買紀念品、跟街邊的雕塑合影,但今天才知道大柵欄還能這么玩兒,感覺很新鮮,也收獲了一些知識,真沒想到六必居以前是地下聯絡站。”90后小雯是第一次體驗沉浸式實景劇本,以“守護北平重點文物”為主題的《使命召喚》劇本為她解鎖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新玩法”。
玩家走進胡同體驗沉浸式實景劇本。“提起‘劇本娛樂’‘實景游戲’來,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劇本殺。其實我們的歷史街區實景劇本和人們熟悉的劇本殺幾乎是兩回事,更接近于‘歷史真人秀’或者‘劇本游’。”據專注研究歷史街區活化的“PTD城市探索實驗室”主理人關邇介紹,劇本娛樂發展至今,內容與形式都有了豐富變化,早已不再局限于初始的探案尋兇玩法,而是衍生出了“劇本+旅游”“劇本+研學”“劇本+餐飲”等多種全新的體驗式消費場景。
從小眾愛好到出圈爆火,以劇本殺為代表的劇本娛樂在國內走過了蓄力期,從2019年開始邁入高速增長與多元發展階段。與此同時,大眾認知中的“劇本殺”邊界也變得越來越模糊。
“以前朋友們不理解,模擬兇案、推敲死因有什么可玩的,在他們看來推理就是給自己找麻煩。有些劇本為了營造刺激感,設計了各種驚悚的死法,這也讓很多圈外人看不過眼。后來出現了一些大眾化的劇本,比起推理解謎來,這些新劇本更強調故事情節和沉浸式體驗。我身邊漸漸有朋友入坑,也開始有人主動問我,周末要不要約一局劇本殺,不過,我覺得這些玩法都不能算是劇本殺。”回憶起亞文化走向大眾視野的過程,劇本殺愛好者文彬感慨萬千。
文彬與朋友們的分歧正是劇本市場的一個縮影,針對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起源于“謀殺之謎”的劇本殺迎來了“七十二變”。站在經營者的角度,關邇同樣認為,百花齊放的劇本娛樂市場已經涌現出大量“劇本游”“劇本研學”等跨行業的產物,不宜簡單地定義為劇本殺。
“大眾認知與劇本娛樂市場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脫節的,今天仍有很多人聞劇本殺而色變,認為其中充斥著血腥暴力,不利于青少年成長。而在消費者層面,劇本娛樂的接受度很高,是16至35歲的主流消費人群享受‘另一種人生’的新鮮感,同時也是為了獲得獨特的社交體驗,家庭消費者則傾向于在玩中學的親子研學活動,比如歷史類、科普類、非遺體驗劇本,這些細分的消費場景催生了多元的商業模式。”
實景劇本為街區文化代言
與傳統的探案尋兇相比,融入歷史街區、旅游景區的沉浸式“劇本游”可謂老少咸宜,北京豐富的文旅資源、深厚的人文底蘊也為實景劇本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前不久,關邇在北京市西城區楊梅竹斜街開放了工作室,作為線下實景劇本創意空間,為來往游客和居民普及街區文化。在這條滿載歷史與故事的胡同里,她的“鄰居”是世界書局、酉西會館、青云閣……
位于楊梅竹斜街的工作室。“我們從2019年開始做以城市探索為主線的實景游戲,把大柵欄當作開放式的游戲地圖,讓大家在這里走入一個故事,去感受故事背后的歷史文化。”據關邇介紹,為了解決歷史街區高度同質化的問題,扎根胡同的團隊深挖大柵欄的文化屬性,為其量身定制了《使命召喚》《偷天換日》《瞞天過海》等一系列沉浸式實景劇本,從而打造出不一樣的深度游方式——作為“劇中人”探尋歷史印記的文化之旅。
玩家們在工作室集結,換上古典服裝,聽DM(劇本殺主持人)講解任務與游戲規則,然后走進胡同,穿梭于多家老字號探秘:六必居的“六必”指的是什么?瑞蚨祥名字的美好寓意源自哪部文學作品?同仁堂懸掛的匾額是哪位名家題寫的?……在探索中遇見的NPC(真人扮演的服務型角色)也紛紛裝扮成了民國時期老字號的掌柜與伙計,將大柵欄的往事娓娓道來。
NPC與玩家互動。每天都有很多人走進大柵欄的美食城,但鮮為人知的是,這里曾是京城有名的戲園,不少京劇名角曾經在這里登臺演出。玩家來到慶樂戲園舊址,走過展示京劇行頭的櫥窗,與拉洋片的老藝人“接頭”,欣賞孫悟空大戰蝎子精的故事和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的經典唱段,從中找到聯系下一位同志的暗號,恍惚有種時空交錯之感。
“邊玩邊做任務,不知不覺就度過了一個下午”,小雯對實景劇本的初體驗感到驚喜,“好像親身經歷了大柵欄的‘前世今生’一樣,對這里多了很多新的認識”。在尋找“時空碎片”的過程中,她深入了解了好幾家從未關注過的老字號,與NPC扮演的同仁堂藥師、瑞蚨祥賬房并肩作戰,“感覺故事活過來了”。
“大柵欄是京城文化的縮影,我們希望用一次沉浸式體驗讓大家記住一個故事,以創新方式傳播文化,還原歷史街區的人文魅力,同時用劇本串聯老街商家,打造新型消費場景,做好歷史街區活化。”關邇對此表示。
情懷與商業的平衡點
在關邇的設想中,可以用實景劇本把京城的老街區串聯起來,“像大柵欄設計成清末民國元素,東四是清朝,什剎海是元明兩朝……未來,我們還想把這種模式拓展到更多的歷史名城,比如說西安”。但愿景的落地并非易事,受疫情沖擊,線下活動面臨不確定性,有多少人愿意為這個新概念買單,花幾百元購買文化體驗,也是一個未知數。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攢錢,劇本娛樂熱度有一定程度下滑,節假日門店家家爆滿的盛況不再,關邇的工作室“今年減少了個別劇本的頻次”。
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聯合美團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沉浸式劇本娛樂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行業發展短暫受挫,據測算,年營收將從2021年的近200億元縮減至170億元。
與營收下降相反的是,仍有大批創業者、投資者涌入劇本娛樂賽道,推動著劇本品類不斷豐富、服務質量不斷提升、商業模式逐漸規范化。市場上同類型的產品與日俱增,也促使從業者思考如何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打造差異化優勢。業內人士表示,增速放緩或將帶來行業洗牌,推動劇本市場進入去蕪存菁的新發展階段。
“我們看到做沉浸式實景劇本的商家越來越多,聚焦歷史街區、古建筑的劇本也多起來了,還出現了跟我們相似度比較高的產品,感覺市場其實是供過于求的。但換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同行也是在培育消費者,可以讓更多人關注、接受劇本娛樂。如果整體環境變好了,你自身做得足夠好,認可你的消費者自然也會愿意花錢。”基于當前市場形勢,關邇對未來持樂觀態度,暫時的遇冷也讓她“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打磨產品”。
在三年的經營中,關邇的團隊做出了一些迎合市場的改變,如與劇本配套的換裝體驗、專為7至12歲兒童設計的互動環節、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卡通角色“熊貓人”等,還嘗試組織了城市探索、讀書會、胡同騎行等更多形式的活動,從而在擴大輻射群體的同時,與老客戶建立可持續的聯系。
深受孩子們喜愛的“熊貓人”。關邇表示,比起商業邏輯來,工作室的核心團隊更喜歡也更擅長打磨產品創意,目前是以半公益的性質在運營,“初心是用強互動的方式傳播老城文化,讓更多人走進胡同,有溫度地感受歷史街區,愛上這里的市井煙火氣。未來希望形成良好的商業閉環,讓所有融入其中的業態相互促進,消費者、商家與工作人員都能從中受益。”
來源:中國商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