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從云到行業云,助推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劉曠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云計算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云計算白皮書(2022年)》顯示,2021年中國云計算總體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市場規模達3229億元,較2020年增長54.4%。由此可見,云計算行業正在蓬勃發展。

    如今,云計算的應用已經由早前的互聯網行業逐步延伸至零售、金融、汽車、制造、交通等其他行業,并為各行各業賦能,以助推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上云”更是成為了高頻詞匯,屢屢被各行業企業所提及。

    趨勢:從云到行業云

    近年來,行業云的發展愈發如火如荼,越來越多云服務廠商都在積極布局行業云。比如,騰訊云在去年11月就官宣推出汽車云業務;短視頻平臺快手則是發布了視頻云品牌StreamLake。而在云服務廠商深入細分賽道背后,則與多方面的因素有關。

    一方面,云服務行業競爭日漸白熱化,且同質化現象嚴重,云服務廠商需要提供差異化產品,以夯實自身競爭力。據中國企業數據庫企查貓數據顯示,云計算行業企業數量達413323家,雖然在2019-2020年新增企業數量有所下降,但2021年新增企業數量恢復熱度,全年新增數量超10萬家。

    隨著云計算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加,行業競爭勢必會隨之升溫,云計算廠商所要面臨的競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另外,幾大頭部云計算廠商在云計算領域深耕多年,在技術、場景等方面都有著深厚的積累,實力不容小覷,新入局的云計算廠商要與其競爭絕非易事。在此背景下,塑造差異化優勢、提供差異化產品就成為了這些云計算廠商保持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步調并不一致,所需要的云服務需求也并不相同。盡管當前各行各業都在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但由于行業與行業之間存在差異,不同行業間用戶的需求和痛點問題也各異,因此云服務在不同行業的應用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據艾瑞咨詢相關報告顯示,云服務通過賦能泛互聯網行業各個環節,市場占比較高,達到了27%左右;政務領域則是因上云速度持續加碼,占比達到了17%左右。若依照滲透率來看,云服務則在泛互聯網、零售、政務、金融領域滲透相對較高,目前已經達到30%以上;而在汽車、醫療等領域的上云節奏則相對較慢。

    火熱:金融業上云加速

    如今,“上云”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金融行業也不例外,并且金融機構的“上云”步伐更是越走越快。據京東科技面向近百家金融機構的一份調研結果顯示,有95%以上金融機構都認識到了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其中近30%的金融機構受訪者認為,云計算將是未來金融數字化實現技術突破的基礎能力,而在云計算之上,有70%的金融機構希望能夠借助數字化的聯結能力,實現產業聯結。

    一來,金融交易逐漸線上化,對金融行業的信息化、數字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金融行業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比如傳統金融業務逐漸朝線上遷移、互聯網業務模式日益廣泛等等。由于線上交易便捷性更高,這就使得金融機構業務交易規模持續增長,尤其是購物節等特殊時期,交易規模和業務每秒峰值的增長更是迅速。而金融云則可以為金融機構提供彈性擴容的儲存、計算能力,以助力金融機構應對多樣化的業務需求。

    二來,金融機構能夠借助“上云”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由于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進行大量頻繁的交易運算以及海量的信息存儲,而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要支出大筆的硬件成本以及運維成本。倘若金融機構“上云”的話,便能將海量數據存儲在云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數據存儲成本。另外,借助金融云,金融機構也能夠實現數據的連通共享,避免數據孤島、提升數據的調用效率,從而最大程度上發揮數據價值。

    三來,政策的助推,同樣也加快了金融機構的“上云”速度。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一些與金融行業云計算有關的政策,這些政策既為云計算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金融機構“上云”提供了指導。比如,《“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就曾提到,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服務,推動企業上云、上平臺,降低技術和資金壁壘,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

    格局:群雄逐鹿戰火起

    在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金融機構的“上云”速度加快,金融云行業也乘勢而起。與此同時,金融云行業所蘊含的巨大發展前景,自然也吸引了不少玩家來此布局。不過,盡管金融云行業參與企業數量眾多,但玩家們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大陣營。

    一類是互聯網巨頭,此類玩家在技術和生態方面優勢顯著。事實上,互聯網企業在多年以前就開始布局金融云了。早在2013年11月,阿里巴巴就推出了金融云服務;2016年7月,騰訊宣布開放金融云,同年9月,百度金融宣布開放金融云;2017年,京東推出了金融云。

    而以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深耕多年,不僅技術實力雄厚,還能夠憑借其所積累的互聯網金融服務經驗,精準把握客戶需求,從而推出符合金融機構客戶心意的金融云產品。

    一類是傳統IT服務商,此類玩家在項目經驗和客戶資源方面底蘊深厚。以中科軟科技、宇信科技、中電金信為代表的的傳統IT服務商,在金融IT領域扎根已久,不僅對金融行業理解深刻,還擁有龐大的客群資源,而這些客群資源也有可能轉化為其金融云業務的潛在客戶,助推其云服務業務的發展。

    還有一類則是大型金融機構的子公司,此類玩家可以與母公司業務形成協同。除了互聯網巨頭和傳統IT服務商之外,不少大型的金融機構也推出了子公司,發力金融云業務。比如,平安集團推出了專注于為金融行業提供云計算服務的平臺“平安金融云”;招商銀行推出了金融科技子公司“招銀云創”。

    而這些金融機構所成立的子公司企業,也能以母公司積累多年的技術、業務、資源、經驗等優勢為依托,深入了解金融行業的情況,打造合適的云服務產品,不僅能夠與母公司業務形成協同效應,還能夠將技術輸出給其他金融機構。

    挑戰:金融云前路漫漫

    據IDC發布的《中國金融云市場(2021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1年下半年,中國金融云市場規模達到39.0億美元(約合26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達39.3%。可見,目前的金融云市場依舊保持著不錯的發展勢頭。不過,雖然金融云行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應用深化發展的中期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金融云依舊面臨著不容忽視的現實挑戰。

    一方面,是安全問題。與其他行業云不同,金融云有著極大的特殊性,安全問題至關重要,由于金融云服務的對象是廣大金融機構,而金融機構的角色又極為特別,不僅連接著各行各業,還連接著廣大用戶群體。與此同時,金融行業不僅涉及資金,金融機構還保存著大量敏感信息,涉及用戶隱私,故而金融行業對數據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有著極高的要求。一旦出現任何差錯,都有可能造成巨大損失,因此,金融云的數據安全問題不容有失。

    另一方面,巨大的遷移成本也制約了金融云的發展。盡管同為金融機構,但不同金融機構所面臨的經營痛點和數字化轉型需求并不相同,而金融云市場參與廠商眾多,可供選擇的金融云產品也很豐富,這也就意味著金融機構可以從眾多金融云產品中選擇最適合自身發展狀況的產品。然而,后續若要更改金融云服務廠商,不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同樣也要付出不小的遷移成本,因此金融機構對于“上云”頗為慎重。

    毫無疑問,金融云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雖然各路玩家的爭相入局加劇了行業競爭,同樣也加重了金融云市場參與者的危機感,因此無論是為了鞏固并擴大自身優勢還是出于應對激烈競爭的考量,金融云市場參與者均對產品進行持續的升級迭代。另外,如今的金融云參與者不再是孤軍作戰,而是通過合作的方式實現技術、資源、生態等方面的共享,彌補自身短板,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云服務。總而言之,金融云未來可期。

    來源:劉曠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從云到行業云,助推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元宇宙新時期,社會進入“無處不在計算能力”全新階段
    科技與藝術“牽手”,云計算搭上電影行業“順風車”
    數智融合時代,“新算力”成為新經濟增長點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