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瞿依賢 編輯 陳哲 11月6日,在跟進博會平行配套的第五屆虹橋國際健康科技創新論壇上,復星國際首席執行官陳啟宇表示,當前生物醫藥行業的“內卷”、“寒冬”現象,與創新藥在中國市場過度依賴目前的醫保體系有關系。今天的支付結構里,醫保和個人支付依然占據兩個大頭,商業保險占比非常小,是“夾縫中的支付”。未來要推出更好的商業保險產品,把這條“細縫”放大。
陳啟宇認為,疫情常態化下,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創新發展正面臨“內卷”、全球化、資本等方面的挑戰,比如高度同質化的PD-1領域。各家企業都在往腫瘤、免疫領域扎,要走出“內卷”的態勢,就要布局更多元化、差異化的管線,要從抗腫瘤為主向抗感染、抗衰老、中樞神經等更多領域布局。
以下內容為經濟觀察網整理自陳啟宇發言:
全球來看,中國的醫藥市場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二,但在創新藥領域中國還比較小,美國占了全球創新藥市場55%,超過一半,中國的份額還比較小,占比可能不超過5%,所以中國在創新藥產業的市場里還比較小。
過去的幾年里面,創新藥領域有幾個標志性的、突破性的技術落地:
首先是大家知道的mRNA技術,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在科技、產業、臨床和藥監局共同努力下,mRNA技術得到快速成熟的驗證?,F在大家討論的不再是新冠肺炎疫情怎么應用mRNA技術,已經往前走了很多,是怎么把mRNA用于腫瘤治療。國內mRNA領域也在快速積累,一批創新企業快速推進。
其次是CAR-T技術,全球目前有八款產品CAR-T上市,包括國內復星凱特CAR-T細胞治療產品也在2021年獲批上市,經過全球合作,國內一批創新公司也在大步邁進。
再有ADC領域,這三年里,ADC重磅產品獲得認可,全球范圍內技術轉移、技術轉讓、并購總額已達百億美金以上,這標志著ADC技術路線產品相對得到大家和市場的認可,未來將有更多的產品上市。
以及抗體藥物領域,單抗技術更新迭代,同時聯合治療、雙抗成為新的趨勢。
在過去的三年里,疫情在發生,生物醫藥的創新步伐我認為跑贏了疫情的進展,醫藥企業也在進一步成長、發展,mRNA療法、細胞治療、基因編輯等領域,全球最前沿科學家正在帶領著他們的團隊和資本合作,往創新的最前沿方向努力。
過去兩年,國內創新藥獲批上市數量猛增,國產創新藥比例在大幅增長。申請臨床(IND)數量上,國內企業研發的創新藥數量大大超過進口產品,本土創新正呈現蓬勃發展勢頭。
未來全球創新藥市場年復合增長率大概在5%左右,但是中國創新藥領域未來十年復合增長率可能接近20%。今天大家看到生物醫藥創新非?!皟染怼?,似乎非常慘烈,但是在這片海里,創新藥研發依然很重要,未來十年預期20%的增長市場里,蘊藏著巨大的機會。我們也看到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創新藥的license-out交易數量越來越多,金額越來越大。
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生物醫藥面臨幾個挑戰,內卷。比如說重復度,PD-1藥品國內這么多家在入局。中國企業本來對全球化信心滿滿,但過去兩年多行業優秀企業在進入美國市場注冊的最后關頭,碰到比較大的障礙。再就是中美關系競爭的復雜化,生物醫藥領域也存在著巨大的“卡脖子”技術風險,這個我們要清醒意識到。另外,資本寒冬也在侵蝕、影響行業的發展。
所以,在疫情常態化、后疫情時代,我有這么幾個思考。
首先,我們作為中國企業要積極去布局新技術,生物醫藥創新這條路沒別的選擇,只有新,只有更新,我們要向最前沿走,要聯動全球和中國的生物醫藥創新前沿陣地,我們的科學院、大學、研發機構,要布局最前沿的技術,加速產學研的轉化,注重臨床價值。
比方在CAR-T細胞療法、基因編輯、mRNA療法領域,中國醫藥企業都在快速發展,這中間要優選、精選更好的技術、更好的方向。從現在開始,既要技術投入又要善于規避未來在技術路徑和管線上可能存在的“內卷”。
我們看2021年重磅產品的分布,2026年重磅產品的預估,都是腫瘤、免疫領域,大家都在往這里扎,未來怎么辦?過度集中在腫瘤、免疫等領域,我們未來很難走出“內卷”的態勢。因此我們要積極布局,要從抗腫瘤為主向抗感染、抗衰老、中樞神經等更多領域轉變,要從臨床未被滿足的需求和新科技能夠解決問題的交叉點來找到未來發展的空間,要善于利用新型技術,包括AI人工智能。
當然,今天中國生物醫藥創新僅靠中國市場是不夠、不足的,我們必須考慮研發布局全球化,這里指的是同步,是必須重視中美兩地的同步。中國市場已經是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創新很好的一個孵化地、創業地,但不應該是我們的終點,也不應該是我們的全部。
我們作為創新企業,哪怕是小企業,都要開始考慮中國、美國、全球布局。除了中國以外高度重視美國市場,美國市場的準入條件,美國市場的臨床研究需要。此外,也要積極去尋求全球合作伙伴,建立全球合作的體系,要能夠提高全球化臨床試驗設計和執行能力,以全球能接受的臨床數據完成我們的臨床研究。
在后疫情時代,生物醫藥創新要更緊密結合臨床,更深入參與真實世界研究。真實世界研究將來是行業創新非常非常重要的環節,既包括在海南博鰲樂城開展的創新藥引進的真實世界研究,也包括我們在研究中如何更早去跟臨床研究型醫院開展更多前置化的臨床研究,加速我們的研發進程。
當然我們還需要資本持續加持,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永遠離不開資本支持,這個行業是需要高科技的人才和喜歡追逐高科技的資本共同推進的行業。
當前生物醫藥的確面臨“寒冬”,但我相信是這是周期性的,我們也要善于和資本合作。
過去我們國家醫保一系列的改革舉措為中國生物醫藥創新企業創造了比較大的空間,但是單靠醫保支付不能完全支撐創新藥的未來市場,我們要優化這個體系。
在今天的支付結構里,依然是醫保和個人支付占據兩個大頭,商業保險占比非常非常小,是夾縫中的支付。如何把很小的細縫放大?我們要推出更好的商業保險產品。
創新藥企業本身也要積極參與到更好的商業保險產品設計、服務中去。今天我們的健康保險產品也在增長、也在賣,但是保險產品的結構跟用藥脫鉤,更多是一種洞察,是一種彩票式的保險產品,而且不是醫療式、治療式、管理式的保險產品。我們要變革保險支付體系。
我期待未來三五年,商業保險的支付在行業中能取得好的結果,需要我們產業共同推進,牽手國家醫保局,牽手商業保險公司一起完善目前的保險支付體系。
未來五年,是中國醫藥創新邁向下一個臺階、往更高水平走的五年,也是充滿機遇的五年。希望同行們一起努力,櫛風沐雨之后迎來春華秋實!
來源:經濟觀察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