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近150億美金布局技術,賽諾菲遭遇“中年危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氨基觀察

    對于大藥廠來說,“買買買”是常規操作。

    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告訴大藥廠們,沒有什么增長煩惱,是收購一家Biotech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多收購幾家。

    遭遇中年危機的賽諾菲,近幾年就對新技術的布局十分積極。2020年、2021年,賽諾菲并購、引進的總額已接近150億美金。

    不過,大藥廠并購的確可以走捷徑,但也并非全部都是捷徑。在創新藥領域,通過并購等手段,的確誕生了吉利德等超級巨頭;但也有眾多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賭徒不好當。

    賽諾菲,就是這樣一個反面例子。不久前,跟隨賽諾菲三季報一起宣布的,還有停止創新藥SAR444245臨床的消息,原因是早期數據看起來“低于預期”。

    若SAR444245后續以失敗告終,對賽諾菲可謂損失不小,這可是賽諾菲花費25億美元引進的產品。

    不過,對于賽諾菲來說,或許見怪不怪了。今年以來,包括BTK抑制劑等多款重金引進的產品,均因為臨床數據不佳而遭遇打擊。

    雖然引進產品表現不佳,但賽諾菲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提升了一大截。

    25億美金并購迷途

    2019年年底,賽諾菲以25億美金完成對Synthorx的收購,為忙碌的一年畫上句號。

    對于這筆收購,賽諾菲研發老大John Reed可謂充滿期待,將Synthorx旗下的SAR444245稱之為“一種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免疫腫瘤聯合療法基礎的分子”。

    可以理解。SAR444245是一款針對IL-2的創新藥。IL-2是一種細胞因子,作為一個成熟靶點,第一款藥90年代就已上市,抗癌效果不錯但一直沒有被普及使用,原因在于選擇性不夠+半衰期太短等因素帶來的毒副作用太大

    SAR444245的看點在于,其對IL-2做了一系列的改造,具備解決上述痛點的可能。這也是賽諾菲愿意重金收購SAR444245的原因。

    但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是存在難以跨越的鴻溝。今年9月10日,賽諾菲在ESMO2022會議上公布了SAR444245的一期臨床最新數據。

    總體來看,SAR444245單藥療效較弱,聯合治療數據也非常一般。這也為SAR444245現在臨床的終止埋下了伏筆。

    當然,賽諾菲并未放棄SAR444245.而是表示將要調整劑量,開啟新的臨床方案。但不管怎么說,SAR444245距離成功的距離依然遙遠。對于賽諾菲來說,這無疑是一件扎心的事情。

    對于整個偏向性IL-2賽道的選手來說,同樣充滿憂慮。因為巨大的市場前景,偏向性IL-2賽道涌進了較多藥企,先聲藥業、志道生物、恒瑞醫藥、信達生物等國內藥企均有布局。

    但隨著SAR444245未來充滿疑云,加上此前百時美施貴寶產品的折戟,似乎在告訴大家:偏向性IL-2的路不好走。

    37億美金收購的隱憂

    對于賽諾菲來說,重金收購的產品臨床失敗,已是家常便飯。

    今年年中,賽諾菲的BTK抑制劑PRN2246.在治療多發性硬化癥和重癥肌無力的3期臨床中,因出現多例藥物引發的肝損傷副作用,而被FDA叫停臨床試驗。

    賽諾菲并未透露有多少患者受到影響,只說這是“數量有限的病例”。

    并且,賽諾菲表示,這些肝損傷的患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身有并發癥,導致更容易出現藥物性肝損傷;另外肝損傷也是可逆的,在停藥后可進行恢復。

    最重要的是,該產品在美國之外的臨床入組,仍可按計劃進行。這也意味著,PRN2246后續的臨床開發,或許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當然,至于結果如何,最終還需要賽諾菲更為詳細的臨床數據證明自己。畢竟,自身免疫疾病藥物需要長期服用,安全性尤為關鍵。

    若PRN2246最終研發遇阻,對賽諾菲來說損失同樣不小。

    2020年,出于對BTK自身免疫疾病前景的看好,賽諾菲豪擲36.8億美金收購了Principia的兩款BTK抑制劑PRN1008、PRN2246.

    在PRN2246之前,另一款產品PRN1008已經率先遭遇失利,開發的天皰瘡適應癥臨床失敗。

    若打擊接二連三,無疑預示著一點,賽諾菲36.8億美金可能也要打水漂了。

    不過,這不僅是賽諾菲的“瓜”,也可能把矛頭指向:BTK抑制劑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無效說”。

    在賽諾菲之前,包括新基、阿斯利康、禮來和羅氏等在內,已經有多家巨頭的BTK抑制劑,在自身免疫疾病領域遭遇打擊。

    探索者們的接連失利,讓BTK抑制劑在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征途中,充滿更多變數。

    “打眼”也是常態

    藥物研發失敗并不奇怪,這本身就是一項成本高昂、風險高的業務。在藥物最終上市之前,誰也無法預測最終的結果,即便是BD經驗豐富的大藥廠們。

    比如,賽諾菲引進PRN1008、PRN2246之時,兩款產品都已經處于3期臨床階段,且前期數據也讓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但依然沒能刮出大獎。

    更何況,大藥廠們收購/引進的產品,更多的是處于早期臨床階段,踩雷更難以避免。賽諾菲引進SAR444245之時,該產品僅處于1/2期臨床階段。

    當然,產品引進的風險,不僅是研發失敗,還包括臨床成功但“入不敷出”。最典型的,就是吉利德210億美金收購的Trop2 ADC藥物Trodelvy。

    雖然Trodelvy已獲批上市,但療效看上去并沒有那么能打。而該產品給予厚望的適應癥,則出現了DS-8201的強力狙擊,這讓其未來的商業前景生變數。

    就目前來看,吉利德要想靠Trodelvy收回210美金的支出難度不小。這又一次告訴我們,賭博終究有兩面性,有贏必有輸。

    當然,不管怎么說,并購/引進依然是補充自身實力的最佳路徑之一。在生物科技公司估值持續下行的當下,引進/并購大概率會越演越烈。

    國內,包括中國生物制藥、恒瑞醫藥、石藥集團、遠大醫藥、華東醫藥等企業,同樣有著強烈的并購/引進欲望。

    只是,賽諾菲的慘痛人生告訴我們,如何尋找到更具價值的藥物,并以更合適的價格并購;在完成并購后,又該如何讓買來的藥物真正發揮其價值,是每一家藥企應該仔細思考的事情。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近150億美金布局技術,賽諾菲遭遇“中年危機”
    O2O大勢所趨,但并非醫藥行業增長的“萬能鑰匙”
    身家數百億!學霸夫妻打造千億生物科技帝國
    從身價瘋狂飆升,到失血無法抑止,片仔癀神奇不再?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