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增收不增利怪圈難破,市值200億的“酒業零售第一股”頹勢漸顯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以白酒為代表的酒類市場,向來是品牌之爭、渠道之爭。時鐘撥回到數十年前,可能沒有人料想,有人也可以通過另外一種方式,為酒類消費市場撕開一道新的口子,并做得風生水起。

    例如,從C端市場切入的酒類流通企業,近年成為資本眼中的香餑餑,甚至被稱為化解全行業轉型危機的救星。從2018年酒類直供品牌1919獲得阿里巴巴20億戰略投資,到2019年華致酒行登陸A股成功上市,再到2020年酒小二獲騰訊戰略投資、2021年海倫司小酒館在港交所上市,都在印證著,酒類市場向終端市場轉移,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華致酒行。作為成立于2005年的企業,其資歷之深不言而喻。華致酒行對外宣稱是“國內領先精品酒水營銷和服務商之一”,并分別于2006年和2009年拿下五糧液集團年份酒和貴州茅臺代理權,全面開啟包括線上線下流通渠道,華致酒行、華致酒庫、團購、KA賣場、電商等都是其重點布局的零售終端。而其創始人吳向東更是被業界稱為“白酒教父”。

    不過,華致酒行自2022年上半年、Q3財報發布后,其“增收不增利”的尷尬也暴露無遺。而總市值近200億元的“酒業零售第一股”,正在遭受來自投資者的質疑。

    頹勢漸顯:增收不增利

    10月底,華致酒行發布三季報,報告顯示,公司1-9月實現營業收入74.80億元,同比增長25.2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4億元,同比減少39.14%。

    半年營收同比增幅近3成,但是凈利潤卻同比下降4成。華致酒行“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已經十分明顯。只是,這樣的頹勢并非突發,而是早有征兆。據此前華致酒行發布的“2022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3.75億元,同比增長35.94%;實現歸屬凈利潤3.21億元,同比下降12.44%。

    很顯然,對比前三季度的整體水平,其凈利潤下滑有持續擴大之勢。近年的數據對比,更能看清真相:2021年華致酒行整體毛利率為20.96%,至2022年上半年整體毛利率為14.65%,其中白酒毛利率為14.28%。2022年第三季度綜合毛利率僅為12.46%。因此,前三季度整體大幅下滑。

    據其財報顯示,營業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持續走低,是華致酒行利潤下滑的致命因素。數據顯示,1-9月份,上市公司營業成本同比增長36.58%至64.3億元,營業成本增速遠高于營業收入增速。與此同時,毛利率也從去年同期21.16%下降至14.03%。

    除此以外,華致酒行針對半年報的披露,也揭露了更深層次的原因。例如,為了順應市場需求,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名酒銷售的占比同比大幅提高。與此同時,因一些精品酒類產品的促銷力度加大,導致該品類的產品毛利率下降,拖累了大盤。

    相比其凈利潤的表現有些不堪,其營業收入增速尚且表現良好。要知道,上半年,即便是其它新三板上市白酒零售商的業績,也不容樂觀。例如,酒便利(838883.OC)、壹玖壹玖(830993.OC)的營業收入分別下降了7.92%、9.29%,凈利潤降幅分別為34.71%、89.25%。

    由此可見,在行業整體趨勢走向并不樂觀的形勢下,華致酒行提升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其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其穩住二級資本市場投資者信心的重要方面。

    名酒依賴癥難除,躺賺模式難再續

    早前,就有業內人士分析稱,華致酒行七成收入靠茅臺、五糧液等大廠名酒,“吃大戶”由來已久,甚至有近半利潤來自飛天茅臺。例如,在雪球、東方財富網等金融投資平臺上,投資者就扎堆探討,茅臺及五糧液在華致酒行的營收、利潤中各占幾何的問題。

    盡管華致酒行對其新聯合開發的酒產品實際銷售數據諱莫如深,但是通過其上市前公布的招股書足以看出,其對茅臺、五糧液等名酒的依賴過重,是不爭的事實。招股說明書顯示,2016年至2018年前6月,茅臺系列及五糧液系列產品貢獻銷售收入占比常年維持在47%、40%左右。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4月,據華致酒行董事長在財報說明會上披露的數據,公司7成收入來自茅臺五糧液;而根據業內人士對其銷售收入的構成推算,公司甚至有過半利潤都來自“飛天”茅臺一種單品。由此也引發了投資者莫大的擔憂。

    與此同時,其拿到名酒代理權、進行多渠道推廣的同時,茅臺五糧液等也在不斷加大自有渠道的營銷力度,這對華致酒行帶來的市場競爭與潛在風險,也顯而易見。

    因此,無數投資者也對其現有商業模式,以及過于依賴頭部品類、收入來源過于集中等提出質疑。其股價也從年初的48元左右每股,接連下挫,至今僅為25元左右,幾乎腰斬。

    圖源:百度股市通

    凈利潤不斷下滑,股價“跌跌不休”,也讓廣大投資者不禁擔憂:華致酒行過去依靠名酒品牌光環崛起的躺賺模式,還能延續多久。要知道,現在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過去數十年信息不對稱的社會問題,早已迎刃而解。

    近年,隨著新型電商、直播電商等的崛起,DTC(Direct to Consumer 直接觸達消費者的品牌)商業模式正在逐漸成為主流。這類品牌的核心理念是“以消費者為中心”,也在形成顛覆傳統層層代理、經銷模式的時代大勢。

    以茅臺為例,據觀察,近年茅臺除了加強與天貓、京東等諸多平臺合作外,還與2022年3月底推出官方數字營銷App“i茅臺”。數據顯示,截至9月28日,累計注冊人數近2500萬人,酒類產品的總投放量近900萬瓶;截至9月30日,累計預約總人次已超過30億,日?;钴S參與者400萬人。至三季度末約半年的時間中,貴州茅臺通過“i茅臺”數字營銷平臺實現酒類不含稅收入達84.62億元。

    由此可見,DTC新零售時代的來臨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給華致酒行帶來的沖擊,也將是十分致命的。

    自創品牌與“買買買”,難敵行業內卷

    提及華致酒行,不得不提的是“白酒教父”吳向東自創的品牌“金六福”。雖然“金六?!爆F在風光無限,但是金六福最早是靠著貼牌酒起家的。

    成立于1996年的金六福,早前是靠貼牌模式起家,而負責生產的是五糧液集團。自其推廣上市,連續六年在五糧液的開發產品中位居第一位。據了解,這得益于其早年主攻中低端市場,且名字寓意吉祥,所以在婚宴、喜宴市場深受歡迎。

    除了自主生產和五糧液貼牌的產品外,金東集團酒類的大部分收入來自于其收購的酒廠的產品,包括貴州較為有名的珍酒,也被其收入囊中。

    由于開局較早,華致酒行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酒類產品實行計劃供應,流通渠道僅限于企業以及各級糖酒公司或國營商店。自此酒類產品由計劃供應向市場配置轉變,經銷商的話語權也進一步提升,而華致酒行就是吃盡了經濟體制變化的紅利,得以迅猛發展至今。

    不過,與華致酒行處于同一賽道的企業,也不計其數,酒類企業的競爭也曠日持久。即便通過資產品牌提升品牌影響力,以及收購壯大規模,也難敵其面臨的競爭局面。

    據分析,受模式限制,華致酒行競爭來自兩個方面。

    其一是近年隨著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不斷滲透,傳統酒企謀求線上、線下渠道轉型迫在眉睫。因此,一些新型的酒類銷售平臺如雨后春筍,并借助資本的力量,與華致酒行同臺競技。

    例如,壹玖壹玖、酒仙網、酒便利等O2O酒類垂直電商平臺都是該賽道重要的玩家。借助傳統營銷渠道,以及新型的互聯網線上渠道,這些品牌也更具競爭力,都在不斷蠶食有限的市場。

    其二是與其合作的頭部機構,雖然與其有合作關系,也因為有更多新型的零售渠道、經銷渠道,與其形成無形的競爭。據統計,酒類流通行業自2017年開始,逐漸涌現出一批年銷售額過10億元的龍頭骨干企業,“賣酒”行業也因此受到資本關注,競爭甚至呈現白熱化趨勢。

    不過,相比成熟的美國酒類流通市場,前10大和前5大經銷商分別占據了市場近80%和70%的銷售額。而我國2020年國內酒類銷售總額為8353億元,但是華致酒行作為“酒業流通上市第一股”,市占率尚不足1%。由此足見其行業分散程度之高,玩家數量之多,競爭壓力之大。

    結語

    對于華致酒行而言,更為致命的是,占據酒類銷售大頭的白酒品類,市場正在趨于飽和,因此白酒銷量也整體逐年下滑。數據顯示,從2017年到2020年,白酒銷量從1121萬千升下降到740.73萬千升。由此可見,銷量快速下降的同時,酒類市場的整體營收卻在逐年上漲,是酒類產品單價上升的結果,而非量價齊升。

    但是,量價難以齊升的局面,或是市場增長趨于瓶頸、甚至逼近天花板的信號。勢必讓全行業警醒,更應該引起華致酒行的注意。增收不增利的華致酒行,何時迎來轉機,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增收不增利怪圈難破,市值200億的“酒業零售第一股”頹勢漸顯
    白酒“探花”之爭,瀘州老窖“淪落”
    郎酒:四面出擊發力“大兼香”,開辟第二增長曲線
    在大城市,酒店成了年輕人的臨時“避難所”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