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支付寶可向微信好友轉賬?網友:“有名無實”!業內人士:無實質進展

    支付寶可向微信好友轉賬了?網友吐槽“有名無實”!業內人士:還沒實質性進展

    阿里巴巴和微信生態朝著互聯互通邁出的每一步都備受矚目,這背后也體現出用戶對兩大互聯網巨頭打破流量藩籬的期待。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此事目前尚未出現實質性進展。

    日前,微博話題“支付寶已支持給微信QQ好友轉賬”沖上熱搜,引起廣泛關注。但有不少網友吐槽支付寶新推出的這項轉賬服務有名無實——“還是要到支付寶掃碼領取,沒什么用”,而且操作繁瑣。

    10月17日,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支付寶首頁的轉賬功能區域的確新增了“轉微信好友”功能模塊。實際操作來看,用戶選擇“轉微信好友”功能并輸入轉賬金額后,會生成一張二維碼,再將二維碼發送給微信好友,對方就可以在24小時內通過支付寶掃描該二維碼實現收款。

    “支付寶推出的這項功能,只能說是支付寶拓展了微信渠道,來實現支付寶賬戶內部轉賬業務的方式。”一位支付行業人士表示,“打破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互聯互通本意是為了可以給用戶提供便利與更多的選擇,但目前來看,還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支付寶可向微信好友轉賬?

    10月17日,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支付寶首頁的轉賬功能區域新增“轉微信好友”功能模塊,單筆限額2000元。

    據報道,該功能是支付寶于9月中旬推出的一項小范圍測試服務,目前該服務已經全面開放給所有用戶,但仍在收集各方反饋和進一步完善階段。

    具體而言,用戶點選該功能后,需要先設定收款人的領取方式,包括“掃碼領取”、“指定用戶領取”和“領取時對方需驗證我的姓名首字”三種,隨后在輸入轉賬金額后,會生成一個二維碼,用戶可以將二維碼發送給微信好友,通知其掃碼領取,超過24小時未領取會自動退回。

    經測試,記者發現收款人在領取環節,仍需要通過支付寶進行掃碼,并且只能收款到支付寶賬戶。也就是說,所謂的“向微信好友轉賬”其實只是通知微信好友打開支付寶進行掃碼,更類似于向微信好友分享淘寶口令或圖片的過程。

    “支付寶這一舉措旨在響應部分用戶的轉賬需求,進一步豐富其轉賬功能。”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告訴記者,“但從現實操作來看,由于該功能仍處于完善階段,因此用戶所體驗到的轉賬操作相較往常的轉賬來說步驟更多,與真正的互聯互通之間尚存距離。”

    服務于支付行業多年的王曉韡也認為,該功能目前只是支付寶拓展微信渠道實現支付寶賬戶內部轉賬業務的方式。“該種方式的目的是加大支付寶內部轉賬的好友接收渠道,為用戶提供一定的便利。”他說。

    這兩年來,阿里巴巴與微信為推進平臺互聯互通,均曾做出過不同程度的嘗試。早在去年9月,“阿里系”企業餓了么、優酷、大麥、考拉海購、書旗等紛紛宣布在支付環節支持使用微信支付,彼時這一消息快速登上熱搜。

    今年1月,微信開始支持在微信對話框內打開淘寶商品鏈接。今年3月,又有消息稱,淘寶開始內測使用微信支付進行付款,但不同于其他支付方式,淘寶提供的“微信掃碼支付”與此次推出的“向微信好友轉賬”一樣,在操作上十分繁瑣:用戶要先截圖保存淘寶生成微信付款碼,然后再打開微信掃一掃完成支付。

    蘇筱芮表示,阿里巴巴與微信兩大巨頭之間互聯互通進程提速的大背景有二:一是支付反壟斷、互聯網平臺分類分級指南等一系列重磅文件頒布,旨在為市場營銷自由公平的競爭環境,為互聯互通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互聯互通的參與主體主動響應監管精神,并從公司制度及人員安排等方面積極與外部其他機構進行對接,為推動互聯互通進程起到了促進作用。

    另一位受訪人士則認為,阿里與微信之間推進支付環節的互聯互通并非自主行為,也非市場化驅動的結果,而是在監管部門多次引導下進行的。“這也是互聯網反壟斷的必然結果。”該人士表示。

    支付互聯互通提速

    事實上,很多用戶曾飽受阿里和騰訊兩大互聯網平臺相互屏蔽的困擾,例如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微信一直沒有在點對點和群聊場景中解封淘寶分享到微信的接口,導致微信好友無法直接訪問來自淘寶平臺的外部鏈接,需要將分享文字復制或圖片保存后,再打開淘寶進行識別、跳轉。

    隨著互聯網巨頭利用流量藩籬優勢、妨礙市場公平競爭的風險日益突出,推進平臺生態開放和互聯互通的監管要求應運而生。央行行長易綱曾公開指出,大型金融科技公司“贏者通吃”的屬性可能引發市場壟斷、降低創新效率等問題,監管部門要努力推動大型互聯網平臺企業開放封閉場景,充分保障消費者支付選擇權。

    在支付層面,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監管與行業機構就曾探討過支付互聯互通的可能。2019年,央行又出臺了《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重申條碼支付互聯互通的要求。

    去年啟幕的互聯網反壟斷又進一步將互聯互通要求推及到平臺生態場景。去年10月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美團實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二選一”壟斷行為,決定對美團處以超34億元的高額罰款。更早一些的4月,阿里巴巴也因相同行為被處以182億余元罰款。

    今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中也明確,要推動平臺企業間合作,構建兼容開放的生態圈,激發平臺企業活力,培育平臺經濟發展新動能。

    “倡導公平競爭、包容發展、開放創新,平臺應依法依規有序推進生態開放,按照統一規則公平對外提供服務,不得惡意不兼容,或設置不合理的程序要求。平臺運營者不得利用數據、流量、技術、市場、資本優勢,限制其他平臺和應用獨立運行。推動制定云平臺間系統遷移和互聯互通標準,加快業務和數據互聯互通。”《意見》指出。

    在看懂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郭宇軒看來,阿里與騰訊體系內應用軟件的互聯互通,最為直接的影響就是利好中小商家與普通創業者。

    “此舉能夠大大削減他們在多個平臺間引流的營銷成本與客戶轉化的交易成本,減輕他們對于特定平臺的依賴,從銷售便利性的角度為他們打開更多自主經營的空間。”他表示,“對于消費者,同樣獲利頗多。平臺間信息的共享大大消除了由于平臺閉塞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了消費者的信息搜集成本,提升了用戶體驗。“

    蘇筱芮也表示,阿里巴巴與微信的互聯互通,一方面能為用戶提供更多將基于自身偏好擁有更多自由選擇權,進而倒逼各類互聯網主體做好體驗、深耕用戶精細化運營,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巨頭生態開始出現來自外部的支付方式及商業信息,對于打破平臺型壟斷、促進市場競爭而言是一種進步的標志。

    目前仍缺乏實質性進展

    然而,當前阿里巴巴與微信生態之間的互聯互通仍存在較大阻力。“可以說目前條碼支付互聯互通還沒有實質性的進展。”王曉韡告訴記者,“條碼支付實現互聯互通的障礙在于互聯互通標準的制定,以及支付巨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是否愿意接受相關標準。目前面臨的最主要困難主要在于支付巨頭的意愿。”

    《螞蟻金服》一書作者由曦曾向記者指出,“阿里系”企業接入微信支付時采用的繁瑣操作方式,或是因為騰訊不愿意自己的生態體系被阿里敲開一個缺口。“如果騰訊生態被打開,以阿里的彪悍運營能力,對騰訊生態內的流量轉化會形成分流,這也是騰訊擔心的。”他說。

    “當然,騰訊也可以反吃阿里流量,但是阿里的流量不如騰訊更豐富。更為重要的是,騰訊是被保護的生態,戰斗力上要弱于阿里。”由曦認為,騰訊對自己的生態體系一直呵護有加,在微信的生態里建立起了一個豐富的互聯網次生態,在里面培植了拼多多等一系列產品,“這些電商小巨頭能出來,很大程度上和騰訊生態保護有關”。

    “現如今,作為移動支付兩大巨頭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曾經在競爭中燒了很多錢才成為贏家,兩者很難輕易將流量資源拱手相讓。”另一位支付行業人士稱,支付互聯互通將會進行到什么程度還有待觀察。

    除了商業競爭方面的矛盾,郭宇軒認為,用戶數據安全性的問題也是阿里巴巴和微信推進互聯互通進程緩慢的一個原因。“當幾家大型互聯網企業同時擁有消費者信息數據的時候,道德風險便會應運而生。如何有效防止對于消費者信息的濫用,外溢與非法商業化變現行為,將是監管者所需要思考的。”他表示。

    近期,央行方面表示將實現數字人民幣體系與傳統電子支付工具的互聯互通,讓消費者可以“一碼通掃”。對此,蘇筱芮表示,目前看,數字人民幣作為法幣的數字形式在隱私保護、安全性等方面具備較好條件,且不涉及轉賬等額外費用,“以數字人民幣為契機切入‘通掃’、帶動支付資源整合,或能夠為推動支付條碼統一形成良好助力”。【責任編輯/林羽】

    來源:證券時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支付寶可向微信好友轉賬?網友:“有名無實”!業內人士:無實質進展
    支付寶微信好友轉賬功能上線,傳遞支付“互通”良性信號
    年內23家支付機構黯然離場 多家支付公司股權被掛牌轉讓
    最高罰年營收2% 韓國擬調查蘋果及谷歌應用程序支付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