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朋友,歡迎歸隊|華為Mate 50,望不負兩年期待

    圖片1.png

    2022年9月6日,華為將正式發布Mate 50 旗艦系列——最近這個消息已經是滿天飛,各路諜照也是見諸報端。掰指頭算算時間,離上一代Mate 40系列在2020年10月22日發布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差不兩年,這段時間也是華為經歷非凡的時光。

    今年上半年Mate Xs 2發布前夕,余承東在預熱視頻中笑容滿面地說華為解決了手機供應鏈的問題,將逐步走入正軌,而我認為,作為華為品牌最具代表性的旗艦——Mate數字系列的再次更新,才是華為手機真正歸來的時間結點。

    Mate,霸王的成長之路

    圖片2.png

    將要到來的Mate 50系列會給我們帶來什么?為什么Mate數字系列會成為華為最具代表性的真旗艦機型?作為從第一代Mate開始一代都沒有落下的用戶,我覺得面對當下各種爆料,倒不如冷靜一點,捋清一下思路,保持更客觀理智的心態更好。

    在當前華為所處的環境之下,我們要期望Mate 50出現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似乎并不可能,限制依舊很多,而在有限的空間里能做出何種創新,思維的騰挪更需關注,之前P50 Pro、P50 Pocket、Mate Xs 2等一系列產品所體現出來的華為的韌勁兒,又將會以何種形式呈現在最新旗艦上呢?當你有了這樣的心態,你才會懂得Mate的成長之路代表的意義。

    圖片3.png

    2013年3月21日,北京中國電影博物館,第一代華為Mate在國內正式發布。它誕生之初的目標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希望給消費者推出一款差異化的大屏手機,提供更好的隨身視頻觀影體驗。所以,它采用了6.1英寸的大屏幕,搭載4050mAh的大容量電池,這個組合在那個時候非常出挑,畢竟同時代的iPhone 5不過區區4英寸的屏幕。

    受制于K3V2處理器平臺并不出眾的性能,第一代Mate僅采用了720P分辨屏的屏幕——這年CES上推出的旗艦華為Ascend D2因為采用1080P屏幕,這枚芯片在其上的發熱加上不銹鋼邊框,效果可謂災難。細心的朋友可以發現,第一代Mate倒是確立了華為Mate系列的幾個關鍵要素:大屏幕、大電池,還有對稱式設計(這一點是我反推的,那會兒只有一個攝像頭,你放哪兒都行)。當然,這年6月還有一款華為里程碑式的產品推出,Ascend P6,但這就是另一個故事啦!

    圖片4.png

    差不多一年之后,2014年的春天,Mate 2繼CES 2014之后在國內發布了。它搭配最新發布的麒麟910 4G SoC,28nm制程的采用,開始了40nm制程K3V2芯片如潮惡評的扭轉之旅。因為之前Ascend P6采取與運營商緊密合作的方式,取得了相當不錯的銷量,也證明余承東華為手機高端化思路的正確性,因此Mate 2直接采用與運營商分別發布不同版本的方式推向市場。

    依舊是720P分辨屏的6.1英寸大屏(K3V2 PTSD么?),依舊是4050mAh大電池,所以還特別加入了反向充電的充電寶功能。這臺機器我給老婆用了很長時間,用我的標準看是卡得不行,但她倒是挺開心的,對卡頓感知不強,但對超長續航非常滿意,因為她總是不怎么記得充電。

    圖片5.png

    這就是Mate系列的起步,從產品定義上看,它算不上成功,超大屏幕和大電池帶來200克左右的重量以及呆板的外觀在那個時候并不為很多消費者接受,但我覺得也不能完全否認它的探索意義,最起碼大屏與大電池最后成為Mate系列的基礎基因,說明在這個方面它帶給消費者的體驗是成功的。

    經過兩代產品之后,華為的工程師們(其實負責Mate系列的產品總監就是李小龍)也在思考:P系列已經沖出來了,當初的性能標桿D系列終結之后,Mate系列該何去何從?契機出現在2015年:麒麟920,全新的架構帶來了出色的性能,首款采用它的機型榮耀6 Plus好評如潮……

    圖片6.png

    2014年9月5日,華為Mate 7在柏林IFA展上搭載麒麟925推出,即麒麟920的高頻版。由此,華為Mate的發布節奏也被固定了下來,每年與新一代麒麟處理器一起推出,在華為手機產品線中被定義為平臺級別更新的旗艦,由此華為開啟了Mate/P雙旗艦上下半年各自更新的固定節奏。作為旗艦,在產品定義上華為也真是堆足了料:除了6英寸大屏和4100mAh這個祖傳基因外,還加入了背部按壓式指紋模組,以及硬件級安全模塊這些面向商務人士的功能,高配版價格來到了3699元。

    圖片7.png

    可惜的是,Mate 7推出之時并沒有受到市場多少的關注,背負一身黑科技的它比起當時一干火熱的互聯網手機品牌,以及國產手機品牌在那個時候的影響力,其定價真是太高了。

    但上市一兩個月之后,事情的走向就失控了,Mate 7變成了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機型,就連經典的iPhone 6s系列風頭都被它完全蓋過。加價,加價,還是加價,一臺高配版我知道最高的加價幅度接近50%,一機難求!到底是什么促成了“Mate 7現象”,有各種不同的坊間傳聞,但在此列舉并沒有什么意義,因為直到今天華為的小伙伴說起那段日子都還是覺得不可思議:“為什么Mate 7突然就火了呢?”

    圖片8.png

    借著Mate 7這一代的良好勢頭,2015年11月26日,Mate 8發布了,還是6英寸大屏,為了輕薄將電池略為減小,到4000mAh,處理器為最新16nm制程的麒麟950。在我看來,2015年華為更新的Mate 8和P8是最沒什么特點的兩代機器,也許是Mate 7和P7太成功了,也許是華為在憋大招呢……果然,2016年,P9和Mate 9頂著與徠卡合作的光環先后發布了。

    圖片9.png

    Mate 9系列采用全新ARM架構的麒麟960處理器,以中軸對稱的方式搭載徠卡認證雙攝,影像能力突出,低壓大電流快充也被采用。但我覺得Mate 9除了保持那些Mate系列既有基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做了產品線的劃分,Mate 9/Pro/保時捷設計的高低搭配,標志著華為開始向高端手機市場發起了強力的沖擊,曲面屏的采用也是對此前Mate S番外產品2.5D屏幕的延續,Mate 9 Pro用起來真的很爽啊。到這個時候,華為Mate系列基本上已經沒有銷量上的擔憂了。

    圖片10.png

    2017年推出的Mate 10系列搭載麒麟970處理器,10nm制程,全球首款內置NPU處理單元的SoC。這代最大的不同就是AI功能的加持,華為手機All in AI的戰略也就是從它開始的。AI攝影大師,超級夜景,AI識物……Mate 10 Pro我用了很長時間,非常順手,要說缺點,可能就是背部指紋了吧。

    圖片11.png

    不過不要緊,2018年推出的Mate 20系列成為華為Mate系列技術創新思維的經典產品。麒麟980,結構光面部識別,屏下指紋,無線充電,40W快充,IP68防護,矩陣式三攝……它幾乎是將那個時候所有你能想到的前沿技術悉數納入。更重要的是,在那個小巧、手感異常出眾的機身中,依舊還有一塊大電池,并且系統也升級為華為具備里程碑意義的EMUI 9,華為手機一個最大的短板補上了,同時,Mate 20系列也確立了Mate多攝模組的設計風格。借Mate 20系列發布,華為牽引國產供應鏈發展的事情浮出水面,這是一件長期且有重要意義的事情。

    圖片12.png

    2019年是5G元年,對此華為Mate和麒麟990都做好了準備。這年發布的Mate 30 Pro采用了高曲屏的瀑布屏,帶來我個人認為Mate系列最好的手感。它還大膽地取消了側面音量鍵,這個動作隨后的評價好壞參半,但到今年我卻有些懷念它。獨立專用影像攝像頭的加入昭示著智能手機視頻時代的到來,我覺得這款機型是華為Mate系列平衡理念最終極的體現,在我的心目中,Mate 30 Pro比Mate 40 Pro用起來更爽快,現在還在用它的朋友應該會同意我的觀點吧。

    圖片13.png

    2020年對華為來說是一個糟糕的光景,但這并沒有影響Mate 40系列和麒麟9000的發布。相反,Mate 40系列還加入了一個新成員:Mate 40 Pro+,我覺得用4個字來形容它就是“堆無再堆”。麒麟9000的性能與能效終于和同代競品處于同一水平線,不再是短板。看得見的地方,自由曲面鏡頭、10倍變焦鏡頭、雙前置……看不見的地方,為數不多的SFS 1.0閃存主控芯片提供了恐怖的性能,這是華為強化供應鏈的又一個動作。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Mate 40 Pro+的產量非常有限,今天它在回收平臺上的價格高得令人咋舌,我后悔當初全幫別人買了。

    圖片14.png

    要描述華為的行事風格,也許Mate系列的成長之路就是一個最好的總結,摸索階段敢于試錯,一旦發現方向正確就玩兒命突進,一往無前,相信高投入高回報。自從Mate 40系列在市場上的銷售慢慢淡去,一度被壓得抬不起頭的iPhone在這一年多以來大殺四方,“跌倒華為,吃飽蘋果”,最開始這句話總被人笑話,而時間證明,Mate系列的確是霸王。

    Mate 50會有哪些突破?

    圖片15.png

    XMAGE,這是關于華為Mate 50系列第一個被官方泄露出來的特性,將自家影像技術捏成一個品牌,搭載新一代旗艦上推出,單是從這個角度也能看出華為的自信。是的,在受限頗多的情況下推出的P50 Pro,就算只能采用一枚IMX766級別的傳感器,但華為對它的調校和性能壓榨到何種程度,有目共睹,那么,同樣的傳感器在Mate 50系列上又會有什么樣的提升呢?上限還能被拉高到什么水平?從現在曝光出來的諜照圖也能看出,Mate 50系列也可能采用可變光圈鏡頭,這會給拍攝體驗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值得期待。

    圖片16.png

    同時,華為也說過旗艦一定要有長焦,那么被納入XMAGE體系的計算光學技術也理應會加持,以3.5倍物理長焦,在10倍等效焦段下實現比10倍光學長焦模組更好的成像,這一點在P50 Pro上已經得到印證,相信Mate 50系列也不會示弱。同時,超光譜攝影一直被華為看做是安卓影像競爭白熱化階段的藍海領域,Mate 50是否也會在這方面做出新的體驗突破呢?

    圖片17.png

    不久前華為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財報,集團營收3016億元,其中消費者業務收入為1013億元,集團凈利潤率為5%。將這個信息再結合余承東說的“供應鏈問題解決”和華為Mate 50系列將采用BOE新定制柔性OLED屏的消息,說明在這些年時間里,即使處處受困,華為也并沒有放棄與國產供應鏈的一起克服困境。同時,目前泄露出來的這塊屏幕參數超高:藍鉆排列,定制分辨率,可比肩E5的Q9發光材料,1Hz~120Hz可變刷新率,最高可達2160Hz高頻PWM調光……如果是真的,那就是狠出一口惡氣的感覺。

    圖片18.png

    在今年發布的Mate Xs 2上,華為搭載了新的硅基鋰電池,在極為輕薄的機身中達成了4800mAh的大容量,但只在配置最高的典藏版上使用。作為品牌旗艦,Mate 50系列又會如何使用這一新的電池技術,其直板造型理論上對大容量電池更加友好。與之搭配的,自然會是百W快充,向來以續航見長的Mate數字旗艦基因又會得到什么樣的繼承和發揮呢?當然,還有剛剛發布的HarmonyOS 3,它會給Mate 50系列帶來哪些獨有的能力也是值得期待的。

    圖片19.png

    看完這一些信息,我的感覺是:經過兩年多時間緊鑼密鼓的推進,就如之前幾年不斷完善牽引國產供應鏈一樣,華為應該已經解決了除5G SoC之外絕大部分手機相關供應鏈的國產化進程,即使現在還是只能以4G手機產品線為主,但接下來不就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節奏了么?而且這么長時間以來,P50 Pocket、Mate Xs 2等折疊屏旗艦,nova系列的中端機還保持有不錯的出貨量,也給了華為推出Mate 50系列旗艦足夠的信心——綜合體驗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同樣重要,優秀的視覺體驗、長續航、順手的操作系統,這些都是旗艦手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圖片20.png

    寫在最后

    大約在2014~2015年期間,我說過一句話:“華為手機一定會有大的發展,因為在2012年前后轉型為獨立品牌時,它已經把該作的死,該犯的錯都經歷過了”,那個時候華為是主動試錯。現在的情況與那個時候有相似又有不同,層層阻礙是被動的,但這個時候華為對手機市場,或者說消費級市場的認知、技術水平、供應鏈的把握與心態,早就不可同日而語。你可以暫時打下它的市場份額,但其人才與技術儲備還有信心,卻是無法磨滅的,更何況現在華為手機的掌舵人,恰恰就是10多年前最困難時期的過來人。總之,朋友,歡迎回來!【責任編輯/常青】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來源:踐機行事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朋友,歡迎歸隊|華為Mate 50,望不負兩年期待
    時隔兩年華為Mate 50重磅官宣 即將上演手機行業雙雄大戰
    華為Mate50 Pro再度曝光 或將搭載1.5K劉海曲面屏
    如何看待任正非的文章?要害不在寒氣,在管理!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