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快手轉型成為短視頻社區,到2018年抖音風靡大江南北,再到2021年微信發力視頻號,短視頻已成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必需品。
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人均日消費短視頻時長近2小時,按照一條視頻20秒計算,意味著人均360條的日消耗量,可見短視頻數量的龐大。
經過高速發展后,如今行業面臨增長趨緩的情況。短視頻平臺紛紛嘗試改變,從純娛樂消費平臺轉向數字化賦能產業經濟已成行業共識。
戰略趨同,戰術各異。當然,一切改變的起點,無疑是內容。數以億計的短視頻創作者的改變,事關短視頻行業的下一個十年。
挑戰:流量何處尋
22歲的短視頻創作者“李娃娃”,擁有上百萬粉絲。她記得剛開始創作時的情況:連夜制作的短片上傳到平臺后,僅收獲幾個點贊。“只有兩條評論,一條來自高中同學,另一條來自我的小號。”
沒有辦法,只能一直拍,一條1分鐘的視頻,她可能需要準備近100分鐘的素材。直到某天,一條夜游泰山的視頻突然大受歡迎,此后5個月,她在快手漲粉近300萬。
不過,直到如今,她依然摸不透漲粉的竅門。“不要怕,要多拍,多拍鮮活的故事,總會成功的。”面對前來求教的人,她只能這么說。
在漲粉這件事上,個人創作者更多是“看天吃飯”,MCN(多頻道網絡)機構則選擇“以量取勝”。不少人都在短視頻平臺刷到過各類主角名叫“小美”“小帥”的影視劇解說,這些內容來自各種MCN機構。一家機構可以同時運營大量賬號,覆蓋數億粉絲。
“制作這些內容都有模板,就是要走量。”一家MCN機構的負責人說,“產出各類創意、打造人設的MCN機構在之前被淘汰了一批,因為創意無法量產。”
過去幾年,短視頻賽道高速發展,產出內容數量呈爆發式增長。不過,行業風向如今已然轉變。隨著用戶增長見頂,短視頻平臺的粗放式增長已接近天花板。“今年以來,平臺之間的競爭逐步趨緩,整個賽道逐漸成熟。”快手創作者服務團隊負責人袁帥表示。
快手高級副總裁王劍偉透露了一組數據:“2016年就在快手發作品的有1萬粉的創作者,到現在還活躍的占比超70%;當年有10萬粉的創作者,如今超80%仍然活躍;當年有100萬粉的創作者,這一數據則為94%。”
對存量的關注,預示著行業的某種轉變——相較于吸引更多人,平臺開始關注留住已有的粉絲。
算法:理解更清晰
袁帥希望讓流量變得透明,讓算法變得可理解。
快手高級副總裁笑古坦言,創作者面臨的挑戰分為兩點:“一個是流量挑戰,好內容需要更多人看到;一個是變現挑戰,受歡迎的內容要讓創作者獲益。說到底還是流量轉化的問題。”
如今,底層算法決定了流量的大小。“有人說字節跳動像阿里巴巴,也有人說它像騰訊。其實,從核心壁壘看,字節跳動更像百度。”一位業內分析師表示,優質精準的算法模型,是抖音乃至字節跳動的立身之本。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算法的作用。
然而,對于不少創作者而言,理解算法并不容易。
“你不知道拍什么會受歡迎,打上什么標簽會得到更多流量,也不知道視頻中哪個細節會導致限流。”一位自媒體創作者表示,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和算法“斗智斗勇”,扔出無數飛鏢,以期擊中某個一閃而過的靶子。
現在,快手希望把算法講清楚、變透明。“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壤、光照、水源。”王劍偉將快手的內容生態比喻成培育植物,“我們需要構筑一套更為清晰的法則,讓流量變得透明,讓算法變得可以理解。”
因此,快手推出了創作者端的App。“從理論上說,用戶端和創作端應該是不一樣的,因為兩者關注的信息點并不相同。”袁帥介紹稱,“用戶關心的是今天有哪些熱點,創作者關心的則是今天同行有哪些新的想法,同一垂直類型的創作者在做什么。”袁帥和團隊希望向創作者展示更為清晰的流量運作軌跡。
這并非首創,但確實反映出快手產品的價值取向。
在一位MCN機構負責人看來,抖音和快手有著不同的底層邏輯。“總的來說,抖音的算法邏輯清晰明確。它本身是一個以內容為核心的中心化生態,一切以內容為導向,優質內容會不斷獲得流量。”該負責人說,“快手更像一個社區,它不會為頭部創作者加碼流量,算法還要考慮區域、垂類、社交距離等。”
快手相關人士表示,快手平臺上頭部創作者的流量占比在下降,腰部創作者獲得的流量在不斷增加。這或許暗合了此前快手高層反復提及的價值觀——公平。
生態:有趣也要有用
8月1日,微信對視頻號進行了新一輪更新,開放個人申請直播專欄。這是微信對視頻號的又一次加碼,也透露了短視頻時代保持生態閉環的訴求。
如何打造生態?模塊化生長,即通過將簡單且能獨立運作的模塊逐步組裝起來,創造一個復雜系統。
作為“App工廠”,字節跳動深諳其道。自抖音獲得成功后,字節跳動在各相關領域不斷嘗試,從幾年前的社交軟件“多閃”,到近期推出的“汽水音樂”及生活類App“可頌”,都是依托抖音的流量,打造生態矩陣。
不過,模塊化搭建固然清晰明了,但字節跳動面臨的挑戰是:當流量離開抖音后,便會自然消失。“消費視頻的娛樂訴求與社交訴求并不互通。”一位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來看,流量無法脫離平臺,實現破圈流動。這也是快手面對的問題。
快手的解決思路是“就地取材”。“生態意味著千姿百態,快手希望給用戶提供的價值是多元的。”王劍偉透露,快手正在尋找短視頻在“打發時間”之外的更多作用。
首先是“有趣”,如今廣受歡迎的微短劇便是趨勢。“這些單集時長一兩分鐘的劇,看起來輕松,還會給用戶帶去情感價值。”快手劇情與二次元業務負責人薛蘇稱。
2021年以來,抖音和快手都加大了在微短劇領域的投入力度。數據顯示,今年5月微短劇產量就高達421部。
除了“有趣”,“有用”也成為短視頻行業的新趨勢。
“有一位農技師,其每場直播在線人數可達一兩萬,且觀看時長非常久。”快手“三農”負責人尹彩琴回憶道,有一次去甘肅天水考察時,她發現當地村民都通過一位快手主播學習種植蘋果。
“在改良方法后,當地蘋果產量增長了2至3倍。”盡管農技領域總體流量不大,但在尹彩琴看來非常重要,“對于一些種植戶而言,農業技術視頻是剛需內容。”
從“農技教學”到“藍領招工”再到“房屋買賣”,近年來,快手不斷嘗試用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產業。
“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產業,是如今互聯網行業面對的新課題。”一位行業觀察人士表示,“如何避免生硬介入?短視頻行業正在進行有益的嘗試。”【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上海證券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