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短短1年,“生鮮電商第一股”每日優鮮便處于至暗時刻,不僅徹底放棄自己首創且長期深耕的前置倉模式,還面臨公司解散。盡管每日優鮮官方否認公司解散的傳聞,稱“在實現盈利的大目標下,公司對業務及組織進行調整。次日達、智慧菜場、零售云等業務不受影響。”
一位于5月被裁員工透露,原本定于6月底發放的賠償金被推遲至7月底,但至今仍未發放。在職員工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仍有員工6、7月的工資未發放,社保、公積金也存在斷繳情況,部分員工已被通知在家待崗。
這引發諸多員工的不滿,正準備集體提交勞動仲裁。對每日優鮮不滿的還有供應商,從今年初開始,他們被拖欠貨款和押金,3月甚至上演供應商到每日優鮮總部樓下拉橫幅討債維權的尷尬一幕。
6月初,每日優鮮被執行532萬元一案引發關注,這起與供應商之間的商務糾紛,經法院調解后雙方已達成和解,但更多被拖欠貨款的供應商與每日優鮮的糾葛仍有待解決。
盡管每日優鮮官方強調次日達、智慧菜場、零售云等業務不受影響,但有眼尖的用戶發現,每日優鮮App已無法下單,且工作時間無客服在線。讓供應商心寒、拖欠員工工資和賠償金,前者不供貨、后者不干活,每日優鮮現有業務正常運轉面臨極大困難,雖說沒有完全涼涼,但似乎離涼涼也不遠了。
在我看來,每日優鮮“成也前置倉,敗也前置倉”。如果把盈利當作成功的衡量標準,那每日優鮮創業近8年從未成功,一直在失敗的邊緣苦苦掙扎。其最核心的業務是極速達,即收貨地址在每日生鮮前置倉3公里以內,可享受最快30分鐘送達服務的區域,每日生鮮前置倉覆蓋華北地區(北京、天津)、華東區(上海)等17個城市。
今年以來,每日優鮮極速達業務已經過多輪收縮。截至今年6月底,它在全國僅剩13個城市有前置倉站點,在隨后3天內連續關閉9個城市業務。6月30日,關閉蘇州、南京;7月1日,關閉杭州、青島、深圳;7月2日,關閉廣州、濟南、石家莊、太原。就在昨天,極速達業務全線關停,僅支持次日達。
這意味著,每日優鮮徹底放棄起家的前置倉模式。不僅證明其過去堅持前置倉模式走了條彎路,更是條不歸路。只不過,每日優鮮此時放棄為時已晚,在經歷N年巨額虧損,且得罪供應商和員工后,已淪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等來救命錢的可能性極低,可能面臨無人接盤的凄涼下場。
事實上,前置倉模式在生鮮電商領域備受爭議,質疑聲音一直未曾斷過,原因在于它的優劣勢均十分明顯。優勢是方便快捷,帶給用戶更好的購物體驗,可以確保配送速度和產品新鮮度。劣勢則在于前期投入居高不下,包括獲客補貼、市場營銷、人工成本和前置倉建設等。
說白了就是非常燒錢,每日優鮮依靠造價頗高的前置倉支撐其配送速度的做法并不劃算。它大力布局前置倉,使履約費用居高不下。2018-2020年,每日優鮮履約費用分別為12.39億元、18.33億元、15.77億元,占公司當期總凈收入的比重分別達34.94%、30.54%、25.72%。
其中,與產品交付和倉庫運營相關費用占大頭。盡管其有意識壓縮倉儲物流費用占比,但25.72%的比重下,公司盈利壓力依舊不小。雖然每日優鮮履約成本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但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為了維持公司正常運轉,壓縮其他成本勢在必行,于是拿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開刀。
每日優鮮有意識地降低履約成本固然值得肯定,但負面影響開始逐漸顯現,其引以為傲的極速達優勢被削弱。同一站點,與叮咚買菜、盒馬相比,每日優鮮不僅商品品類減少,還出現配送時長為2小時的情況。同時,其很多商品為云超特賣,最快次日才能送達。
更為尷尬的是,同品牌同規格下,每日優鮮不少商品售價高于叮咚買菜。商品售價高、配送不及時,每日優鮮讓用戶留下來的理由越來越不充分,營收、GMV、訂單量、客單價等經營指標的持續增長堪憂,也無形中暴露出前置倉模式的另一個隱憂。即訂單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會導致貨物積壓風險,帶來損耗或斷貨問題。
而每日優鮮虧損連年居高不下,足以證明前置倉模式是個大坑。2018年-2021年Q3,其累計虧損接近100億元。雖然每日優鮮仍未公布2021年Q4和全年財報,但官方預計2021年虧損37.37億元至37.67億元。至于何時能盈利,每日優鮮自己心里也沒有底,其在招股書中透露,“上市后恐難盈利。”
顯然,每日優鮮短期內盈利無望。更為糟糕的是,它可能撐不到實現盈利的那一天。由于燒錢不斷,每日優鮮的現金流已亮起紅燈,截至2021年Q3,其持有的現金和現金等價僅為21.72億元,遠低于流動負債的32.23億元。盡管前不久喜提山西東輝集團的2億元融資,但顯得杯水車薪,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自身困境。
據我觀察,生鮮電商百花齊放,既有每日優鮮、叮咚買菜這樣的前置倉模式擁躉,也有不少玩家選擇棄用。2018年,盒馬曾嘗試前置倉模式,盒馬掌門人侯毅得出結論稱“前置倉模式不是未來生鮮電商的終極業態”,并直言前置倉是個偽命題,因為不可能盈利。
2020年3月,侯毅認為前置倉難以克服品類寬度、客單價、毛利率和損耗等問題,最終選擇決定舍棄前置倉模式,全力推進相比大店成本更低、開店更快的小店(盒馬mini)業態。去年12月,他再度談及對前置倉模式的看法,依然抨擊前置倉模式不合理,除非大規模的物流收費,把物流成本收回來,有可能會實現盈利,但就今天的格局來說,沒有實現盈利的玩家。
“資本進來以后,通過補貼去爭奪市場是不健康的。供應鏈再造、流程優化、全球采購、差異化的競爭,這才是做生意的真本事。”侯毅說道。如今,他一語成讖,曾讓每日優鮮成為資本寵兒的前置倉模式,最終把它給坑慘了,連年虧損、資金緊缺、增速放緩、市值蒸發98%、退市風險加劇,加上外部競爭日益升級,每日優鮮正面臨生死大考。
眼下,每日優鮮管理層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是:放棄極速達業務后,主打次日達的云超特賣儼然成為全村希望,能否讓每日優鮮走出困境?恕我直言,我并不看好每日優鮮的發展前景。原因很簡單,此舉意味著其平臺定位的轉變,從即時生鮮電商轉型為線上超市。過去,用戶做菜時缺根蔥,可以在每日優鮮隨時下單,主要對標盒馬、叮咚買菜。
現在,每日優鮮僅剩的云超特賣主營日用百貨等非生鮮品類,對手變成天貓超市、京東超市。在我看來,每日優鮮平臺定位發生重大轉變是一步險棋,一方面新鮮不再是每日優鮮的優勢,這讓原有以買菜為主的用戶感到不適應,大量流失在所難免,導致其用戶根基不穩。
另一方面,云超特賣依托每日優鮮的平臺流量,并與京東在商品供應、倉配等方面展開合作。由于模式較輕,云超特賣業務增速可觀,去年多次超額完成目標。有人樂觀地認為,借助云超特賣業務,每日優鮮可實現“生鮮業務導流、高客單標品盈利”的商業模式。
不過,現實卻很殘酷,云超特賣不僅面臨平臺流量下滑這一天然劣勢,還被質疑存在刷單現象。每日優鮮于7月1日發布的獨立內部審查結果顯示,次日達業務部在2021年進行的某些交易表現出諸多可疑特征,暗指云超業務模式并不健康、虛假繁榮。受此影響,每日優鮮2021年前三季度凈收入均下降10%左右。
可以預見的是,寄予厚望的云超特賣逆襲并非易事,恐難成為每日優鮮的救命稻草,更承載不了它證明自己的重任。而舉步維艱的每日優鮮到底還能撐多久?讓子彈先飛一會。【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龔進輝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